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間諜之王,軍事諜報局局長卡納里斯,一個被黑暗埋沒的人

歷史皇太后 發佈 2020-02-29T20:40:34+00:00

參考文獻:《無聲的戰爭——西方海軍諜報史》《兵不厭詐》《第二次世界大戰史》《Bodyguard of Lies》《Admiral Wilhelm Canaris:Hitlers militärische Elite》《he Secret Servant:The Life of S

如果提起納粹德國的情報部門,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德國的蓋世太保。而提起納粹德國情報部門的領軍人物,人們更多想到的應該是萊因哈特·海德里希,或者是海因里希·繆勒。但實際上,相比於這兩個人,德國海軍的軍事諜報局局長威廉·弗蘭茨·卡納里斯也是不遑多讓。卡納里斯是一位真正的情報高手,在一戰期間就是出色的情報人員,希特勒上台後更是主導了軍事諜報局。卡納里斯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將這個原本只有一百五十人的小組織,短時間內變成了一個強大的情報組織。可以說,他是真正的間諜之王。

然而正是這位間諜之王,在戰爭末期卻因為反抗希特勒而被殺。有證據證明他直接策劃了一系列反抗行動。但奇怪的是,也正是他當年幫助了希特勒奪得權利。如果沒有他那決定性的一擊,希特勒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奪得德國總理的寶座,更無從談起成為德國的元首。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卡納里斯做出這種事來?這位被人們知之甚少的間諜之王,他的背後又有多少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翻開歷史,挖掘卡納里斯那些被掩埋在黑暗中的秘密。

一、卡納里斯其人

1887年1月1日,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在德國威斯特伐利亞的多特蒙德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孩子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威廉·弗蘭茨·卡納里斯。這個有著一雙淡藍色眼睛和金色頭髮的孩子,天性沉穩內斂,但是卻聰慧過人。

在1905年,18歲的卡納里斯進入了德國基爾海軍學院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德勒斯登」號輕型巡洋艦上服役。他有極強的語言能力,自學了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甚至還掌握了一些俄語,在隨軍艦遠航至南美洲時,他又藉機掌握了西班牙語。在卡納里斯的人事檔案里,是這樣評價他的:「他是一個矮小,但是非常謙虛和內向的人,所以想要了解他需要一些時間。但他做事非常的高效和認真,如果他能更加自信,他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軍官。」

在和平時期,他的語言天賦很難被看出來有什麼用。可是在戰爭時期,掌握多門外語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卡納里斯仍舊服役於德勒斯登號上,而德勒斯登號本身則隸屬於由德國海軍的馬克西米利安·馮·施佩中將率領的艦隊之中。

此時卡納里斯是艦船上的旗手和情報官,並在1914年11月1日的科羅內爾角海戰中,因為表現出色而獲得了嘉獎。但壞運氣的是,還沒等這支小型艦隊高興多久,他們就被憤怒的英國人在1941年12月8日的福克蘭群島海戰里擊敗,絕大部分戰艦都被擊沉,倖存下來的就只有德勒斯登號。

不過德勒斯登號雖然是僥倖逃到了智利海域,卻也因為無法脫逃而被迫自沉軍艦,然後所有人都被拘禁在了智利的基里基納島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估計卡納里斯也會在這裡被關到戰爭結束,然後才能回到德國。

通常而言,絕大多數人都會這樣放棄,等待戰爭結束時被釋放。但是卡納里斯卻不甘心就這麼被關到戰爭結束,很快他就背著所有人策劃了一次逃亡行動。卡納里斯之所以要背著所有人,是因為他需要盡力隱瞞自己的行蹤,而且人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所以卡納里斯決定一個人孤身上路,展開他的逃亡之旅。

這可能是卡納里斯的間諜天賦第一次顯現出來,他設法逃離了戒備森嚴的戰俘營,然後離開了基里基納島,前往了智利本土。之後他不知道從哪弄了一匹馬,一說是他偷來的,一說是他用身上的錢買來的,總之他騎著這匹馬走了數百公里,在翻越了安第斯山脈後,進入了阿根廷境內。

在這裡他設法化裝成了一名英國裔智利人,還奇蹟般的搞到了一份護照,登上了中立國荷蘭的輪船返回德國。期間船隻曾經遇到了英國皇家海軍的檢查,但是登艦的英國人偏偏沒有懷疑卡納里斯,因為卡納里斯裝的實在是太像英國人了,所以根本沒人懷疑他是個德國人。於是他就這樣回到了德國,此時距離他逃離戰俘營,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

二、間諜生涯的開始

卡納里斯這一奇蹟般的逃脫行為,讓德國海軍的情報部門意識到了他的價值。於是卡納里斯就被招入了的海軍部擔任聯絡官,並在1915年12月里奉命前往西班牙展開情報活動。此時卡納里斯化名為雷德·羅薩斯在西班牙展開了工作,因為西班牙是親德國的,所以他很容易就在這裡發展出了自己的情報網,並建立了一個利用西班牙船隻為德國潛艇進行補給的組織。

