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這支王牌部隊有兩大特點,馬家軍和印度軍隊對此,記憶深刻

這才是戰爭 發佈 2020-02-07T18:22:12+00:00

一位部隊的老領導,腰板筆挺,軍人氣場十足,講起老部隊的歷史,一句話就引人入勝,估計除了這個部隊的老兵和軍史愛好者,大部分人沒聽說過:我們這個師,是唯一沒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師。

某日,來到某紅軍師的師史館,裡面人聲鼎沸,都是單位組織來接受紅色教育的,只聽一位三十多歲的美女驚呼:怎麼是紐西蘭來的解放軍?

一位部隊的老領導,腰板筆挺,軍人氣場十足,講起老部隊的歷史,一句話就引人入勝,估計除了這個部隊的老兵和軍史愛好者,大部分人沒聽說過:我們這個師,是唯一沒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師。

沒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從紐西蘭來的?都知道紅軍長征的三大主力都是從南方來的,一方面軍從江西,二方面軍從湘鄂川黔,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最後才在陝甘根據地會合,還有沒參加過長征的紅軍?

原來這個紅軍師最早出自陝北紅軍,所以沒參加過長征,是在當時僅剩的最後一塊根據地,迎接各路的紅軍。紅軍師的稱號,可不是輕易能得到的,師史館裡,紅軍連隊的番號排滿了一大塊展示版。雖然沒有參加長征,但是後來走的路,可遠遠不止兩萬五千里,看看轉戰路線圖。這紅線,圈了大半個中國。

紅軍師的戰史說起來就長了,紅軍時代苦戰陝北,抗戰時期守河防打退鬼子,解放戰爭保衛延安、轉戰關中。這支部隊有兩大特點,一是特別能打,二是特別能走。這兩個特點,馬家軍和印度軍隊記憶深刻。還是從最殘酷也最聞名的一仗說起吧。

一、血戰青馬,砸開「蘭州鎖鑰」

蘭州戰役是一野與馬步芳主力的決戰,馬家軍兇悍野蠻,連續集團衝鋒不計傷亡。客觀的說,青馬的戰鬥力很強。當年攻擊蘭州外圍三大主陣地,打的最厲害的就是紅軍師擔負主攻的沈家嶺。這裡離黃河鐵橋最近,只要打下來,就堵住了馬家軍退路,所以被稱為「鎖鑰」。其他陣地的解放軍都是以多打少,只有沈家嶺因為地形限制,只能以和敵人對等的兵力強攻,馬家軍頑強死守,亡命反衝擊,沈家嶺打的極其慘烈,是解放戰爭史上一場有名的硬仗。

這一仗的沈家嶺主攻團,到最後打到什麼地步?戰後,全團只剩170多人,團長王學禮是一野在蘭州戰役陣亡的最高級別指揮員。1949年8月25日這一天,紅軍師在沈家嶺和馬家軍做了一場意志與戰術的終極對決,以一場無比慘烈的血戰砸開了蘭州鎖鑰。沈家嶺拿下以後,解放軍漫山壓下,橫行西北四十年的馬家軍覆滅。紅軍師在最關鍵的位置,打贏了最難打的仗。戰後,彭德懷司令員親自贈旗,其中有一面寫的是「真正勇猛英雄團」,兩個字專門強調:「真正」。


參與殲滅馬家軍一戰立威,從此,這個師的使命里就刻上了倆字:大苦。部隊在最艱苦的地區艱難轉戰,在地圖上把紅箭頭對著邊境不斷推進。榮譽很高,全體高升,從隴中升到甘南草原,從甘南草原升到青海高原,從青海再升到西藏,直到翻過喜馬拉雅山,專門跟海拔幹上了。

解放後第一個十年,紅軍師長期駐防甘肅臨夏,臨夏是西北五馬的老家,馬家殘餘連續叛亂,全師頻繁平叛。甘南草原山高水寒,沒路沒橋,匪患、叛亂基本就沒有消停過。在剿匪的同時,抗美援朝開始了,紅軍師受命抽調了800多名戰鬥骨幹,編入志願軍各部隊參加立國之戰,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

