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這十年:爛片死去,英雄老矣(上)

新片場 發佈 2019-12-31T04:54:11+00:00

當時每天早上都會有大批市民、影迷到華南MALL店門口排隊等候購票,黃牛票一度被炒到了七八百乃至上千元,瘋狂程度完全不亞於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

本文授權轉載自「毒眸」

文 | 江宇琦

2010年伊始,全國各地突然有一大批影迷,冒著嚴寒驅車或者搭乘火車、飛機奔赴東莞,參加一場特殊的「朝聖」——東莞萬達影城華南MALL店,擁有當時全亞洲地區最大的IMAX銀幕,在內地IMAX影廳屈指可數的年代,這家影城被很多影迷視作是觀看《阿凡達》的「最佳選擇」。

《阿凡達》國內最終收穫13.4億票房

據媒體報導,當時每天早上都會有大批市民、影迷到華南MALL店門口排隊等候購票,黃牛票一度被炒到了七八百乃至上千元,瘋狂程度完全不亞於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而為了方便全國各地觀眾,一些資深影迷還在網上做起了「觀影地圖」,分析各個地區品質比較好的影院。

這番火爆,大大超出了許多從業者的想像。

由於彼時內地元旦檔、春節檔相對冷清,所以很多人起初並不看好該片。「沒想到點映後電影一下子火了。我記得當時天津站旁邊有個影城在三樓,排隊買票的人一路排到了一樓。」一位資深影投管理者告訴我們,《阿凡達》的橫空出世給冷清的1月影市添了一把火。

那年我正在南方的一座小城念初中,市里僅有三四家電影院,不少影廳的設備還極其簡陋。以至於環境較好的影院,隨隨便便一張3D電影票就漲到了七八十元或上百元,對生活費有限的中學生來說簡直是天價。於是我就這麼遺憾地錯過了這場盛會,進而錯過了「見證歷史」的機會。

網友曬出的《阿凡達》電影票

彼時的我自然不會想到,《阿凡達》不僅點燃了一個寒冷的冬天,它還撬動了歷史。

《阿凡達》是整個2010年代,在內地上映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也是過去十年里最先掀起全民觀影熱的一部影片。以此為節點,內地市場迎來了電影基礎設施的快速增長期,購票的方式、營銷的思路被極大「改造」,春節檔得到了充分激活、成為了內地影市最重要的「動力源」。

受到這些變化影響,之後的十年里,進電影院觀影逐漸從一種相對小眾的娛樂方式衍變為了全民娛樂,中國也超過北美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而我則因此成為了電影愛好者與電影產業記者,從各個角度見證了中國電影的「黃金十年」。

十年前的冬天,《阿凡達》就像一隻蝴蝶,煽動了它的翅膀。

《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帶來了許多改變,其中之一便是基礎建設。

作為一部史詩級的電影,《阿凡達》在全球範圍內80%的票房(超過22億美元)來自3D銀幕,很多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目的,就是想一睹更立體、真實的視覺影像。然而彼時內地的影市基礎設施,並沒有辦法滿足大批觀眾的觀影需求。

2010年1月6日下午4時30分,當近500名影迷興奮地湧入東莞萬達華南MALL店時,卻被告知設備出現了故障。由於現場有很多人耗費了數個小時才抵達東莞,因此突如其來的事故瞬間點燃了他們的怒火。在觀眾與影院僵持了近4小時,影院經理兩度下跪、保證全額退票並加200元路費補償後,才勉強平息眾怒。

除了放映質量問題,更重要的是數量堪憂。截至到2009年底,中國內地不過只有640多塊3D銀幕,和大眾的觀影熱情根本不匹配。因此在《阿凡達》上映後的一個月內,內地又多出了330塊3D銀幕,並由此加速了內地影院數字化改造的進程和新影院的建設。

到了2010年1月底,國務院下發的《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則將相關建設的迫切性大大拔高,提出「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級市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完成部分縣級市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縣級市和有條件縣城的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