在這個時期,卡納里斯結識了很多日後成為西班牙權貴的人,比如說德·維貢,此人在當時還是一個準尉,後來卻成為了一名少將,並擔任的了西班牙駐德國武官。在卡納里斯當年發展的情報網中,不乏如德·維貢這樣的人。這為他在多年以後的情報工作打下了的基礎,讓他在未來都受益匪淺。

而在這期間,卡納里斯有頗多的傳奇故事,比如說在1916年初他奉命返回德國,但在途徑瑞士和義大利邊境時不幸被義大利人逮捕,差一點就被義大利人當做間諜交給法國特勤局處理。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的話,那麼卡納里斯一定會被法國特勤局給以間諜罪處死的。(當時間諜不受保護,被逮捕基本就死定了)但奇蹟般的是卡納里斯又一次的逃脫了,他的逃脫方式至今未明,有一個說法是他設法將監獄裡的牧師騙進了牢房,然後突然發難殺害了這個牧師,然後換上牧師的行頭,堂而皇之的離開了監獄。那些缺乏警惕之心的義大利獄卒們根本沒有懷疑他,結果就這樣被他跑掉了。

而另一個傳奇故事則是發生在1916年3月,他奉命再次返回西班牙的馬德里展開工作,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的對手——斯圖爾特·孟席斯勳爵。孟席斯和卡納里斯的經歷頗為類似,都是從一線崗位轉入情報工作的高人。此時這位孟席斯勳爵還只是一個上尉,但日後的二戰中他則成為了英國情報局局長,和日後成為了德國軍事諜報局局長的卡納里斯長期交鋒。

而西班牙的見面,是兩個人的第一次交鋒。彼時卡納里斯剛到馬德里沒多久就患了病,他的同伴向國內發報,請求國內派潛艇來接卡納里斯回國治療。但很不幸的是,這份電報被英國海軍部的情報部門截獲,並且迅速的被破譯了。

英國海軍部很清楚,對方要送走的這個人一定就是他們想要抓獲的德國在西班牙的間諜網絡負責人,如果能抓住這個人,必然能夠破獲德國人的情報網絡。所以英國人一面派遣兩艘潛艇準備伏擊前往港口接走卡納里斯的德國潛艇,一面急令孟席斯率領的英國駐馬德里情報小組,密切調查卡納里斯的動向。

孟席斯不敢怠慢,連忙布下天羅地網,他甚至希望能夠親手抓住卡納里斯。卻不料卡納里斯不僅識破了孟席斯的布局,還巧妙的躲過了孟席斯的眼線,然後登上了一艘漁船出港去了,並在海上換乘了來迎接他的潛艇,而後撤回了德國。可以說,卡納里斯和孟席斯的第一次交鋒,以卡納里斯的完勝告終。這次經歷,也為卡納里斯獲得了極大的榮譽,並得到了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

三、卡納里斯的賭博式投資

戰爭結束後,德國被《凡爾賽條約》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軍隊規模銳減的德國,只能有計劃的保留最優秀的軍官,卡納里斯因為戰爭期間的優異表現被留在了軍隊里。而卡納里斯本人的政治傾向則是右翼,所以他很快就在戰後德國的混亂時期投身到了右翼活動中。

這期間他差點被送進監獄,好在有德國右翼勢力的包庇,才得以重返軍隊。而也是在這一連串的右翼活動中,卡納里斯開始進一步發展他的人脈,尋找一個能讓他崛起的機會。而他所尋找的崛起機會,就是日後讓歐洲陷入黑暗的納粹黨。

有資料表明,在1923年啤酒館暴動期間,卡納里斯也在現場,並且認識了戈林。他曾對格林表示,他有辦法幫助希特勒上台。在啤酒館事件後,他秘密的將一份有關德國所有軍官的詳細資料交給了納粹黨,這份資料包括了軍官們家庭成分,個人經歷,政治傾向和經濟情況。這份資料在日後對於希特勒控制德國有莫大幫助。

比如說京特·馮·克魯格,此人號稱「聰明的漢斯」(因為他的政治敏感度很高),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克魯格曾經旗幟鮮明的反對希特勒。但他有個弱點,貪財,這一點也被卡納里斯記錄了下來。所以在克魯格生日時,希特勒送了克魯德一百萬馬克作為賀禮,結果克魯格就立刻站到希特勒那邊去了。

在交出這份資料之後,卡納里斯作為德國秘密重新武裝的支持者,開始展開了活動,一方面他在國外爭取合作機會,通過幫助他國建造潛艇的方式恢復軍備。另一方面他也積極的鞏固和發展他的情報網絡,比如說上文說的那個德·維貢,他曾經和弗朗哥一起在摩洛哥的外籍兵團服役,兩個人是很好的朋友。於是德·維貢就成了卡納里斯在西班牙的一個重要情報來源,也是他最為有力的暗子之一。通過德·維貢的關係,卡納里斯得以結識了許多人,而這些人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後來弗朗哥政權的實權人物。可以看出卡納里斯在發展情報網時,有著可怕的辨識能力和先見之明。

