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Peter and the Wolf 《彼得與狼》

大唐長安城 發佈 2020-01-31T09:47:19+00:00

Part1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冬天,暴雪的天氣,遠處伴隨幾聲狼叫,爺爺修起了隔絕院子與湖泊的高牆,彼得看著築起的高牆,眼神憤怒並閃過一絲淚光。

《彼得與狼》原是俄羅斯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Prokofiev)1936年寫的一部附帶旁白的管弦童話。本片以定格動畫的方式對其進行改編,並獲得第8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童話的故事

七十年來,《彼得與狼》被改編過無數次,基本都保持了類似的故事結構:彼得偷了爺爺的鑰匙,與鴨子和小鳥到湖邊玩耍;彼得的家貓也跟著出來想抓它們,但沒有成功;爺爺出來把彼得抓了回家;狼出現,吃了彼得的鴨子;彼得與小鳥合作抓住了狼;獵人經過,彼得請獵人幫他把狼送去動物園;最後總會附帶在去動物園的路上,還能聽見鴨子在狼肚子裡的哀嚎的情節。


這個童話文本里有一般童話應該具有的「快樂結局」——彼得戰勝了狼;但同時也保有一個不常見的「開放結局」——鴨子在肚子裡的嚎叫,對一個成年讀者來說,這個「詭異」的情節顯然遠比「happy ending」要更有趣。孩子可能可以陶醉於「彼得與狼鬥智鬥勇」的情節,但文本下的潛藏文本、故事之外的故事才是能滿足成年人胃口的佳肴。

作為一部童話,原本的《彼得與狼》的故事並沒帶有深刻的主題或核心思想,而我現在竟下意識的想去弄明白「他到底在講什麼」,可能是太久沒有這種直覺式的閱讀經驗了。但是,這部《彼得與狼》的動畫短片顯然已跳脫童話文本的框架:暴風雪、鐵皮高牆、冷漠的小鎮、甚至是彼得的眼神等種種細節都意味深長。


1946年迪士尼改編的《彼得與狼》


謝爾蓋·普羅柯菲耶夫

電影的故事

既然如此,那這部《彼得與狼》有它的故事核心嗎?這或許有爭議,但是明確的是:影片里的確有提出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由於影片的放置訊息太多,以下我會以分段的簡述與分析的形式,整理出值得注意的情節。

Part 1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冬天,暴雪的天氣,遠處伴隨幾聲狼叫,爺爺修起了隔絕院子與湖泊的高牆,彼得看著築起的高牆,眼神憤怒並閃過一絲淚光。暴雪過後,彼得試圖用樹枝撬開高牆的門鎖,但是無果,只能揭開了高牆上的一小塊鐵皮,能望到牆外的湖泊。爺爺發現偷望的彼得,讓彼得去鎮上買土豆,然後把鐵皮蓋回了牆上。

這一段的背景鋪墊,是原童話文本沒有的。在這裡有許多值得注意的點:1、影片給了彼得一個令人費解的出場形象,他的眼神似乎可以讀出多種負面情緒:憤怒、怨恨、難過等;2、爺爺拉開偷看的彼得後,扶了扶額頭、抓了抓鬍子,似乎在思考什麼;這兩點加起來不免讓人猜測這個家庭里是否有特殊的往事; 3、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是「冬天」這個元素:在冬天才築起的高牆,可能是為了抵禦因冬天獵物減少而到人類生活區域來覓食的野獸。這個設置使狼的形象有別於童話:狼不再只是存粹的大反派,狼的行為有著自己的動機——「覓食」,或者說是「生存」。

Part 2

彼得來到了鎮上,廣場上有一群與他同齡的少年,其中一個女孩望向彼得,彼得沒有與她對視,低下頭離開 ,然後沒走兩步,其中兩個男孩扮演起了狼來嚇唬那些女孩。彼得繼續走,差點撞在了一個拿著一捆氣球的馬戲團班主身上,彼得與他對視,一臉橫肉的馬戲團班主面無表情,給了彼得一隻氣球後,轉身離開。班主離開後,彼得被身旁櫥窗里的狼皮嚇了一跳,往後退了兩步,卻撞在了剛出獵具店裡走出來的獵人身上,獵人很生氣,揪起了彼得的領口,然後把他揪到了後巷,扔進了垃圾箱裡。彼得暗自在箱子裡流下了淚水。

