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取悅自己,是女人一生的必修課

星空心理 發佈 2020-02-26T16:23:51+00:00

如鄧莎所說,「孩子是孩子,自己是自己,我們都應該活得更有自我一些,不應該因為當了媽媽就放棄很多事情。

友知知的朋友圈,總是讓人忍不住點開看看。

五月去了雲南,六月去了西安,七月通過舞蹈考級,八月在鄉下老家避暑……

這是一個日子過得豐富多彩的女人,也是一個有著4歲孩子的媽媽。


在很多媽媽因為帶娃操持家務忙忙碌碌把日子過得一地雞毛的時候,她把自己的世界點綴得有滋有味。

所以,知知朋友圈,吸引人的除了她PO出的精美旅行照、字裡行間流淌的對生活的熱愛,更多的是她幾近放養卻依舊陽光、帥氣、多才的兒子。

不過才4歲的年紀,已經在很多秀場上露過臉,眉目之間有著一般孩子難得的氣場。

幾天前,她的兒子還通過了一個劇組的面試,出演男主角兒童時期的戲份,羨煞朋友圈裡的很多媽媽。

有人覺得老天不公,一個只懂遊山玩水、跳舞健身的女人,竟有這麼優秀的自我生長的孩子。


「一個懂得自我討好的女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好媽媽。」


知知把自己的「甩手掌柜」行為,定義為「自我討好」

她說,舞蹈和旅遊是她的愛好,每周在舞蹈房跳上兩個小時的舞,每年出去旅遊三兩次,都是對自己的「討好」。

有了這些「討好」,才有精力和能量面對其他,比如,育兒路上的任重而道遠。



很多人,從清晨睜開眼,就過著討好的生活。但多數都是在討好別人,不是自己。

在《奇葩說》里,蔣方舟曾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所謂「討好型人格」,就是指具備了如下特點的人格:內心敏感、善於迎合、喜歡道歉。

具有這種人格的人,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不會拒絕別人,甚至在出現問題時自覺地聯繫到自己身上。他們的世界,迎合他人,是常態。


在討好他人的過程中,模糊了自身該有的邊界和底線,委屈了自己。

蔣方舟說,「討好型人格」給自己帶來了被動和壓抑。

生活討好中的人,使勁渾身解數,取悅別人,唯恐他人不高興,卻一次次地委屈自己,讓自己變得不高興。

很多媽媽,更是如此。她們在身是少女時,滿身陽光和能量,卻在成為人母后,內心壓抑和空蕩。

最近總是看到絕望的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跳樓的報導,「媽媽,我害怕,媽媽,不想死……」「媽媽,我自己跳。」

心有多死,才能狠到對孩子的哀求無動於衷?

這些曾經一味為家庭為丈夫為孩子付出的母親,終究還是在對別人的好里,沒了自己。


圖片來源:《黑色記事本》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許是一句爭吵,一件小事,但讓駱駝不堪重負的,卻是常年累月的沒有自我。

在瑣碎的生活中,學著討好自己,活出自己,就是給自己一點期望,給生活一道光。

有了這道光,黑暗中也不至於太絕望。


武志紅說,所謂活出自我,就是要按照「我」的感覺去活,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在你人生大大小小的選擇中,你有沒有委屈過自己?

