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不要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儀式感漸漸缺失

說典古今 發佈 2019-12-19T14:49:39+00:00

中國傳統的節日,大家現在比較熟知的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傳統文化節日是一個國家經歷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和文化凝聚而形成的。與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信仰、自然文化內容、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曆法相關。春節作為辭舊迎新的節日,代表過去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到來。

中國傳統的節日,大家現在比較熟知的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傳統文化節日是一個國家經歷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和文化凝聚而形成的。與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信仰、自然文化內容、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曆法相關。

春節作為辭舊迎新的節日,代表過去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到來。人們用放鞭炮表達喜悅展望來年,用貼門神、寫春聯來驅除邪魔、弘揚正氣,用年飯來團聚親朋好友促進祥和,用壓歲錢來表達對後輩的期許和關愛。


記得小時候,春節前一兩個月,我奶奶就開始準備食物,我老家在四川,米花糖、苕絲糖、臘肉香腸、臘板鴨、醬醃肉是春節的標配。那時候奶奶會召集所有家庭成員幫忙,從採購到製作都是親力親為,春節還沒到來,但是繁忙的氛圍已經讓整個家族對春節充滿了熱情的期盼。


爺爺會提前去找多年的老友,把掛在正屋的家訓重新書寫裝裱,我們家每個小孩都要熟讀家訓。大年三十,爺爺會檢查我們對家訓的熟知情況,作為我們過年紅包大小分配的標準。大年三十中午,爺爺會拿出文房四寶,家裡不管老小,都能集思廣益,對春聯的內容進行徵集。(惋惜的是,我家的家訓在後來的搬家中遺失了。)


大年三十晚上六點,豐盛的年飯已經上桌,成串的鞭炮聲幾乎在同一時間響起,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嗆人的火藥味拉開了年飯的序幕。年飯之前,要先供奉祖先,合家團圓之夜不能忘記自己的家族來源,不能數典忘宗,爺爺會將家族史年復一年的告知我們,讓我們增強不同地方,但同宗同源的家族認同感。


杯觥交錯,熱鬧酣暢的年飯之後,小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收紅包。爺爺奶奶會端坐正堂,孫子孫女們會在地團上磕頭跪拜,對長輩說祝福吉祥話以及新年對自己的要求,得到長輩的叮囑後,歡歡喜喜的接受紅包,整個除夕夜才算圓滿了。


現在很多人都覺得春節少了很多過年的味道,除了千里之外趕回老家吃一頓年夜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打打麻將,第二天一覺睡到大中午,整個春節都是渾渾噩噩,走馬觀花一樣的過了一場,除了累就是乏。

在外來文化慢慢滲透中華文化的今天,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卻在慢慢丟失,終其原因我覺得首先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缺失了儀式感。儀式感是由尊重而生,懷著一顆敬畏之心莊嚴的去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告知人們為何而做,代表什麼不同的文化信仰。缺失了儀式感,會少了很多樂趣,人缺失了儀式感,會覺得身邊一切都索然無味。文化缺失了儀式感,會丟失文明和信仰,會讓我們中華千年文化傳承無法弘揚。






中華傳統文化,你忍心丟棄哪一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