這一段來鎮上的情節,依舊是原童話文本沒有的。這一段具體地形塑了在文本中被模糊帶過的「動物園」,這裡取而代之的是「有馬戲團的小鎮」,那麼這裡被鋪墊的訊息就更多了:1、彼得似乎與小鎮格格不入,包括鎮上的同齡人;2、馬戲團的老闆給了彼得一隻氣球,但是因為面無表情所以難以判斷他的態度;3、彼得與獵人結下恩怨,這裡的獵人被塑造成魯莽、跋扈的惡人;4、鎮上充滿的狼的元素:少年扮演狼、皮具店裡的狼皮等等。這裡創造了許多非用以補充原童話文本的訊息,這也意味著影片將要展開許多段新的敘事。

Part 3

彼得回到了家裡,一隻翅膀受傷的小鳥飛到了院子裡,小鳥奪過彼得氣球,把氣球的繩子套到了自己的身上,原來小鳥是想藉助氣球的浮力飛到牆外,但是浮力不夠依然飛不起來。彼得見狀,決定趁爺爺熟睡偷偷拿走門鑰匙。於是彼得小心翼翼偷走了鑰匙,沒有驚醒熟睡的爺爺,但卻驚醒了爺爺的貓,彼得在離開前摸了摸爺爺的鬍子。彼得終於用鑰匙打開了高牆的門,並利用繩子幫助小鳥爬到樹上,小鳥利用氣球的浮力從樹上躍下,再次感受到飛翔的感覺。然後彼得與他的同伴高興的在結冰的湖面上玩耍起來。此時醒來的貓準備從背後偷襲小鳥,但被小鳥躲過,貓撞破了冰面,跌進了湖裡,從湖裡走出來貓渾身濕透失去了威風。破冰的聲音驚醒了爺爺,爺爺出來把彼得抓回了家中,但是鴨子、小鳥、貓都被關在了門外。

此時狼來了,狼先是撲向貓,而貓一口氣爬到了樹上躲過了攻擊,狼轉而攻擊鴨子,彼得又揭開那塊高牆上的鐵皮,讓鴨子快點跑進來,但鴨子沒能跑過狼,被狼一口吞掉。彼得十分傷心。憤怒的彼得找出院子裡的網子,並爬到了高牆上,沿著快伸進院子裡的樹枝,爬到了樹上。彼得讓小鳥下去做誘餌,小鳥不情願,但是不小心腳滑,緩緩的落到了樹下,與狼纏鬥起來。彼得趁機放下繩子,一把套住了狼的尾巴,彼得想把狼拉起,但是卻沒有狼的力氣大。用力的彼得失去平衡從樹上掉落,加上自己身體的重量,這樣恰好把狼拉起到半空中,皮特也沒直接跌落地上。在與狼的角力中,彼得的臉被劃傷,但也趁機用網制服了狼。此時,在鎮上遇到的獵人路過,想偷偷開槍殺了狼,但是卻因同伴的失誤,走火打穿了貓的耳朵。被發現的獵人匆匆離開。而槍聲再次驚動了爺爺,爺爺拿著槍走出來,想要殺了狼,但被彼得阻止了。

從這一部分《彼得與狼》的交響樂開始進入,影片的故事也開始進入原有童話的敘事,總體來說結構保持一致,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細節:1、小鳥是翅膀受傷的;2、因為是冬天,所以湖面是結冰的;原童話文本中有小鳥和鴨子用「不能飛的鳥」和「不能游泳的鳥」互相嘲諷的情節,到了影片里,它們同時都是「不能游泳」(湖面結冰)和「不能飛」(翅膀受傷);3、「幫助小鳥飛」在這裡也成了彼得離開院子的導火索;小鳥的「受傷」和彼得「無法離開院子」成為一組對照,「小鳥借著氣球飛行」和「彼得終於走出高牆」,在情緒上是一致的;4、童話里小鳥協助彼得一起制服了狼,但是在影片里,彼得尋求小鳥的幫助,但是小鳥在這裡是受傷的,它面對狼毫無優勢,所以小鳥是畏懼的,後來是因為失腳掉落,才開始與狼周旋的;5、原童話里獵人充當的是一個非反面的角色,而在影片里對其形象早有反面的鋪墊,所以在這裡,獵人出現並非來幫助彼得,而是見狼落難,想藉機在暗處偷偷地殺死狼;這樣一來,原來童話中在彼得面前想殺死狼的角色,便換成了爺爺;這裡有疑問的點是:為什麼獵人最後面要落荒而逃。

