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亡於始皇帝,漢朝亡於漢武帝,為啥說他兩才是真正的亡國君?

看鑒 發佈 2020-01-31T11:40:32+00:00

俗話說的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對於國家來說也一樣,基礎建設,宏觀調控哪兒也離不開錢。

俗話說的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對於國家來說也一樣,基礎建設,宏觀調控哪兒也離不開錢。


掌握貨幣的發行權,讓幣制統一,既是為了經濟發展,也是為了加強政治權威。



但是如今卻有這樣一個說法:秦的滅亡恰恰是因為貨幣的統一。


這算是見微知著嗎?也許,叫它管中窺豹更加合適。


秦統一度量衡在歷史都是正面評價,讓貨幣進入統一自然也沒有太多的副作用。


秦朝的滅亡還是要從統治者的性格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官僚臣子的道德品行這些能脫口而出的原因著手,不過,秦國倒是確實沒能搞定帝國的經濟


從秦做「老王」開始

別看宋鴻兵的《貨幣戰爭》前幾年那麼火,連他也沒否認,貨幣最初就是用來商品交易的。


商品交易來交易去,就繁衍成了特有一個圈,姑且就稱它為經濟圈,戰國七雄各有各的經濟圈,互不干擾,相安生好,這一切的結束都要從秦做「老王」開始講起



老秦人在八百里秦川生意做夠了,想將生意做到整個華夏,很快,這個機會來了。經過商鞅大人改造的特有「商鞅牌」經濟鏈條,再加上老司機始皇帝,「老秦號」戰車所向披靡,并吞八荒,也就在這時,老秦開始有了做「老王」的念頭。


這天下都是老秦的,六國憑什麼還有自己的「情人」,這個「情人」就是六國的經濟圈!老秦瞅著那些「情人」瞅一個不順眼,就按捺不住內心了。


老秦人可不管什麼浪漫,直接下旨,讓天下的貨幣都統一了,老秦要做天下的生意


這個想法沒問題,做法也沒問題,只是這後續出了問題。統一了貨幣後,始皇帝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那時的山東齊國和燕山燕國並不是一個經濟水平,誇張一點說人家齊國吃肉,燕國卻喝西北風。可是,老秦把這給忘了,直接統一了全國的物價



一杯酒在咸陽城賣四五枚半兩錢,咸陽人有錢可以接受,可是若在燕國最北端也賣四五枚,人家能接受嗎?一時間或許不怎麼樣,可久而久之,人家不幹了,陳勝吳廣或許也因為那「一壺酒」揭竿起義,打造了衝鋒的「陳勝吳廣號」,直衝沖地懟上了「老秦號」!


雖說「老秦號」扛住了,可此時的中原大地可沒別人家的庫存,「陳勝吳廣號」又是一堆破銅爛鐵,它的經濟鏈條用不了,商鞅特有的「以戰養戰牌汽油」供不應求,「老秦號」的轟隆聲也漸漸停了下來。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熟悉,最終劉三駕駛著「大漢號」奪得了天下。



其實不難看出,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秦國,統治經驗還是非常不足的,說貨幣統一導致秦朝滅亡有點偏頗,但秦國始終沒能探索出如何有效管控貨幣卻是事實


再看看「大漢號」

劉邦建立了漢朝,他的集團都是「泥腿子」,更不懂如何治理國家,有制度參照總比沒有強,怎麼辦?先把秦國的拿過來用吧,反正他們自己也琢磨不出新花樣。


所以才有了漢承秦制這詞兒,「大漢號」從「老秦號」那得了不少東西,對於經濟鏈條也沒什麼改變,可是「大漢號」與「老秦號」相比,在本質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劉老三的「大漢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堆破銅爛鐵,而老司機始皇帝的「老秦號」,可以說是航母。


別看劉老三沒文化,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經歷,讓他很理解百姓的感受,他也明白,當務之急是儘快修復經濟鏈條,讓「大漢號」動起來。


可是看著自己那殘破不堪的「大漢號」,劉老三沉默了,要修理它就得要錢,要人!錢哪來?商人與農民。


誰有錢?你看看自己的父母與馬雲就知道了。


劉三的第一個計劃就是抑商。壓制商業的發展,讓農民不想從商,於是在西漢初年,商人特別慘,身份低下,還要多交錢。


農民則只需要做該做的事,好好種地。


可農民讓劉三失望了,因為,沒地種田。劉三看著閒置的農民,有了第二個計劃,給農民土地,為了不讓農民們逃跑,還順便給他們「上了戶口」,準確定位。一切,為了恢復經濟!


按照自己的恢復計劃,一切都應該很快好起來,可是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快,他發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經濟鏈條還是沒法運行,錢還是不夠,因為窮所以窮,此時的漢朝,窮,不需要理由。


看著整日皺著眉頭的劉老三,大伙兒伙出主意了,各種亂七八糟的稅就從長安城的宮殿中發出來了,最奇葩的也許就是劉老三為了提高生產力提出的單身稅!


