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說三國 | 關羽可以投降曹操,為什麼不能再投降孫權

九公讀史 發佈 2020-01-17T05:18:03+00:00

人們都把關羽看作忠義的化身,忠於領導,講究哥們義氣,有職業忠誠度,即便是中間他投降過曹操也沒有關係。關羽降漢就是降曹曹操把劉備打敗了,關羽也打不過,就投降了。

現在人們跳槽頻繁,想跳就跳。跳槽原指家畜吃東西時的閒在和挑剔,吃一個食槽,不好,再換一個。

人們都把關羽看作忠義的化身,忠於領導,講究哥們義氣,有職業忠誠度,即便是中間他投降過曹操也沒有關係。

關羽降漢就是降曹

曹操把劉備打敗了,關羽也打不過,就投降了。其實《三國志》中寫得明白,「曹禽羽以歸」。「禽」是「擒」的通假字,也可以理解為名詞的使動用法,使之為禽,像老鷹捉小雞把他擒拿過來。擒來之後,威逼利誘,關羽投降。他投降,不是主動的,而是迫不得已。

可以把關羽想得崇高一點,大而言之,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後再興復漢室;小而言之,是那時劉備不知生死,還要等著輔佐他呢,不能先自行了斷了。

這原本可以算是關羽人生中的一大污點,但是人們諒解了他。劉備是否諒解他,史書上沒有說,無從得知。

就已知的史實來看,雖然劉關張把曹操當作託名漢相的奸賊,他們還是戰場上的敵人,但是關羽確實情非得已,因為他帶著劉備的甘夫人。糜夫人有沒有,歷史上沒有記載。

人們主動替他設想,如果隻身一人,他自會拚死一戰,殺身成仁。關羽自己是不是這樣想的,誰也不知道。

還有呢,他和後來的徐庶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不管曹操怎麼對他好,吃香的喝辣的,他都想著要回到劉備身邊去,任誰都留不住。


其實這句話是有毛病的,不管怎樣,公開的說法,曹操的曹營是正宗的漢室,雖然他被叫做曹賊,但他奉獻帝為自己的主子。而要是放在漢朝強盛時,劉備所為是宗室子弟的造反行為,是要殺頭的。

關羽降曹後必然回歸劉備

關羽的行為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放大渲染。一是說他降漢不降曹,只接受漢壽亭侯的爵位。這同樣是文字遊戲,更多是遮人耳目,曹操也由得他去。

其實漢壽亭侯的句讀是這樣的:漢壽—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指的是關羽可以享受漢壽一個亭的食邑,和漢朝沒有關係。古戲中給關羽打著壽亭侯的旗子是錯的。

其次呢,他確實對皇叔大哥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劉備贈送的破爛綠衣服他一直穿在身上,曹操賜予錦袍也只是穿在裡頭,外頭還是套著綠衣服(這可能也是做給外人看的)。他還對劉備的老婆規規矩矩,執禮甚恭。


不管曹操怎樣誘惑,他都堅定信心,一定要回到劉備身邊。後來不惜強行出走,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再就是他懂得報恩,對曹操的好,他一定要給予回報,斬顏良,誅文丑,就是為了報恩,斬殺完了,知道劉備下落,就義無反顧地走了。

所以,這一插敘絲毫不影響關羽的高大形象,反而成為人人稱道的千古佳話。

張飛後來再見到關羽時,不能理解關羽的投降行為,要打要殺。那是羅貫中要塑造張飛的形象故意這麼寫的。

關羽孫權確實接洽過投降

斗轉星移。關羽後來被委以重任,手握重兵,鎮守荊州,被孫權逼得窮途末路之際,為什麼不能歷史重演,再來一次降孫呢?

其實,他左衝右突不得脫身之際,孫權確實誘降過他,他也確實向孫權遞過降書,但是《三國志》說他是偽降,就是假投降、詐降。

是不是詐降,關羽已死,不得而知。但事實是孫權沒有接受他的詐降,或者識破了他的詐降,他和兒子關平最後被殺。


據說孫權想把他招降過來,對付曹劉,除了曹操還有他的老領導劉備,你想這可能嗎?部下一勸,把人盡皆知的道理一說,孫權也就不再抱有幻想。

關羽絕然不能投降孫權

分析下來,關羽可以降曹,斷然不能再次投降孫權。

首先是道義上不行。如果說他降曹是為了劉備夫人,而這次失荊州、走麥城,除了隨身跟著的關平,他的家眷基本上都在大後方成都,已經沒有拖累。即便自己的家眷都跟在身邊,也不能再成為他投降的藉口。

如果再次向孫權投降,他關羽不就成了沒有氣節、反覆無常的小人嗎?他此前所謂的對劉備的忠貞不都是一種假話和偽裝嗎?他的《春秋》不是白讀了嗎?

其次,孫權的身份不行。曹操雖然被他稱作漢賊,但是他名義上還是漢朝的丞相,他侍奉的還是漢家的皇帝,他並沒有取而代之。關羽投降曹操還可以說成是投降獻帝、投降政府,可以拿「降漢不降曹」來說事,繼而可以冠冕堂皇地說這根本不是投降,而是歸隊。

劉備此前也曾經和曹操同朝為官,在一個鍋里吃飯,只是後來才鬧翻了臉。關羽投降曹操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但是孫權不同,他是割據一方的軍閥,他不尊中央,是漢朝的叛逆者和造反者。口口聲聲要興復漢室的關羽怎麼可以向一個反賊投降呢?

再次,還是孫權的身份不行。關羽根本看不上孫權。關羽是和孫堅、孫策一起出來混世界的人,孫權在他眼裡只是一個小朋友吧。一個大哥投降了小弟,還不得把人笑死啊。


此前關羽和孫權已經有過節。為了荊州歸還一事,雙方已經大打出手,只不過顧忌曹操的進攻,才勉強維持了脆弱的聯盟。

而且,關羽還怒氣沖沖地拒絕了孫權為兒子向他女兒求婚,惹得孫權同樣怒氣沖沖。

這種看不上的心理在關羽水淹七軍時更是達到了極致。在關羽看來,曹操都不是我的對手,我又怎麼會把你這個黃毛小子放在眼裡。

看不起孫權是蜀漢君臣的共同心理,劉備後來撕破臉皮,御駕親征,也是如此。當然劉備心裡還有怨氣,為了關羽之死,為了荊州之失,也為了孫夫人婚嫁被耍。


最後落得火燒連營,蜀漢的底子都被造光。關羽對孫權的輕視,讓自己丟了性命。劉備對孫權的輕視,丟了蜀漢的元氣,也丟掉了恢復漢室的一點點希望。


就這樣的情勢下,關羽怎可投降孫權,他投降之後又哪裡還可能像降曹一樣瀟洒回歸劉備。他將會踏踏實實成為劉備的敵人,踏踏實實背上千古罵名。

因此,關羽降曹可,降孫絕然不可,也不敢。關羽荊州之失,只有死路一條。雖然良禽擇木而棲,但是關羽要隨便跳槽,那是大大的不可。

  • 文中圖片都來自網絡。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更多歷史好文請關注微信公號「九公讀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