抗美援朝打完了,全國都在進行和平建設,志願軍全部撤軍的那年,紅軍師的平叛不僅沒停,作戰任務更加繁重,而且越打越大。前方主力在平息藏區叛亂,後方留守的炮兵團被臨夏叛亂的數萬人包圍,炮兵拿起步兵武器在友軍支援下反擊,終於平定了這場來勢兇猛的叛亂。當年,南邊在炮擊金門,北邊在徒步追馬。

甘南平叛告一段落,剛想歇口氣,有人不讓。1959年西藏叛亂,紅軍師緊急調上青藏高原。某團在團長田啟元帶領下,追進可可西里無人區,長時間斷糧,靠打野驢為生。紅軍師參與的大規模平叛戰鬥,橫跨青藏兩省,在60萬平方公里的寬廣地幅內,全師內練缺氧一口氣,外練雪地筋骨皮,最遠打到新疆西藏交界的阿里,直到打完西藏平叛的收尾之戰。當時,軍醫到連隊里統計,三分之一人雪盲,三分之二人拉肚子,有糧的時候飯煮不熟,斷糧只有獸肉加野蔥。

喜馬拉雅的天是藍藍的天,大兵們心中好喜歡,這次來了就不走了。紅軍師到中尼邊境打樁子,在1000公里的邊境線上來回享受最強紫外線,開荒種地,營建生產,修過路,打過井,開過礦,養過豬,還要隨時放下鎬把換上槍,打擊境外叛匪的回竄,轉眼就到了1962年。

二、輝煌一刻,飛兵貝利小道

1962年10月,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紅軍師放下鋤頭,上演了一場大氣磅礴的經典之戰。東線第一階段的戰鬥打響時,在西藏只有兩個野戰師。除了紅軍師,另一個是最早進藏的老十八軍主力團組建的藏字419部隊。首戰克節朗河谷,419部隊打主攻,打出了名聞全軍的陽廷安班,以班長陽廷安為首的全班8人,奮勇衝鋒,踏壕摧堡,除一人重傷昏迷,全部犧牲在衝擊的路上。419部隊全殲印軍第七旅,活捉旅長達爾維。此戰紅軍師做預備隊,只有一個營參戰,繳了四輛推土機,看著友軍的戰果相當眼紅。

打掉了印軍第七旅後,紅軍師和419部隊分數路追至達旺。中國建議停火談判, 印度拒絕,並加緊部署兵力,達旺和瓦弄成為下一階段的主要作戰方向,瓦弄在更東邊的中印緬交界處,由54軍的130師負責。紅軍師的兵最先衝上達旺河上的東新橋,印軍早有準備,中國兵一上橋就引爆了炸藥,四個戰士被炸飛,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兩軍隔河對峙。

達旺是藏南一個風光如畫的地方,康熙年間出了一位倉央嘉措,詩寫的特別好,在歷史上很有名。1959年拉薩平叛時,大和尚也是經過達旺逃向的印度。當時毛主席說:讓他走,不要攔。

在第二階段的作戰開始之前,印軍從對岸不斷炮擊,炮打的很囂張。參戰老兵回憶,有一次,十幾個戰士偷著做飯,剛架好一口鍋,一發炮彈就不偏不倚飛進鍋里;八一廠攝影師的住處也挨了炮,不僅人員傷亡,克節朗戰鬥的電影膠片也毀了。田啟元團長帶著他的兵躲進了貓耳洞,中國軍隊在等待,等到達旺的急造公路修上來。

印軍第四師師長問過他們工程專家,專家肯定地說,中方這條路長70多公里,要竣工最少要兩個月。印度專家對中方的工程能力似有了解,打了個折,認為最少也要六個星期。他怎麼也沒想到,中方把鐵道兵都調上來了,翻身農奴踴躍支前,軍民協力,只用了兩個多星期,道路就貫通了。按現在流行的說法,這是基建狂魔的節奏。

