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大自然災害的「蝗災」,為什麼現在見不到,難道都被吃了?

鄉下小土著 發佈 2020-02-27T02:52:49+00:00

可現在人們感覺已經沒有了這個危害,甚至一些地方因為蝗蟲不夠吃搞起了養殖。為了對抗「蝗災」自古就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最為常見的就是「人工扑打」,主要是集中鄉鄰用主幹撐起八尺長的百步,以順風的方式三面圍追,最後把蝗蟲趕到一處,然後在集中扑打,這種方式在農村裡最為普及,雖然耗費體力,

儘管現在「蝗災」這個詞已經離我們生活中非常的遙遠,還是會對咱們農民帶來說有著天然恐懼,畢竟在過去「蝗災」可是和「水災」、「旱災」並列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從一些老人的敘述中也能感覺到「蝗災」的恐怖,一旦爆發起來,當地必定會面臨著糧食危機。可現在人們感覺已經沒有了這個危害,甚至一些地方因為蝗蟲不夠吃搞起了養殖。


自古就有「蝗災」的說法,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防蝗的記載。中國也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平均下來每三年就會爆發一次,非常的頻繁,以至於古代為蝗蟲立廟。即使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是每年大大小小的蝗災從未間斷,甚至1950年還發生過一次波及7省2市的嚴重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能聽到蝗災,這源於後來對於蝗蟲有效的防範和治理。



為了對抗「蝗災」自古就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最為常見的就是「人工扑打」,主要是集中鄉鄰用主幹撐起八尺長的百步,以順風的方式三面圍追,最後把蝗蟲趕到一處,然後在集中扑打,這種方式在農村裡最為普及,雖然耗費體力,但方法方式簡單。



人工扑打太耗費力氣,並且人也沒有蝗蟲飛的快,因此又有了新的辦法,那就是「挖溝掩埋」,先在蝗蟲主要經過的地方挖出來兩尺深的壕溝,等蝗蟲來後圍堵到溝里,再進行掩埋。這種的防範措施效果最好,聽村裡老人講,早先的時候農村裡依然在用這種方式預防蝗災。不過在掩埋的時候尤其注意,必須埋的瓷實,要不如螞蚱又會鑽出土來為害。



再有就是「篝火誘殺」,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有亮光的地方總能吸引大量的蟲子。「篝火誘殺」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在蝗蟲密集地方分社篝火,被火光吸引大量的蝗蟲也被引來,被火燒過後的蝗失去了飛行能力,在進行撲殺就容易多了。這種「誘蟲」辦法其實至今仍然在使用,只是把火改變成了燈光。



其實這樣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只得等蝗災爆發後才能使用,帶宋代的時候就意識到了斬草除根的重要性。各個村社都會趁著冬天的時候,把蝗蟲的卵的滋生地給端掉。這也就是「除卵法」。並且到了明清年間,人們更是開放出來了原始的「農藥」,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門用來殺蟲卵,另外還明白了比找蟲卵更有效的方式「懇荒除蝗法」,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對於如何治蝗有完整的記錄,並且流傳世界,也為後來治理蝗災提供了重要的影響,受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蝗災」仍然沒有徹底的消滅。



對於蝗災的「根治」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科學院士「馬世俊」,也是中國的生態學家。曾帶領著團隊從生態入手,找到了「蝗災」爆發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和濕度,從而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災」的整體系統調控戰略。國家根據此組織大規模修築堤壩,控制水位,開墾湖攤荒地,對於蝗蟲的發生地進行改造。結合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蟲的密度,短短几年的時間內就得到了有效的防治,簡直是一大奇蹟。不是說「蝗災」消失了,而是被人們有效的遏制了。



過去「蝗災」如同懸在農民頭上的一柄利劍,人人「恐蝗」,害怕蝗災的爆發。但如今各種防治蝗災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往往還沒有來得及爆發就被消滅在了搖籃中,人們在也不用為「蝗災」擔憂了。以至於現在,甚至專門有人養殖「蝗蟲」,甚至成為了當地的一個致富的項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