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世界第一個變性人的故事,小雀斑女裝扮相明麗驚艷

迷影生活 發佈 2020-05-03T00:37:59+00:00

"我不會被沼澤吞沒,因為沼澤在我心中。"《丹麥女孩》,一部以"變性人"為主題的傳記、劇情、愛情電影,改編自世界上第一位變性人伊納爾·維基納的故事,講述了一位名為艾納的男風景畫家,在配合妻子格爾達創作人物畫像的過程中,逐漸找尋到內心隱藏的,名為"莉莉"的姑娘後,勇敢追逐真實靈魂的故

"我不會被沼澤吞沒,因為沼澤在我心中。"

《丹麥女孩》,一部以"變性人"為主題的傳記、劇情、愛情電影,改編自世界上第一位變性人伊納爾·維基納的故事,講述了一位名為艾納的男風景畫家,在配合妻子格爾達創作人物畫像的過程中,逐漸找尋到內心隱藏的,名為"莉莉"的姑娘後,勇敢追逐真實靈魂的故事。

當"小雀斑"出現在大熒幕前,很難想像這是那個擁有1米8身高、聲音沙啞的英國男星。

他曾在《悲慘世界》中以浮誇熱烈的行動宣洩內心,曾在《神奇動物》中以溫柔、多彩的眼神俘虜人心,他是最年輕的80後影帝,也是一個身家豐厚的富二代,更是那個保持"十年如一日"瘋狂熱愛舞台的演員。

但無論哪種形象的"小雀斑",都不是熒幕上這個獨一無二的丹麥姑娘"莉莉"。

導演湯姆·霍伯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保留了一貫簡潔而又沉穩有力的敘事風格如油畫般的色調搭配威尼斯浪漫的水城風景,一幀一幀的畫面宛如優美的畫作。

《衛報》曾評論這部電影是經典的主流劇情片,主題鮮明卻沒有傳達具體的價值觀。

這符合導演湯姆·霍伯的拍攝理念,如《國王的演講》與《悲慘世界》一般,尊重最真實的歷史,將價值評判留給觀眾。

而《英國電訊報》卻認為這部電影充滿人性與感情,點睛之筆就是選擇"小雀斑"來出演艾納一角。

為何這部電影會出現"水劇"與"精美之劇"兩種評價?

從細節來看處處是伏筆,從整體來看都交給觀眾評說,這就是導演湯姆·霍伯最令人稱讚的拍攝手法,尊重回憶、尊重小說作者,尊重真正的"莉莉"。

艾納的沼澤在心中

電影的開頭運用長鏡頭展現了一幕幕美景,陌生的艾瓦勒沼澤、孤獨又野蠻生長的樹木、廣闊又沉寂的大海以及叢叢綠色的田野。

油畫般的質地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孤獨中,而孤獨與蕭瑟中又暗藏生機。

荒蕪的田野中乍現叢叢綠色,陰暗的沼澤里閃現幾朵小花,野蠻生長的四棵樹木後是令人稱讚的大海,似乎絕望中又顯生的希望。

這一切預示著艾納的生命在被封鎖的慾望里,出現冒頭的機會。

艾納是頗有名氣與才華的風景畫家,而他最著名的畫作就是"艾瓦勒沼澤的四棵樹木"。而他的妻子格爾達是一名人物畫家,有天賦但是沒有機會與靈感。

兩人同處於繁華的聚會中,但是同樣抱著不適應。艾納聽著身邊男人放肆的大笑,突然為難又委屈的瞧了一眼格爾達,顯然他不喜歡這樣粗魯又豪放的環境。而格爾達聽著女郎們稱讚丈夫,她也複雜的瞧著丈夫,顯然不喜歡自己的天賦被埋沒。