Part 4


夜幕降臨,爺爺開著車,載著彼得來到了鎮上,用木箱把狼關了起來。 鎮上的少年好奇的望向彼得的木箱,彼得得意的打開一扇小窗,少年們湊了過來。狼爬到小窗上,把少年們嚇了一跳。這動靜引起廣場邊上的肉店與獵具店的老闆們的注意。彼得看看了掛在牆上的肉和槍,又轉頭看了看箱子裡的狼,若有所思。爺爺想把狼賣給馬戲團班主,但是這卻是個只有熊演出的馬戲團,無果,爺爺轉身走向掛著狼皮的獵具店。此時獵人在次出現,見狼被關在籠子,便拿槍嚇唬狼。彼得見狀偷偷解下木箱上的網子,制服了獵人。本來停在網上的小鳥躍向半空,發現自己的翅膀已經痊癒。然後彼得打開了木箱的鎖,放出了狼。彼得與狼對視了一眼後,相伴穿過被嚇呆的人群。最後在夜光下,狼跑離了小鎮。

最後這一部分,對應童話里的是:彼得請獵人幫忙送狼去動物園路上的這段情節,其中「遊行」的部分在此也有呼應:遊行的隊伍變成了爺爺的車隊。在前段的鋪墊下,影片在最後得以擴展了童話中沒有的情節,也給了原本開放式的結局一種新的思考角度。這裡值得注意的細節:1、這裡對鎮上的馬戲團有大量的細節特寫,海報上印的都是穿著裙子的熊;2、鎮上的少年們圍著馬戲團的車,想看熊,似乎只有好奇,而沒有畏懼;3、彼得打開關狼箱子的小窗時,表情十分得意;4、鎮上的少年被狼嚇到;5、爺爺在與馬戲團班主交涉時並未出現鈔票,而在與獵具店老闆交涉時,他們則有金錢上的爭論,可見馬戲團班主不接收狼,可能是因為他們只安排熊的演出;5、小鳥在彼得制服惡霸後飛出了鏡外,在彼得放出狼時重新回到鏡內時,便已經可以重新飛行了。

故事的所指

影片雖然擴充了童話的前因和後果,但留下的依舊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局。這部《彼得與狼》的敘事策略並不像通常短片的那種以小見大的、高度集中的講述某一個主題的策略;影片的片長在短片中也是偏長的,達到了半個小時;影片里涉及的元素也相對較多,所隱約帶出來的話題也不止一個,這樣一來便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解讀空間。以下我將列出影片中的幾組對照元素,嘗試找出這些對照組裡所指涉的話題。

1、「彼得」與「小鳥」。小鳥的角色線是相對明顯的:受傷的翅膀、氣球作翅膀、痊癒的翅膀;如果我們把彼得與小鳥當成一個對照組來看,當小鳥在影片中發生這些變化的時候,似乎也是彼得發生重要轉變的時機:「彼得被欺負後回家中,遇到了受傷的小鳥」、「彼得走出高牆,小鳥暫時的再一次飛了起來」、「彼得最後在鎮上制服了獵人,小鳥的翅膀則痊癒了」。

2、「小鎮」、「家」、「湖泊」。有的論點說:影片討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院子與湖泊的高牆是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的分割線;但實際上,家與小鎮雖然都屬於人類世界,但是兩個空間裡所發生的事情卻截然不同,或者說,兩個空間裡的「規則」截然不同;所以我認為,在空間的象徵上,應該三分來看:小鎮——多數人的世界、家——少數人的世界、湖泊——自然世界;但是這三者也不全然是覺得對立的三個面,多數時候,這三者間的關係又會發生微妙的變化:1、家——受保護的世界,家之外——保護之外;2、小鎮——人的世界、湖泊——自然的世界、家——「在爺爺的角度,這是人的世界,但在彼得角度,這是人與動物共存的世界」;3、三個空間都有既定的規則,但彼得是在規則之外的。

3、「熊」、「狼」、「貓」、「鴨」、「鳥」。熊——「兇猛的動物、但是是被馴服的」、狼——「兇猛的、絕對獨行的動物」、貓——「帶有攻擊性的、欺軟怕硬的、被馴服的、爺爺的寵物」、鴨——「溫順的、與人類共處、彼得的朋友、但並非是主從關係」、鳥——「溫順的、相對獨立的動物」。