122榴炮到位,彈藥給養備足,戰場建設就緒,達旺地區的反擊作戰預定於18日開始。達旺到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印度修有一條公路,沿著公路,印軍第四師擺了4個旅。 解放軍從青海調來了55師,加上山南軍分區的「郭指」分隊。按照劉伯承元帥 「打頭,剖腹、擊背、切尾」的指示,要把這塊最大的印軍給收拾掉。55師正面「打頭」,藏字419部隊從右迂迴「剖腹」,郭指分隊從左迂迴「擊背」,紅軍師擔負最艱巨的切尾任務,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敵後大縱深迂迴。紅軍師能打善走,在高海拔的藏北高原行軍作戰已經三年。張國華司令員對師長說,老余啊,不用請戰了,非你們莫屬。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紅軍師兩個團10日就動身了,戰役合圍能不能達成,就看他們18日凌晨前能否飛兵插到拉洪橋,一刀截斷德讓宗和邦迪拉之間的公路。穿插路線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的雪山冰河和叢林峽谷之中。戰後統計,紅軍師共翻越4000-5000米的雪山5座,通過60多公里的無水區。最苦的先要數開路的工兵,一路上爆破開道78處,架橋2座,修復架通橋樑13座。真正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艱苦卓絕。

紅軍師的單兵負重已到極限,每人除了武器彈藥外,還要攜帶四天生糧、三天熟糧,人均負重30公斤以上。炮兵則近40公斤,如步兵連的60炮班,每班10個人兩門炮,每炮配彈30發,每發重3公斤,這次每人要背 6發,另外的炮身、炮架、底座等等分開攜帶。每人再外加兩顆手榴彈,7天的生熟糧,參戰老兵回憶,62年最艱難的就是穿插貝利小道,比打仗惱火的多。

其他,如75無後坐力炮炮管,郭留諾夫重機槍輪架,都是能讓人累吐血的傢伙。機炮連老兵回憶,當時每個班配一匹馱機槍的馬,過獨木橋,馬是不走的,要蒙上馬眼,前拽後推,把馬騙過去。因為路太難走,大多時候都要把機槍分解,幾個人分開背,以減輕馬的負重,馬匹經常跌進懸崖,200多匹馬,摔死了20%以上。

師炮兵營還帶著一種老古董,日式92式步兵炮,這個本來不是紅軍師的裝備,是戰前專門為11師調來的,別看這個鬼子的大隊炮老了點,但可以用馬騾馱載,能曲射也能直射,特別適合複雜地形使用。這是輕裝行軍、盡最大努力所能攜行的最強的支援火力了。

大迂迴中吃飯,中國兵沒有印度兵那麼多花樣,什麼椰子油,雞蛋粉,牛奶罐頭,吃的很簡單,就是炒麵就冰水。這種炒麵,指的是藏民的糌粑,把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做的。後來在俘虜印軍以後,發現他們當官的和當兵的不在一起吃飯,兵和兵也吃不到一塊兒,解放軍感到不解,印軍不僅宗教複雜,還有那個死都不扔的種姓等級,一邊是真正的官兵一致,一邊是赤裸裸的等級森嚴。雙方都看著對方奇怪,想法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面。

​紅軍師走過師史上未曾走過的艱難險阻、崎嶇坎坷的勝利之路,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單刀般插向敵後,田啟元帶著前衛團,後半程邊走邊打,連續遇到印軍連排級規模的抵抗和火力攔阻,勢如猛虎撲食,連克澤拉山口、波辛山口、東日則、卡拉、拉干五個據點。最後在離拉洪橋5公里的登班,又被一個營的印軍擋住了去路。

印軍在這裡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對道路事先標定好了射擊諸元,炮火很兇。這時師長和田啟元都趕到了尖刀連,這裡距拉洪橋僅一步之遙。田啟元審時度勢,命隨伴火炮全力掩護步兵攻堅,同時急令一個連不顧傷亡,強行通過火力封鎖區直撲拉洪橋。這個連一口氣衝到橋頭,以兇猛的近戰打了印軍一個猝不及防,橋下放的四大包炸藥沒來得及引爆。