《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

自這一時期開始,中國內地的銀幕和影院數便有了指數級增長。2009年,全國的銀幕總數僅有不到5000塊,但到了2012年時這一數字便接近1.5萬、2015年時超過了3.1萬。拓普智庫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正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銀幕數最多的國家,2018年年底時(近6萬塊)已經比美國多出了2萬塊銀幕。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過去幾年銀幕和影院的過快增長,其實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資本的不理性和行業不成熟的影響,而後也帶來了諸多行業亂象和隱患(點擊閱讀:大地系裁撤數十名中層,影院跑馬圈地的時代結束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影院的建設讓更多人有了接觸大銀幕的機會,也為中國電影產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變化,從2010年起就已經有所顯現。這一年,全國的觀影人次達到了2.85億,同比上漲了35%,而因為票價也有所上漲,因此內地總票房也首次突破100億,同比增幅超過了40%——其中《阿凡達》一部電影就斬獲了13.28億、票房占比超過13%,成為內地票房冠軍。

除了《阿凡達》,2010年里很多好萊塢電影同樣大放異彩。《盜夢空間》賣到了4.6億,成為了當年的話題電影,諾蘭自此成為了很多內地文青的心頭好;一幫老打星拍的《敢死隊》賣了2.19億,從那之後批片便在中國成了一個熱門生意,批片價格也迅速在此後的短短几年間翻了好幾十倍;《鋼鐵俠2》也賣到了2億元、成了新聞,而當今年鋼鐵俠謝幕時,《復仇者聯盟4》一天的票房就超過了2億……

「鋼鐵俠」是如今影響力最大的超英之一

對於國產片來說,這一年的榮光依然屬於老一輩的創作者們:姜文的《讓子彈飛》票房6.61億,這是他迄今為止傳播度最廣的電影;《讓子彈飛》的男主之一葛優也在這一年三開花,還出演了陳凱歌的《趙氏孤兒》(1.91億)和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4.81億);馮小剛成了當之無愧的年度最大贏家,他的另一部作品《唐山大地震》賣了6.73億,是年度華語片冠軍——但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斬獲這一殊榮。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票房達到9000萬的《葉問》,續作《葉問2:宗師傳奇》在2010年則賣到了2.34億,「葉問」這個IP正式打響,而這樣的成績幾乎是港式武打片最後的榮光了——在內地電影越來越火的這些年裡,武打片已和整個香港電影一起走向沉寂。當這個黃金十年即將完結時,《葉問4》也上演了告別之作,還因為某些原因在改檔上鬧了烏龍,更叫人為這場落幕唏噓。

2010年唯一不那麼順遂的老牌導演,或許要數國師張藝謀了。多年來,他首次在票房上栽了大跟頭,《山楂樹之戀》票房僅有1.43億、在當年排名第16。這部作品被很多人所記住,是因為捧紅了周冬雨。她不僅是首位90後「謀女郎」,還在幾年後成了首位90後金馬影后,歷史的更替大概從這時就已經開始了。

《山楂樹之戀》

不過風水輪流轉,一年之後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以6.09億的票房成績,成為了2011年華語片冠軍(年度冠軍是10.81億的《變形金剛3》)。但和一年前的馮小剛一樣,自那之後張藝謀在票房排名上再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高度,而《金陵十三釵》的女主倪妮,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被張藝謀電影捧紅的「謀女郎」。

《金陵十三釵》之外,2011年的國產片總體表現有些不溫不火,沒有太多現象級的爆款出現。不過這年的一匹黑馬,卻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靠著光棍節營銷戰略,小成本愛情片《失戀33天》賣到了3.57億,是當年成績第四好的國產電影。往後幾年,愛情輕喜劇都是市場上頗受關注的一個類型。

而要說到《失戀33天》對中國電影最大的貢獻,大概是讓整個行業看到了營銷的力量。有某營銷公司的老闆曾告訴毒眸,《失戀33天》的「以小博大」,徹底顛覆了行業對於營銷的認知、讓很多片方開始重視起其效用:「一直等到《失戀33天》的出現,才算是給行業做了一個好的示範,光吆喝沒用,得選擇對的方法。」