4、「彼得」與「爺爺」。他們都愛對方,但又都找不到合適的方式:爺爺為了保護彼得,築起了隔絕的圍牆,但卻完全沒有考慮到彼得的感受,而彼得也以不斷打破規則的方式來應對。如果按對照的角度來看爺爺與彼得的關係:爺爺——知道社會的規則,也知道自然的規則,對於其他角色的態度是鮮明的:血緣關係、交易關係、人是人、動物則是動物,所以他也沒有實圖去逾越任何一條界限,「模糊」對他來說是「危險」;而彼得——活在兩種規則里,但對兩種規則保有疑問,同時他也對兩個世界都保有好奇:他不理解為何強者定然欺負弱者、為何人與動物不能是朋友,同時他既嚮往自然、也嚮往融入同齡人。

5、「執槍的獵人」與「執槍的爺爺」。影片中出現的兩把槍:一把用來傷害、一把用來保護。

6、「彼得」與「城鎮少年」。他們是同齡人,看似是相同的群體,但實則因為成長環境不同,而存在隔閡:城鎮上的少年活在「人的世界」中,「自然、野獸」對他們來說,是在商店櫥窗里的、在馬戲團的籠子裡、在同伴口中的可怕傳說,但這些都不是真的,甚至可能對他們來說,這幾者都是不相關的獨立存在;而彼得活在「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的邊緣,他既不懂社會、也不懂自然,但他同時也真實的接觸著社會、接觸著自然,他知道熊的身上本來沒有裙子、毛皮是從活生生的野獸上剝下來的、他親眼見到自己的同伴被狼吞噬。在影片的最後,彼得得意的向觀眾展示他抓獲的野狼,或許他覺得同齡人們會對野獸感興趣,又或許他覺得他打敗了同齡人口中的野獸後,便能獲得同齡人的認同;而這些城鎮少年們在面對這隻野獸眼中那真實的、不帶善意的眼神時,心裡只有恐懼;這樣的眼神告訴彼得,他們不是同一類人。

7、「馬戲團」與「獵具店」。這兩者有兩種對待野獸的方式:一種活、一種死,這也是小男孩在最後選擇不殺狼,而是把狼送到鎮上,或者說,把狼送去動物園,但彼得沒想到馬戲團並不願意收留狼;實際上,兩種方式對於狼來說,其實是同一種:一種毀滅肉身、一種毀滅天性(野性)。

8、「彼得」與「狼」。上述的「馬戲團」與「獵具店」之於狼,某種程度上,就如「荒野」與「社會」之於彼得:一種殺死肉身、一種殺死天性;彼得以為自己制服了狼便等於征服了荒野,以此能獲得同齡人的認同,但是彼得無法殺死自己的天性,要獲得那些同齡人的認同,需要的可能僅是「合群」而已;彼得跟狼一樣:那個看似是歸屬的群體,其實並不屬於他們。

結語

再回頭看「小鳥」與「彼得」的關係:「小鳥」所象徵的其實是彼得的「成長」:

1、「勇氣」的獲得:再次面對比那個他強大的施暴者,彼得終於勇敢的做出了反擊。

2、懂得了「保護」與「復仇」的區別:狼吃了彼得的朋友,為此彼得制服了狼,這是「報復」不是「保護」;在此間為了制服狼,彼得讓小鳥去做誘餌,並不顧小鳥的安危,某種程度上在這裡彼得也成為了一個「施暴者」;最後彼得懲罰了惡人,其不只是為了復自己的仇,還是為了阻止獵人對狼的施暴,這是「保護」。

3、在最後,彼得預見了狼如果被買走後的悲慘結局,彼得決定放了狼,這是彼得一如既往的「善良」,是即使知道狼的生命或許可以幫助家庭換取可觀經濟收入的情況下,彼得對自己立場的「堅持」——那對於彼得來說是一個混沌的世界、通行的是成人的規則,即使彼得並未能完全弄懂這意味著什麼,但彼得依然選擇堅持自己心中的「對」,彼得並沒被它馴服。

彼得與狼一樣,是不合時宜的離群者;狼不止代表自然,更代表那些抱著獨立的、異見的觀點活在這個世界的「少年」;彼得便是那隻未被馴服的狼。

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解讀,電影《彼得與狼》也僅僅是童話《彼得與狼》的一種解讀,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種浪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