紅軍師老兵回憶最後的猛打猛衝:「把人累的,連身上的扣子都覺得重,恨不得扯下來扔掉」,「迫擊炮把30發炮彈都打光了,總算沒白背這些鐵疙瘩」。這一仗前衛攻擊迅猛,炮火壓制準確,步兵營和炮連的」登班進攻戰鬥」雙雙入選典型戰例。七天五夜強行軍250公里,紅軍師的這場飛兵貝利小道,如果有個比較的話,相當於背著30多公裝備,連跑了六個全馬,還是全山地、高海拔的非預設跑道,臨近終點必須全速衝刺,同時刺刀見紅、手榴彈開花。

紅軍師在登班付出了相當的傷亡,迅速拿下登班後,全部抵達目的地,提前50分鐘,勝利完成了大迂迴「切尾、斷路」任務。到了這時,印軍才大吃一驚,中國軍隊的戰略意圖,這是要吃掉縱深180公里的所有印軍,不過已經晚了。

1962年11月18日凌晨8:30,對印自衛反擊戰最大的一場戰役打響,中國軍隊從印軍防線的前後和兩翼多路發起總攻,印軍第四師戰術指揮部下屬的3個旅立陷滅頂之災,遭到殲滅性打擊。紅軍師斷路成功,分兵反向攻擊,一個團攻向德讓宗,一個團轉向邦迪拉,對戰役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前衛團團長田啟元,在最後的衝刺時崴了腳,罵罵咧咧命令部隊趕修工事,以阻擊邦迪拉方向的印軍增援。但是上來一看,馬上感覺到這裡防守地形不利,再一看邦迪拉的印軍沒有增援過來。他火急火燎地向上級請示,要求變更作戰任務,改為向邦迪拉方向攻擊前進,以改善防禦地位。就在這時,電台出了故障。

田啟元綽號田二桿子,一急之下大罵電台台長,說接不通老子斃了你,台長也是個進藏老兵,知道這時候掉鏈子的後果,心想幾年來沒死在叛匪的槍下,今天卻倒這個霉,越想越氣,蹲在地上捂了一會兒頭,突然發了瘋,他撥開兩個電台兵,舉起電台就給砸在了地上。愛咋地咋地,眾人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幾秒後田啟元拔槍。就在這時,台長突然大喊:團長你聽,你聽,有聲音,有聲音了。弄得田啟元哭笑不得:都說我二,這小子比我還二。這一下破罐子破摔,把電台給摔好了。

對作戰高度負責,積極尋戰,不怕疲勞連續作戰,這些作為軍事指揮員的良好作風和素養,在老團長身上表現的非常突出。當時的情況,如果邦迪拉的敵人壓過來,這個團將非常被動,上級同意了他的請戰。此時該團處於戰區最南的位置,要向包圍圈外的邦迪拉主峰發起攻擊,那裡有印軍的兩個營,包括善戰的錫克步兵營。

邦迪拉進攻戰鬥打的相當慘烈,最激烈的時候,各連的建制全亂了,憑著各自為戰,硬把邦迪拉主峰陣地攻了下來。血戰之後,田團長拄著拐杖站在了邦迪拉主峰上,感慨不已,部隊傷亡很大,但是邦迪拉的印軍,被這個團打的連抵抗都組織不起來,更別提向北增援了。戰後講評,從貝利小道出來,一直到停戰,該團被稱為「抓住了所有能抓住的戰機」。

印軍在這裡還演了出戲,不過演砸了,邦迪拉戰鬥臨近尾聲的時候,陣地上看到有一隊俘虜被押著上山。按照一般情況,俘虜都是從山上往山下押。這個反常現象,引起了老兵們注意。再仔細一看,押俘的是解放軍裝扮,只是一個人押一個俘虜,哪有這樣押送俘虜的。再一瞅胳膊上沒纏白毛巾,全明白了,這些傢伙的解放軍軍裝,是從我軍陣亡戰士身上扒下來的,排長一聲令下,一個集火射擊,全給送溝里去了。