中國電影的大營銷時代,就這麼開始了。

2012年,國產片和進口片當中,各有一部劃時代的電影誕生。

在經歷了四年多的鋪墊後,漫威推出了「漫威電影宇宙」的首部階段性作品《復仇者聯盟》,成為了當年全球電影產業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該片在中國內地賣了5.68億元,不算多誇張的成績,但卻讓「復仇者」的概念為更多路人所知曉,進而為該IP日後一系列令人震撼的票房紀錄做好了鋪墊。

國產片的「新時代」,則是由《人再囧途之泰囧》開啟的。當年的《人在囧途》以小博大成為了黑馬,主演徐崢在自己的處女作上巧用了該片的熱度,在好口碑和賀歲檔的助力下,帶動了近4000萬觀影人次,並最終以12.67億的成績帶動華語電影走進10億+的時代。

憑藉該片,徐崢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奪得年度票房冠軍的70後導演,打破了2002年以來第五代們對於票房冠軍的「壟斷」。但《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意義,絕不是徐崢本人以及這個IP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又一次極大地激活了內地的電影市場。

《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21天後總票房累計破10億

當年《阿凡達》上映的時候,由於票價、設備限制、進口片下沉難度大等問題,實際所覆蓋到的觀影人群其實有限,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大熱則切切實實帶動了很多非活躍觀影人群,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樂趣。

該片的票房突破12億元大關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主演之一黃渤曾和徐崢調侃道:「你一下子把自己放到了人生頂端,以後每段都是下坡路了。」徐崢倒也不以為然,笑著回應道:「這個紀錄很快會被人打破,你信不信?

紀錄當然沒有那麼快被打破,但新的勢力已經在不斷湧現。次年,單片成績最好的內地導演,是另一位演員轉型做導演的趙薇,她在北電的研究生畢業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斬獲了7.18億元,助她成為彼時中國影史上單片成績最好的女導演。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斬獲7.18億元票房

同一年,還有一位跨界導演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小說作家郭敬明。他的兩部《小時代》累計賣到了近8億元,是當年受爭議最大的作品(還有另一部名垂青史的爛片《富春山居圖》),也讓郭敬明繼抄襲風波後再次被置於風口浪尖。這樣一個並不出彩的系列能在當年大賣,側面說明了內地電影市場的觀眾正在疊代,年輕觀眾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一場行業的變革正蓄勢待發。

而引爆這場變革的「導火線」,其實在《阿凡達》上映時就已經接好了。由於當年《阿凡達》一票難求,所以很多觀眾大老遠地跑到電影院後才發現票已售罄。當時網上常常有人發帖求助:怎麼才能買到《阿凡達》的電影票?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叫做「格瓦拉」的平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通過格瓦拉,觀眾可以實現線上購票、選座,極大程度上減少了此前觀眾買電影票時的諸多麻煩。格瓦拉就此一炮而紅,也正式開啟了線上票務時代。

隨後幾年,美團、糯米等團購平台進入高速發展期,紛紛開始試水線上電影票團購業務,到2011年年底的時候,全年線上票務購票的票房占比已經接近10%。看到了市場前景的美團,於2012年將娛樂部門的在線電影票務業務摘了出來,從內部孵化出了一個新的平台——貓眼票務。

貓眼上線之後,接連推出了過不少反響不錯的活動,但讓其名聲大振、為更多用戶所知曉,則要等到2014年的國慶檔。這年十·一,貓眼和寧浩的新片《心花路放》合作,用預售9.3元的低價票吸引大批觀眾前往影院觀影,在助推影片成為年度華語票房冠軍的同時,還開啟了內地電影市場的票補時代,正式打響了網際網路帶動電影營銷的第一槍。

貓眼上9.3元的低價票補開啟了內地電影市場的票補時代

往後幾年裡,票補一直是整個影視行業的重要話題。據悉,2015年春節檔影片《天將雄獅》上映的前3天,僅貓眼一家就為其補貼了5000萬元,而後幾年更是有「沒1億票補就別來春節檔」的說法。

