「秦有舉巴蜀之心」:「巴蜀」之地有多重要?為何能令楚威王憂愁

孤杖浪客 發佈 2020-02-04T12:06:20+00:00

一·含金量不足的「早期征服」秦國在秦惠文王「西舉巴蜀,北收要害之郡」——即秦並義渠、巴、蜀以前,雖然稱霸一方,但仍只是一個地區性大國,東面受到晉國及「三晉」的壓制,南面受到楚國、巴、蜀的威脅,北部也有遊牧民族虎視眈眈,兼之國內風俗混雜,矛盾重重,可謂內外交困。

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深刻的表達了詩人對秦一統六國的尊敬和瞻仰。可以說,從古至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秦一統六國是歷史的必然,並且將統一的偉業歸功於先秦時期最為成功的變法——「商鞅變法」,似乎變法前後的秦國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形象,變法使秦國立馬脫胎換骨,成為東方六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了功利高效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為秦國打造了一批驍勇善戰的「虎狼之師」。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細節,秦國吞併六國發生在戰國末期秦始皇親政後的十年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並且秦國統一後不久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等大規模農民起義,可見秦國對六國的征服實為「囫圇吞棗」,並不具有普遍性。

事實上,秦國崛起也是一件歷時百年的過程,其中既包括了「商鞅變法」的制度改革,也包括了「西舉巴蜀,南並漢中」的國力增長。

一·含金量不足的「早期征服」

秦國在秦惠文王「西舉巴蜀,北收要害之郡」——即秦並義渠、巴、蜀以前,雖然稱霸一方,但仍只是一個地區性大國,東面受到晉國及「三晉」的壓制,南面受到楚國、巴、蜀的威脅,北部也有遊牧民族虎視眈眈,兼之國內風俗混雜,矛盾重重,可謂內外交困

1.秦國的誕生

秦人最初出身低賤,據說只是為周王室牧馬的馬夫,後因平王東遷時護駕有功,被賜予「公爵」頭銜,並被周王室開了一張「岐雍之地」的「空頭支票」。由於當時陝西地區被強大的「西戎」所占據,秦人只能通過武力征服,才能勉強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獲封后歷時百年,秦人憑藉武勇繼承了西周被「犬戎」占領的土地,因此秦國早期僅僅占有渭水流域及相對貧瘠的「西戎」地區。雖然秦軍在多次對外戰爭中表現出眾,被東方國家稱為「虎狼之師」,但是歸根結底,仍擺脫不了「俗雜戎狄」的民族內核,使得秦國早期的征服是基於保障「渭水流域」的安全進行的防禦性行為,影響了春秋乃至戰國初年秦國的政治外交策略

2.秦穆公——「擴地千里,虛有其功」

雖然秦國在先天條件上不如晉、齊坐擁當時最重要的物產區——黃土高原齊魯大地,論領土範圍也遠不如南方的楚國。但在幾代秦君的努力下,秦國對西戎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沒有後顧之憂後,西方邊陲的秦國也能夠插手部分中原事務。其中的第一個高峰,莫過於春秋時期唯一一位被稱為霸主的秦穆公時期。

但縱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做出了「廣地益國,東服疆晉,西霸戎夷」的成就,也僅僅只是以「歧雍之地」為中心,占領了大片貧瘠的「西戎之地」,甚至連相對富庶「河西之地」也屢屢易手於晉國。可以說,秦國所謂「擴地千里」、「為西方諸侯之伯」的成就,並沒有多少實際的含金量

二·「西舉巴蜀,南並漢中」——「戰勝於國力」

1.巴蜀之地——地廣人稀農業重鎮

秦國早期的征服雖然鞏固了秦國在渭水流域的統治,但是並沒有給秦國吞併六國絕對實力,直到秦國派司馬錯「伐蜀並巴」,控制了巴蜀地區後,秦國吞併六國的趨勢才真正確定下來。

巴蜀之地,在自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上都具有令所有國家垂涎三尺的資本。巴蜀地區囊括了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屬於中國受到東南季風影響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西部邊緣。在巴蜀地區,夏季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給四川盆地營造了十分寬泛種植業條件,包括水稻在內的高產糧食作物都能在巴蜀地區生長成熟,兼之四川盆地地形特殊,土地肥料聚集於盆地中央的平原,更加促進了巴蜀地區糧食產量的提高。

除了糧食產量上的先天優勢,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還是一塊開發甚淺的「蠻荒之地」,地廣人稀,開發度不足。由於秦嶺、大巴山等山脈阻攔,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棧道設立以前,巴蜀地區內外人流量極小,外界人口難以進入,使得此地糧產供大於求,成為了一塊任人宰割的「肥肉」。

2.「南並漢中」——「得蜀則得楚」

如果說秦國吞併巴蜀主要是在經濟層面獲取優勢,那麼攻占漢中則是出於地理、軍事的角度考慮。首先,漢中地處關中與巴蜀的西面通道,是四川盆地周圍唯一一條相對平坦的通道,自古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讚譽。在戰國時期,這一地區長期處於楚國的統治之下,秦國在攻滅巴蜀前懼於楚國勢力,不敢貿然染指,只能從棧道進蜀。