「有沒有委屈過自己?」

當媽媽們看到這個問題時,更多的或許想仰天長嘆:我都不記得哪次是不委屈自己的了……

圖片來源:《絕望主婦》

似乎為了孩子,放棄自己,已經成為當下中國評價媽媽是否無私的標尺,而那些把孩子丟在一旁,努力活出自己的媽媽們,顯然有負「賢妻良母」的美譽。

天后王菲在娛樂圈是出了名的我行我素。

在感情世界裡,更是「我喜歡誰就跟誰在一起」的隨性狀態。



其前後的兩次離婚,也曾招來很多質疑聲。第一次和竇唯離婚時,大女兒竇靖童只有2歲;第二次和李亞鵬離婚時,小女兒李嫣也只有8歲。

很多人認為,王菲活出了自己,但對於孩子,卻是不負責任的。如此果斷的離婚,給孩子帶來的打擊是致命性的。

直到竇靖童和李嫣逐漸長大。

大女兒竇靖童顯然如李亞鵬所說,「很乖,有禮數,尊重父母。」

8歲開始跟繼父一起生活的竇靖童,沒有叛逆,她成長得很好。


小女兒李嫣在巴黎時裝周上爆棚的自信和氣場,圈粉無數。

這個生來有小缺陷的女孩,沒有因為外貌的缺陷、父母的離異而心理扭曲。



王菲作為母親,對她們的影響自然是最大的。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王菲都隨著自己的本心,不勉強。

王菲無疑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女兒:跟隨本心,對自己好,對自己要負責。

一個女人先對自己負責,才能對孩子負責。

漫天的是非,做我的真理。

先做我,再做母親。




一個媽媽,學會自我討好,活出自我,不僅能夠讓自己對生活充滿希望,更是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我討好型」媽媽的孩子,

心理負擔不會那麼重

朋友的媽媽是個事必躬親的好媽媽,以至於在她長大後,依舊不能「擺脫」媽媽「偉大的愛」。

「只要我稍微不合她的意,她就會說:我事事都為你考慮,你卻這樣對我,還有沒有良心?要不是為了你,我怎麼會這樣……」

「我總覺得是我耽誤了她的人生。」

面對媽媽的愛,朋友顯然已經不堪重負。

「多希望她可以像其他老年人一樣,跳跳舞、旅旅遊,過她自己的生活,不要整日圍著我。」

朋友從小到大都背著「媽媽為我付出一生」的沉重負擔,心理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媽媽的自我討好,實際上就是告訴孩子:

我確實是生了你養了你,但是我的人生並沒有因為你而有所遺憾,我依舊做著我喜歡做的事情,依舊是我自己。

孩子看到媽媽的自我討好,也會很輕鬆地知道:我的到來,沒有給任何人帶去負擔,他們都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一個「自我討好型」的媽媽,不要對孩子說出那句讓人窒息的話:要不是為了你……

選擇成為媽媽,只為我們自己。



「自我討好型」媽媽的孩子,

能更好地活出自己

台灣作家黃淑文有一本書叫《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一個女人,其名字不只是母親,還是自己。

「自我討好型」的媽媽,總是不停地尋找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待自己,在做母親的同時,做著自己。

《少年說》里高一女孩王晗站在台上大聲地說:「她除了是我媽媽,她還是她自己,蒲瓊芳。」

「我希望媽媽不要把重心只放在她身上,而是勇敢做自己,她希望媽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孩子眼裡,天天圍著自己轉的媽媽並不是好媽媽,活出自我的媽媽,才更有魅力。

媽媽在自我討好中,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不需要生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夠讓你放棄自己。

懂得滿足自我需求的媽媽,更容易培養出自信有主見的孩子,更有利於孩子保持本心、自然生長,活出他們該有的模樣。


「自我討好型」媽媽的孩子,

做事更有原則和底線

「中國式好人」這個詞一早已見怪不怪。

在我們周圍,也總有一些「好好先生」「便利貼女孩」,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總是最通情達理、最善解人意的那個。

但是,也是最「空殼」的那一個。

這些「好人」幾乎從來不會拒絕別人,他們很「好」,好到「我怎麼樣都可以」,好到降低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但他們並沒有因為「好」而換來人際上的和睦融洽、工作上的飛黃騰達。

這部分人,永遠是最容易被忽略那個。



媽媽的自我討好就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不管怎樣,都不能毫無底線的委屈自己,哪怕最親近的人。

越是有底線和原則的人,越是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越是懂得拒絕的人,越是能夠被接受。

媽媽的自我討好,就像一個引路牌,告訴孩子,一個人首先要對自己好,才能有能力對別人好,一個人首先成為自己,才有可能成就別人。

如鄧莎所說,

「孩子是孩子,自己是自己,我們都應該活得更有自我一些,不應該因為當了媽媽就放棄很多事情。」

取悅自己,是一生的必修課。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