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統治者的榜樣——唐太宗

史學微末 發佈 2020-02-27T03:33:12+00:00

早在全國統一戰爭中,唐太宗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當上皇帝後,更是求賢若渴,天下有才人,不管年齡多大,出生如何,和唐太宗是不是有仇,他統統不計較,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不徇私情,不避親仇。

貞觀之治一直都是封建統治者的榜樣,貞觀之治的內容非常豐富,像什麼廣開言路,選用賢能等等,也是千百年來封建盛世的共同特點。

玄武門之變後,秦王李世民受封為太子,不久接受禪位,當上了皇帝。


由於李世民得位不正,因此他必須以一個好皇帝的姿態出現。而要當一個好皇帝,李世民就必須學習如何治國。

由於唐朝是推翻隋朝而來的,唐太宗就非常重視隋朝滅亡的教訓,在他看來,隋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隋煬帝不聽大臣的勸諫,從而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所以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就開始廣開言路,儘量聽進大臣的諫言來匡正自己的過失,著名的諫臣魏徵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魏徵在這個貞觀年間就進言達兩百多條,即使得罪唐太宗也不怕,而唐太宗對於他的諫言也多數採納。

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環境,廣開的言路,才使得貞觀年間的許多決策都能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

早在全國統一戰爭中,唐太宗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當上皇帝後,更是求賢若渴,天下有才人,不管年齡多大,出生如何,和唐太宗是不是有仇,他統統不計較,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不徇私情,不避親仇。為了擴大人才來源,唐太宗還完善了科舉考試,擴大應試範圍和科目。


正是因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選拔,才使得貞觀年間人才濟濟,大量優秀人才出將入相。這些人才貢獻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生動的體現了貞觀之治中求賢的特點。

唐太宗在原有法律的基礎上完善了貞觀年間的法律,在這部法律中,體現了寬簡,劃一,穩定的立法指導思想,尤其是刑罰方面。根據前面法律太雜的特點,唐太宗命大臣把法律精簡到通俗易懂為止。

對於定罪,唐太宗講究慎重,十分在意死刑的審判。以至於在貞觀三年中全國只有29個死刑犯,達到了封建社會中的最高層次。

面對隋朝戰亂帶來的人口銳減,唐太宗繼續推行有利於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並且輕徭薄賦,先修水利,增加戶口,發展生產。

並且為了減少統治者的花銷,唐太宗以身作則,減少各項不必要的開支,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由於唐太宗一系列成功的政策,使得全國生產都得到了極大的恢復與發展。成為有史以來難以見到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還非常注意民族政策,正確的處理與民族的關係,為民族交往打好了基礎,為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使得大唐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來往非常融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唐太宗種種行為使得大唐國力強盛,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帝國。唐太宗也成為了千古一帝之一,與秦皇漢武並列,成為邊疆少數民族口中的天可汗。也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統治者,供後人景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