儘管如今行業里對於票補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它切切實實帶來了兩大改變:首先是通過低價票,讓更多的觀眾走進了電影院,讓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更快了一步;其次則是讓貓眼、淘票票兩大平台深入到了產業鏈的中心環節,從而帶動了貓眼娛樂和阿里影業走向產業腹地,成為了如今行業里舉足輕重的力量,甚至推動了「遊戲規則」的轉變。

從那之後,電影便和網際網路走得越來越近。

2014年之前積蓄下的力量,在2015年噴薄而出。

這一年,全年總票房達到了440億的歷史新高,同比增幅接近50%,全年觀影人次也突破了12.6億、是五年前的5倍之多。站在今天的視角上回望,這一年稱得上是中國電影商業化大門打開以來,各項數據增長表現最好的一年,內地大盤締造了無數的票房紀錄,讓人感覺充滿希望。

上半年時,大銀幕上發揮最搶眼的電影主要來自好萊塢——4月,保羅·沃克遺作《速度與激情7》上映,情懷和IP的雙加持下,催生了中國影史上首部票房20億+電影(24.26億),「速激」系列也接替《變形金剛》成了彼時最有影響力的海外IP;5月上映的《復仇者聯盟2》斬獲了14.21億票房,漫威電影首次在內地突破10億大關;6月的《侏羅紀世界》悶聲發大財,同樣收穫了14.20億票房。

《速度與激情7》

然而當暑期檔正式到來後,大銀幕的話語權則開始徹底傾斜。時隔3年,《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紀錄終於被《捉妖記》打破,並且直接將華語片的最佳成績提升至了24.39億,翻了一倍。自此,20億的票房對於華語片來說便不再是天文數字。

除了《捉妖記》,這年暑期檔還有一部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黑馬,那就是《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從被嘲諷炒冷飯到強勢逆襲,國產動畫電影多年以來終於再度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而「國漫崛起」、「國產動畫復興」等話題也就此開始受人關注。但遺憾的是,直到今年夏天《哪吒之魔童降世》出現,中國觀眾才再一次因國產動畫而瘋狂地湧入電影院。

2015年之所以叫人充滿希望,也是因為業內新老公司都表現出了極強的創造力。對很多老牌公司而言,這年稱得上是大豐收的一年,老牌「民營五大」華誼、光線、博納、樂視、萬達都奉獻了不少熱門作品。當年年底上映的《尋龍訣》(總票房16.82億),更是集合了萬達、華誼、光線三家公司的力量,輕輕鬆鬆就刷新了內地公司主投電影的最好成績(點擊閱讀:民營電影公司的「五大」,早該重排坐次了)。

在這些老牌公司之外,也開始有越來越多新公司、新勢力湧現。當年最叫人驚訝的新勢力之一,是靠話劇起家的開心麻花。一部《夏洛特煩惱》以黑馬之姿(14.4億)闖入國慶檔,讓人們看到了這家新興影視公司的潛力。雖然日後也曾有折戟,但直到今天開心麻花依舊是喜劇市場最有影響力的公司品牌。而該片主演沈騰,也順勢坐上了內地喜劇新領軍人的位置。

《夏洛特煩惱》助力沈騰坐上內地喜劇新領軍人的位置

總得來說,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爆發是一次必然。2010年《阿凡達》加速了基礎設施建設、2011年《失戀33天》強化了營銷意識、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帶動了增量人群、2014年《心花路放》激發了票補熱情,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受眾的成熟,諸多變革的結果最終共同鑄就了這一年的輝煌。

不得不承認,2010-2015年,給中國電影的這十年的黃金髮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影市的輝煌,也帶來了資本的瘋狂。

2010年代的後5年,中國電影又是在怎樣的大潮下革新與改變的呢?

(敬請期待下期內容~~)

參考資料:

1.《2010年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報告》 來源:《當代電影》 劉漢文

2.《我國影院數字化十年:發展歷史、現狀及未來挑戰》來源:《當代電影》 劉藩

3.《2010-2016春節檔研究報告:從3.4億到30億,透視產業奇蹟背後的洪荒之力緣何而來》 來源:陳昌業

互動話題:

過去十年間,令你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是什麼?

用作品打動世界,我們是認真的!

歡迎掃碼查看新片場2019年度盤點HOT LIST完整榜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