紅軍師的這一次經典穿插,統帥讚揚:打仗都怕抄後路,11師跑到他們後邊去了。吃得苦中苦,腰包才能鼓,紅軍師殲敵1400多人,在參戰部隊里戰果最大,繳獲最多,占全部中印之戰繳獲坦克的100%,汽車的80%,全師沒丟一人一槍,在師史上是罕見的一次。老師長說,這次穿插的這段高山深谷,是紅軍師歷史上最艱難的250公里,其中一段。是英國人貝利走出來的,稱為貝利小道,印軍根本沒想到中國的大部隊能從這條小道上過來。

如果說蘭州戰役是紅軍師的浴血榮光,飛兵貝利小道就是紅軍師的戰史輝煌。

三、力挺巴鐵和獨特的國慶獻禮

停戰了,內地來的部隊收兵回營,紅軍師仍然駐防後藏,繼續生產、擔負國防施工,繼續打擊境外回竄的叛匪。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開打,巴鐵先勝後敗,被印軍占了拉合爾城,眼看要撐不住了,危急時刻,中國給印度發了個東西。

​照會不過是外交辭令,印度人懂,這是一份不折不扣的最後通牒,就是通知印度,敢腰斬巴鐵軍隊就打你。我們要力挺巴鐵,又不能直接介入印巴衝突,就在中印邊界上施壓,中國的立場說的很明白:「只要印度有一天還在對巴基斯坦進行肆無忌憚的侵略,中國就一天不會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義鬥爭。」

這一次,主席已經下了在邊境打擊印軍的決心,誰來打,就是駐防亞東邊境的紅軍師,為此連續兩次準備動手,紅軍師稱為「執行戰略佯動」。第一次,帶著製片廠、北京電視台,打死了幾個越境的印軍,錄證據。第二次師主力全部壓向邊境,如果印軍覺得有本事兩面開戰,紅軍師的佯動,隨時變成真打,印軍只能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建議,巴鐵兄弟躲過了一劫。

1967年,阿三又不老實,越境找打,第一次是乃堆拉山口戰鬥,雙方武裝衝突,先是近距離槍戰,然後改炮戰,印軍轟不過紅軍師,被炸倒600多人,打著白旗來收屍打收條。

同年10月1日這一天,卓拉山口的印軍又跑過來了,還開槍打死我們兩名戰士,這是什麼日子?明擺著是給咱們添堵來了,8名拎著廓爾喀狗腿刀的廓爾喀兵,當即被我方全部擊斃。緊接著,炮兵用猛烈的急速射,向印軍陣地大放禮花。據截獲的印軍電報,印軍被炸死了195人,1967年國慶這一天,紅軍師用戰鬥向國慶獻禮。從此印度軍隊一提起這個紅軍師,心驚膽戰、談虎色變。

建國後的前二十年,這個紅軍師不斷在打仗,堪稱軍中獨一份。上世紀七十年代,紅軍師還負責過中國登山隊攀珠峰的警衛工作。雪域歲月幾多寒暑,老兵離隊新兵入營,不變的是高寒缺氧的苦日子。

四、軍旗迎風展,走遍紐西蘭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開始,三北地區受蘇聯的壓力巨大,紅軍師告別了駐守二十年的雪域高原,又數千公里移防到了天山腳下,從此紮下了根。紅軍師引以為傲的是駐地有四個最:最高、最低、最冷、最熱。最高最冷是在喜馬拉雅,最低最熱,指的是出無核葡萄那地方,剛進疆的時候,住地窩子,燒石灰,脫土坯,蓋營房,新疆話叫「把苦吃咂了」。

1985年,紅軍師的偵察連遠赴雲南,參加了兩山輪戰。自此,在建國後對外作戰的戰場上,和美國兵打過,和印度兵打過,和越南兵打過,而且一直駐在最艱苦的少數民族地區,十年在甘肅,二十年在西藏,四十多年在新疆。這個新、西、蘭,有十五個大洋洲那個紐西蘭那麼大,「走遍紐西蘭」承載著萬里轉戰戍邊的光榮,苦哉將士,來者勿忘。

本文作者:徐渡瀘,「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