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節度使」是個什麼樣的官職?為何總能引發戰亂?

貓眼觀史 發佈 2020-03-27T21:05:50+00:00

其實節度使也並非是突然出現的,在南北朝的時候,有很多都督這類的職務,都是專門負責一方軍事,後來唐朝改稱為總管,每次打仗,總會設立一些行軍的總管,負責當地的軍事,節度使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過來的,節度使是指專門節制調度地方的官員,它正式出現在唐玄宗時期,玄宗皇帝開創了開元盛世,讓唐

唐朝雖然曾經達到了封建政權的巔峰,但還是漸漸走向了滅亡,在經歷黃巢之亂後,唐朝徹底衰敗,最終亡在了朱溫的手裡。

朱溫也是非常傳奇的人物,他早年家庭環境不是非常好,可自己參加了黃巢起義,在起義的過程中,他立下了不少戰功,漸漸成為重要的將領,後來他背叛黃巢,果斷投奔了唐朝,這也讓自己成為了節度使,掌握了極大的權勢,朱溫以此為起點,最終推翻了唐王朝。

唐末他引發的動亂,與安祿山是有些相似,他們倆人都是大唐的節度使,手裡掌握著重兵,也都為國家立下過一些功績。

可他們也走上了一樣的路,朱溫在協助朝廷平定黃巢之亂後,他開始擁兵自重,朝廷雖然想要除掉他,卻也沒辦法打贏他,這也讓唐朝不得不妥協。

在唐朝,「節度使」是個什麼樣的官職?為何總能引發戰亂?

節度使是唐朝出現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官職,它影響了大唐中後期百年的政局,以安祿山,朱溫為代表的這些節度使,都引發了不小的亂子,節度使到底是什麼樣的官職,他們到底有多大的權力呢?為何總能引發戰亂?

其實節度使也並非是突然出現的,在南北朝的時候,有很多都督這類的職務,都是專門負責一方軍事,後來唐朝改稱為總管,每次打仗,總會設立一些行軍的總管,負責當地的軍事,節度使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過來的,節度使是指專門節制調度地方的官員,它正式出現在唐玄宗時期,玄宗皇帝開創了開元盛世,讓唐朝達到了一個巔峰,他也一心希望國家能變得更好,因此就專門設立了節度使,在邊鎮駐守,負責地方的軍事,像朔方,盧龍這些邊疆地區,都有專門的節度使。

節度使真正的權力,還是來源於唐朝軍制的變化,之前唐朝採取府兵制度,雖然很多總管將領的權力比較大,可實際的調兵權都是掌握在中央手裡,這就能避免將領擁兵自重。後來府兵制漸漸瓦解,唐朝開始竭力打造募兵體系,招募專業的軍隊,在邊疆幫助國家抵禦外敵,既然是長期駐守在邊鎮,中央管理起來就非常麻煩,因此就需要設立專門的管理人員,能就近管好這些人。

節度使有著開府的權力,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節度使的權力變得更大,原本的節度使掌握著數萬的軍隊,還沒辦法與朝廷對抗,可後面節度使可以無限制擴張勢力。

之前它們專門負責軍事,可漸漸它們就掌握了地方的財政,人事等各類的大權。節度使專門管理的地區,所有的官員都要受到他們的管轄,甚至他們都可以自行任免官員,完全成為了地方的小朝廷。很多節度使還兼任著州刺史,他們還有人兼任多地的節度使,比如安祿山造反之前,他就先後兼任了數個邊鎮的節度使,手裡掌握著十多萬軍隊。

這才真是地方的軍政大員,它們所管轄的藩鎮,完全成為了國中之國。不過唐朝總體還是能控制住這些節度使的,一開始玄宗利用節度使之間相互對立,來達到制衡的效果,後來中央實力受到極大的損耗,他就必須要想辦法,利用這些藩鎮內部的矛盾,再加上中央掌握著精銳的神策軍,還能壓制底下的藩鎮,唐朝也能延續數百年,安祿山當初面對著最為強盛的大唐,他的失敗也是必然的結果,那麼朱溫為何就能避免他的結局呢?反而能舉兵成功,把唐朝給推翻。