簡單的開頭,就預示了艾納的"與眾不同"。

在藝術氛圍濃郁的年代,他是個孤獨的人。

兩人雖然都有不滿,但卻熱烈的相愛。從回眸中的心有靈犀,逃離聚會後放肆的大笑,以及床上甜膩的纏綿。

很多觀眾都認為艾納的變性突如其來,似乎前一秒他還是個"性質十足"的男人,後一秒他就深陷"莉莉"不可自拔。

其實這部電影給了很多伏筆。

當格爾達的模特遲到後,她要求丈夫穿上絲襪與高跟鞋,幫助她完成畫作的最後一筆。

艾納沉默片刻便答應了請求,他笨拙的穿上肉色的絲襪,踩上精緻的緞面高跟鞋,似乎格格不入。

然而鏡頭一轉,他眸子染了不同的色彩。艾納輕柔地撫摸著絲襪並且注視著細長的長腿,他在芭蕾紗裙後翹起手指,似乎在期待著什麼。聽著芭蕾小姐為他起名"莉莉"後,更是羞澀中帶著快樂。

夜晚,他迷戀地瞧著妻子美麗的睡衣,手指流連在輕柔的布面上,隨後試探著開始一場性愛。

他誇讚的不只是妻子性感的身體,還有這件睡衣。

於是下一次性愛,他將這件睡衣穿在襯衫中,渴望得等著妻子解開。

在格爾達看來只是情趣,而她不知道"莉莉"已經蠢蠢欲動

格爾達沉迷地畫下艾納的睡顏,她的靈感來自於這位纖細白皙的男人。

於是她再次提議來場冒險,她哄著艾納裝扮女人參加宴會,而艾納表現的更加期待。

他熟練的為自己化好眼線,多次詢問格爾達:我美嗎?興奮地瞧著男士為自己痴迷,最終意亂情迷下,他與一位男士接吻了。

這就是"莉莉"的開端,從艾納願意為格爾達整理衣物,到他失去丈夫的主導地位,習慣于格爾達的強勢,再到荒謬的絲襪與高跟鞋,最後則是女裝扮相。

但"莉莉"是因為格爾達才出現的嗎?從不是。

在格爾達知曉丈夫無法抗拒"莉莉"出現後,她哭著詢問"莉莉"可不可以不出現?

艾納穿著精緻的女裝回頭說:我穿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的夢,它們都是莉莉的夢

"莉莉"其實一直存在,是格爾達喚醒了她,而不是格爾達創造了她。

正如艾納所說:我不會消失在沼澤中,因為沼澤在我心中

他日復一日畫著艾瓦勒沼澤與四棵樹,看似是對童年依依不捨。其實是在懷念童年時,她裝扮女孩與好友接吻的日子,回憶"莉莉"萌芽的時期。

屬於"莉莉"的沼澤,一直在他心中,只是他用西裝和男性身份隱藏起來了。

愛,產生於包容和念念不得中

"共情"是現代精神分析學理念之一,也稱"神入",簡單來說就是同理心與同情心,是個偉大又張力十足的詞語。

看《小丑》譏諷社會黑暗與人性的缺失,在恐懼中又能理解底層人的偽裝與不易。

看《綠皮書》反映上個世紀膚色文化的爭執與艱辛,在辛酸中又體會格格不入的社會孤獨感。

而《丹麥女孩》也是如此,不僅觀眾可以"共情",劇中角色都體現著一種強大的"共情"包容。

"莉莉"在1920年是個典型的"異類",但是她卻在這部電影中得到足夠的包容與理解。

格爾達很強勢,畫畫時讓模特緊張流汗,一聲"坐下"讓調皮的狗狗馬上安靜。

她風情十足又帥氣地抽著長煙,在床上女王般指揮艾納求她。這個女人的性格,其實也與浪漫的丹麥格格不入。

但正是這種強勢,讓她足以保護好"莉莉"柔弱的內心。

她也曾因為失去丈夫"艾納"傷心,也曾一臉花妝坐在冰冷的雨中,更會瘋狂的懇求"莉莉"消失,還給她幸福甜蜜的生活。

但是面對丈夫的渴求,看著他被拘束的內心與身體,她終究還是退步了。

面對醫生諷刺艾納瘋了,她說:不,不是這樣,我們本來是相信你的,我們是來尋求幫助的。

隨後她抱著艾納說:一切都會好起來,只要你相信我。

她忍受艾納的冷落與拒絕,看著"莉莉"頻繁出現在生活中,穿著華麗的長袍,優雅的端著酒杯與男性調笑。她終於明白了,她會失去"艾納",隨之活著的是"莉莉",於是她帶"莉莉"去找變性醫生,以姐妹的身份保護她的靈魂。