司馬錯攻滅巴蜀後,秦國認為「蜀既屬」,於是「秦益強富厚,輕諸侯。」最終奪取了連接漢中和巴蜀的漢中地區。得到此區域後,秦國「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為秦國奪取江漢的「黔中郡」、「巫郡」奠定了基礎,進一步拉大了秦與六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3.秦國奪取巴蜀漢中的影響

最終,秦滅巴蜀、並漢中,不僅使此地的糧產成為了農民的口糧秦國統治者軍糧,地理上的險要更是為秦國攻擊楚國的「江漢地區」鋪平了道路。對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而言,四川盆地可以說一塊「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的「聚寶盆」。此外,秦國通過控制陝西四川漢中地區,順利連接了中國第二級階梯上兩個最重要的戰略重鎮,居高臨下地掃除了六國地障礙。

可以說,獲取巴蜀之地,秦國不僅能夠緩解渭河流域「今王地小民貧」——地狹人多、戰略縱深不足、糧產不足的劣勢,而且能進一步深化商鞅變法中「重農展」的法家思想,確定了秦國在政治、經濟甚至地理上對六國的絕對優勢。

三·秦楚於巴蜀、江漢地區地爭奪

巴蜀雖然為秦所滅,但並非其他諸侯國都沒有意識到巴蜀地區的重要性。其中,與秦國衝突最為劇烈的莫過於楚國。

1.秦楚——從合作到對立

雖然秦楚在戰國中後期幾乎水火不容,但兩國早期的關係其實相對融洽。在春秋時期,楚武王不滿周王室對出身「子爵」的楚國無禮,於是僭越王位,率先開始吞併周邊的小諸侯國,開啟了天下戰端。但在楚國向北擴張的時候,遇到了在北方崛起的強國——齊國晉國的強力阻攔。

最初,楚國勢大,秦國由於與晉國有著密切的姻親關係,結「秦晉之好」,遂幫助晉齊對抗楚國。但在晉文公去世之後,秦晉聯盟迅速瓦解,秦晉之間爆發了「崤之戰」等一系列戰役,最終導致秦國轉而向楚國尋求結盟,雙方相互聯姻,著名的羋八子、宣太后就是楚人出身,甚至在吳國東進幾乎滅亡楚國的關頭,秦國派軍協助楚國宗室復位,可見兩國關係之密切。

2.秦楚對立,關於巴蜀之地的爭端

在戰國初年,秦楚之間關係由於「三晉」的威脅而十分緊密,楚國憑藉春秋時期國力的積累,始終保持著南方大國的地位。「三晉」由於魏武侯時期對趙國立儲的干預,逐漸反目成仇,甚至在魏國宗室爭奪君位時,趙韓出兵干涉,導致了「三晉」的反目成仇。

三晉」反目後,秦楚對魏韓用兵日益順利,史稱「天下莫不患秦楚之強」,隨著共同敵人的削弱,秦楚之間也產生了愈來愈多的摩擦和矛盾,其中衝突最為劇烈的就是關於巴蜀地區歸屬的問題。

但雙方對於巴蜀重要性的認知上,秦國統治者遠遠勝於相對昏聵的楚國統治者。秦國統治者早早將攻占巴蜀作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以達到「富民繕兵」的目的,通過金牛賺棧道、司馬錯伐蜀等步驟逐步完成了對巴蜀之地的占領。

相較之下,楚國除了楚威王相當清醒的認識到「秦有舉巴蜀之心」,並為此夙夜憂嘆,繼位的楚宣王和楚懷王則對此不以為意,直到秦國占據巴蜀漢中,對楚國的黔中郡、巫郡造成了實質威脅後,才開始與秦國爭奪此地。並且,為了達到控制巴蜀與楚地的交界——」商於六百里地「,不惜與盟國齊國斷交,甚至在五國合縱問題上搖擺不定,最終導致了楚懷王時期楚國的全面潰敗。至此,「楚雖有富大之名而虛其實」,楚國徹底失去了與秦國對抗的能力。

可以說,巴蜀之地的歸屬,決定了秦楚兩個泱泱大國百年的命運。

3.秦入江漢與「亡秦必楚」

戰國末年,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擊潰了東方在軍事實力上唯一能與秦一爭長短的趙國,加速了統一的道路,滅亡韓趙後,秦國開始南下侵楚,將楚國從原先的統治重心——江漢地區逼迫至江淮地區,最終吞併楚國。

但是,由於秦國統一雖是定勢,過程仍然過於倉促,加之六國遺民普遍東遷,尤其是楚國王室東遷為秦末農民起義保留了實力。最終,楚人在自發的起義下徹底滅亡了秦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成讖。

四·結論

秦國吞併巴蜀地區,對侵略六國,尤其是打敗楚國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在內政方面,吞併巴蜀漢中則對商鞅變法的推行與深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正是秦舉巴蜀,南並漢中,為秦國在六國中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秦始皇統一步伐過於倉促,沒有有效控制新劃入的郡縣,最終釀成了秦帝國的夭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