劉老三義正言辭地說,為了國家的持續發展,為了提高生產力,促進生產積極性,我們提出了「單身稅」這一跨時代的發明!女子十五歲還不嫁人,收稅,年齡越大,收稅越高


經過劉老三的絞盡腦汁,盡心盡力,「大漢號」終於能磕磕碰碰地上路了,再經過文景之治,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濟運行正常了,「大漢號」有錢了,國庫充盈,路不拾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直到文治武功的武帝劉徹被匈奴惹毛了。


我們現在不談大漢與匈奴那幾場歷史性的大戰,我們只談經濟,幾場大戰後,「大漢號」又搖搖欲墜了,那幾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讓本處在高速行駛的「大漢號」停下了腳步,首先沒油了,其次,該修理了。換句話說就是財政赤字,經濟鏈條要斷了。


為了能讓「大漢號」不毀在自己手裡,新司機漢武帝愁眉不展,最終,還是學祖宗的辦法,從商人、農民身上搞錢,除此之外,武帝還把目標放在了自己親人的身上,此時別談什麼血濃於水,你,給我錢!


漢朝實行郡國並行制,有些藩國手中權力很大,甚至可以「財政自由」,自製財幣在國內流通,武帝先將鑄幣權歸於中央然後推恩令,很浪漫地削弱了藩國的實力,也很浪漫地收了錢,解決了財政,解決了後顧之憂。


但是這只是一時的,漢朝就那麼大,藩國也就那麼幾個,這可不是長久之計,「開源」成了燃眉之急


武帝以「算緡(mín)」「告緡」開源。「算緡」是指對商人和手工業者征的財產稅;「告緡」則是指通過鼓勵告密檢舉的方式來打擊逃漏「算緡」的行為。而其具體操作是:讓商人自報資產,並對這些財產徵稅,禁止商人占有土地


如果商人隱瞞自身的財產情況,而好巧不巧被人告發了,則沒收商人的全部財產,並罰其戍邊一年;而對主動告發者,則用被罰之人的財產的一半為獎勵。因而在短期內,這一政策取得了極為重大的效果:


「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


然後把一些生活必須的商品變為國家壟斷經營,國家成了農民最大的交易對象。


在漢初的時候,銅鐵鹽是允許百姓自由開採販賣的,這很無為而治,可是缺錢的武帝改變了這一切,改變也很簡單,在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置隸屬中央的鹽官、鐵官等職位,以此來加強掌控。


接下來則是賣官鬻爵花錢贖罪等方法,擴充財政收入,這一切都有成效,讓「大漢號」碾過了「匈奴號」。


可是,武帝之後,官僚系統繼續膨脹,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形成的地主階級已然成型,國家財政的稅基不斷減少,在官僚和土地階層的不斷擠壓下,財政失衡越來越嚴重,經濟鏈條的漏洞越來越多,「穿越者」王莽的「新朝號」藉機從中篡權!


「大漢號」,終究還是倒下了。


同樣的「東漢號」

為什麼說「東漢號」是同樣的呢?因為「位面之子」劉秀駕駛的「東漢號」順著「大漢號」的軌跡向前行駛的時候,延續了它的財政制度,也裝上了同樣的經濟鏈條。但「東漢號」更慘,它沒有七八十年的休養生息,直接陷入了戰爭。


羌的叛亂從漢安帝開始,一直到漢靈帝時才被段熲平定,而這長時間的戰爭讓「東漢號」苦不堪言,甚至淪落到向諸侯國借錢打仗的地步。到這一步了,各位應該也懂了,「東漢號」離散架不遠了。


而且劉邦的漢朝靠著泥腿子逆襲,劉秀的東漢卻是依靠著南陽與河北的豪族起身,劉秀統一天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只能用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來賞賜功臣,換得功臣放棄政治權力。


導致東漢納稅人口的減少,偏偏後來東漢朝廷還推行了不太明智的減稅制度。東漢應該「打土豪分田地」,而不是減稅,農民依附於豪族,沒有獨立性,減稅根本不可能惠及。



也就是說,東漢應該開源,而不是節流


「東漢號」無力在財產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維繫運行,土地兼并嚴重,地主豪強已成了「土皇帝」,經濟鏈條搖搖欲墜,最終黃巾起義成為壓垮「東漢號」的最後一根稻草,公元220年,「東漢號」正式宣布解散。


一路清霜風雨


秦漢,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他們的盛衰當然不是只靠經濟解釋的,也不是這麼一篇文章就可以講清楚的,王朝的興衰逃不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要素,可若是談到深處,財政經濟往往會成為核心



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有了經濟基礎,才有了叫板的勢力,古時如此,今日也不會相差太遠,老秦人因為商鞅的變法,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為嬴政打造了「老秦號」征戰天下。


可「老秦號」的經濟運行鏈有了漏洞,讓劉邦的「大漢號」碾過了,面對破銅爛鐵的「大漢號」,劉邦用了許多手段促進經濟鏈條恢復運行,讓「大漢號」煥然一新,可當它駛到劉徹手中時,卻變了,經濟鏈條又有了漏洞,劉徹的彌補並未盡效,它還是在財政赤字中崩潰了。



同樣,劉秀的「東漢號」也走上了老路,看著這一個個崩潰的王朝,誰都會陷入沉思,他們難道不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嗎?


也許,他們只是沒法改變經濟鏈條的陰晴圓缺,沒能找到操控它的方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就像是看著花開花落。


一路清霜風雨,兩朵梅落窗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王朝的興衰是諸多因素的共同結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


你覺得,王朝的興盛衰跌,經濟問題是最主要的根源問題嗎?為什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