這份對"莉莉"的愛,源自對性別天生的尊重與包容,也源自對"艾納"的深情。

而好友漢斯(童年時接吻的男孩)給了他第二份包容,他不揭穿"莉莉"的身份,支持他做變性手術。甚至在"莉莉"等車做手術的前一秒,他溫柔親吻他說:我這一生為數不多愛的人中,你就占兩個

一個是童年美貌的艾納,一個是勇敢又富有魅力的"莉莉",漢斯承認了"莉莉"是單獨的靈魂,也為他和艾納的愛與守護抒寫結局。

第三份包容來自情人,是艾納扮演"莉莉"參加聚會時親吻的男人。他一直知道"莉莉"是男人,依舊願意與她約會。並在第一次變性手術結束後,坦然的再次愛上她。

從舞會中充滿暗示意味的同性戀男人,到格爾達笑稱親吻艾納時就像親吻自己(女人),這部電影處處都是性別與愛的暗示,有人譏諷"莉莉"並且討厭同性戀,但是依舊有人愛著"莉莉"的存在,這就是細節,也是觀眾忽視的"價值觀"。

靈魂與性別本就是兩種存在,性別錯了,靈魂未錯

自由與靈魂是歐美電影最喜歡宣揚的兩種觀念。

《遇見你之前》中,男主角威爾寧願犧牲生命,也要追隨自在的靈魂,不願意被殘疾的身體拘束。

《肖申克的救贖》中,當安迪得知自己本無罪時,即使會被殺死也要用數年時間鑿穿監獄,在大雨中用力張開手臂。

正如電影所說:有些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翼太過耀眼。

而《丹麥女孩》也宣揚了這種觀念,將靚麗的靈魂關進深淵時,只是使靈魂崩潰,而非使它屈服。

"莉莉"的靈魂是關不住的,從艾納六年生不出孩子到他強烈的頭疼,都暗示著"莉莉"始終存在。

她被關進艾納的身體里,使艾納在親密與糾結中頻繁吐血,使他無數次跑到服裝店中撫摸著華麗的刺繡長裙,也使他藏起自己認為醜陋的一切。

現實中的"莉莉"死於器官排斥,因為身體排斥子宮,讓她在做手術兩年後死去。

而電影中的"莉莉"死於第二次手術,她蒼白的臉瞧著天空,說:我夢見我成了媽媽臂彎里的小嬰兒,她低頭看著我,喊我莉莉。隨後笑著死去,帶著幸福與滿足。

即使她明知身體情況不允許,依舊堅持做第二次手術。因為手術結束後,她才是真正的"莉莉",即使這份滿足需要用死亡來成全,她依舊無悔。

當格爾達來到讓"莉莉"稱讚的大海面前,看著"莉莉"的圍巾肆意的飛揚她空中,她含著淚說:讓她自由的飛翔吧。

靈魂錯了嗎?

即使莉莉遭遇語言譏諷與暴力,她的靈魂依舊純潔而充滿力量。也許是生命為她安錯了性別,但是她的靈魂最終找到了歸屬與自由的意義。

兩個丹麥女孩在這部電影中擁有同樣重要的地位,莉莉與格爾達的靈魂同樣令人稱讚,她們的愛也令人淚下。

格爾達放下對丈夫的執拗,將畢生的愛賦予丈夫最愛的"莉莉",讓她在每次醒來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己。

艾納已經很久沒出現並且沒吻過格爾達了,在車站話別時,最後一次他以艾納的身份,鄭重的吻上格爾達的嘴唇。

兩人都潸然淚下,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艾納與格爾達人生中最後一次吻,從此活下來的是"莉莉"。

於是艾納也徹底放下對格爾達的牽絆,他叫來漢斯陪伴格爾達,滿足這對愛人的心愿。

他在房中痛哭,哭的是他知道,妻子身份的格爾達也消失了,從此留下的是閨蜜。

什麼是愛?是理解與共情。

什麼是自由?是對靈魂真正的探求。

"吾將上下而求索",用盡全力,用盡靈魂的力量,用盡對自由的嚮往,是《丹麥女孩》真正要表達的。

而導演也正是放棄了傳統理念、暴力衝突的手法,用溫柔的敘事法,將"莉莉"刻入人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