這也是由於唐朝中央軍力受到嚴重的損耗,晚唐時期,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各地已經漸漸脫離了朝廷的控制,像高駢這些人,都等於是割據一方的人,他們的權力非常大,不用受到朝廷的節制,也不會聽從朝廷的號令,唐朝中央實際掌握的地區已經不多了,朱溫利用討伐叛亂的戰爭,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勢力,朱溫名義上雖然還是節度使,可實際上他已經等於是一方軍閥,有著極強的勢力,朝廷也很難與他對抗。

不過唐朝依舊有著一些生機,可唐昭宗又做出了一個無腦的舉動,他為了抵禦契丹,也是讓自己唯一能依靠的神策軍出面,結果戰爭打得相當慘烈,神策軍損失慘重,幾乎沒有剩下多少人,這一戰讓唐朝徹底失去了能依靠的軍隊,朱溫等人篡權也就變得更加容易。

為何唐朝會出現節度使?

這與唐朝的發展有著極大的關係,李唐王朝是為數不多非常開放的政權,他們積極對外開拓,從太宗開始,就一直採取對外擴張的策略,到了玄宗朝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麼頻繁對外作戰,自然就能讓國家的領土變得更多,可相對來說,管理的難度也變得更大,很多地方都需要派兵來管理,中央就必須要放給地方一些權力,久而久之,地方的權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大。節度使也算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後來的朝代集權做得非常極端,嚴重削弱地方的權力,都集中在中央,自然就很難出現像節度使這類的軍政大員。

更獨特的是,節度使是屬於完全自治,雖然需要聽從朝廷的命令,但只有在大事上,才需要請示朝廷,其他的時候就完全可以自由處理,如果節度使是單純管理軍事,還可以被限制住,問題是它們還兼管財政,人事,這三種大的權力同時集中在一個人的手裡,皇帝在地方都不見得有節度使那麼滋潤,節度使後來更是可以世襲下去,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可他們也是高危人群,底下有不少人都惦記著他們的位置,不少節度使都死在了手下手裡。當朝廷給這些節度使這麼大的權力,就很難讓這些人保證一直忠心,安祿山這類的,當初估計也沒有打算要造反,可隨著自己的權力越來越大,他們也變得非常膨脹,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

節度使大多都是靠著軍功上來的,因此這些人主要還是以軍事為主,他們對於地方的治理,往往做得就不夠到位,與很多文臣相比還是有些不同的。

這些節度使自行任命官員,也讓朝廷沒辦法吸納更多的人才,他們還隱匿人口,地方的稅收之類的,都掌握在他們的手裡,這對朝廷的發展沒有任何的幫助。因此隨著時間流逝,朝廷在與地方博弈的過程中,也是越來越弱勢,黃巢徹底衝垮了他們的制度,中央與地方都被叛軍給攪和亂了,沒辦法重新恢復秩序,這也開啟了混亂的五代十國,國家開始變得更加糟糕,看到這些節度使的權力這麼大,都漸漸變成了軍閥,宋太祖繼位之後,開始嚴厲削弱地方的權力。

地方軍權,財政與人事都被中央收回,國家還組建了禁軍,沒有讓地方的軍力壓過中央。節度使制度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唐朝為了維持自己國家的發展,必然要採取這類的措施,可隨著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快,唐朝自身的制度與力量已經跟不上它們的擴張了,出現問題也是必然的結果。

即便沒有節度使的出現,唐朝也會出現不少的問題,在出現安史之亂後,唐朝依舊延續了很長時間,說明節度使還能維護國家的完整,沒有讓國家提前分裂,如果沒有黃巢引發的動亂,唐朝估計還能延續一段時間,可惜這就是唐朝的選擇。

參考文獻《舊唐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