而真正讓卡納里斯走上巔峰的契機,則是1933年的施萊謝爾事件。時任德國總理庫爾特·馮·施萊謝爾計劃為了應付經濟危機和爭取左翼政黨的支持,所以計劃通過一個法案取消容克們的津貼,並沒收其大部分財產,尤其是容克貴族們在東普魯士的土地和特權,希望以此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並獲取左翼政黨的支持。而作為要挾總統保羅興登堡的手段,則是利用其在1926年頒布的《東部援助法案》,該法案旨在提供資金,幫助容克貴族們保住自己的財產和土地,興登堡本人也趁機撈了65萬馬克。

但施萊謝爾的文件被卡納里斯發現,並複製了一份副本送給希特勒,希特勒以此成功的讓興登堡把施萊謝爾趕下台,希特勒則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總理。對於卡納里斯而言,他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賭博式投資,以幫助他能夠成功登上高位。

四、軍事諜報局的局長

不過卡納里斯的仕途並沒有能夠讓他迅速晉升,因為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很厭惡他,覺得他是個舉止怪異的海軍上校,除了會喝酒和養馬之外,沒有任何的長處。於是雷德爾就在1934年9月就把卡納里斯發配去了德國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斯維訥明德基地做岸防主任,這個任命意味著,卡納里斯將毫無升遷希望,只能靜靜的呆在死氣沉沉的破軍港里坐等退休。

對此卡納里斯很是憤怒,但又表現的很平靜,直接走馬上任。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有恃無恐。他知道自己的機遇,馬上就會到了。

卡納里斯的判斷很準確,因為他確實快要升官了。在1933年10月,剛剛上台的希特勒就以維護德國安全為由,組建了隸屬於陸軍部的軍事諜報局。雖然名義上是隸屬於陸軍部,但當時這個部門卻被海軍上校康拉德·帕特齊格領導。很明顯這是軍種政治的一個環節,完全是德國陸海軍之間的競爭。

不過帕特齊格很快意識到自己接收了一個燙手山芋,因為當時他被萊因哈特·海德里希率領的黨衛軍保安處傾軋的幾乎喘不過氣來。在經過了一年的對抗之後,帕特齊格終於扛不住了,遂向雷德爾提出了辭呈,並向雷德爾舉薦了卡納里斯為自己的接班人。

雷德爾本身是不希望卡納里斯擔任軍事諜報局領導人的,畢竟他內心非常厭惡卡納里斯。然而帕特齊格卻力薦了卡納里斯,聲稱卡納里斯以前就曾經負責情報工作,在情報領域的建樹頗多。另外,卡納里斯曾經是海德里希的上級,且二者之間關係密切,相信卡納里斯擔任軍事諜報局局長一職後,海德里希不會對軍事諜報局採取進一步的壓迫。

同時帕特齊格暗示雷德爾,如果雷德爾不舉薦卡納里斯擔任軍事諜報局局長,那麼陸軍就會趁著海軍沒有合適人選的機會,先一步舉薦他們的人擔任軍事諜報局局長。此時雷德爾儘管一萬個不喜歡卡納里斯,也只能選擇接受帕特齊格的建議,並向希特勒舉薦了卡納里斯為軍事諜報局局長。

在1935年1月1日,卡納里斯生日的那一天,他被任命為軍事諜報局局長,並在之後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希特勒表示他希望卡納里斯能把軍事諜報局發展為和英國情報局一樣,成為一個強大的情報組織。卡納里斯滿懷熱情的答應下來,並在和海德里希達成協議後,劃分和明確了各自的職能與義務後,迅速的將原本只有150人的軍事諜報局發展為了一個覆蓋南北美洲和中東地區的龐大情報網絡。僅僅兩年後,軍事諜報局的成員就多達1000人(不算海外的暗子、鼴鼠和合作者),戰時更是擴充到了一萬五千人。靠著這種成就,卡納里斯得以迅速晉升,並在1940年被晉升為了海軍上將。

五、卡納里斯和希特勒背後的矛盾

但儘管卡納里斯有如此的成就,可是希特勒本人卻不是很信任卡納里斯,或者說非常不信任卡納里斯。這是因為卡納里斯的出身所致,卡納里斯出身一個富裕的國際商人家庭,他家裡是世代經商,輾轉於世界各地進行投資和貿易活動。這種在世界之間的活動,也註定了他們家族的血統非常混雜,流淌著來自不同國家的血液。在希特勒眼裡,這種國際商人是不可信任的,希特勒本人曾如此形容這種國際資本家:「這些人在任何地方都會和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完全是典型的國際居民,這樣的人會愛德國嗎?不!他們絕不會熱愛德國。

但是希特勒既然如此不信任卡納里斯,為什麼還要讓卡納里斯擔任軍事諜報局的局長呢?很簡單,希特勒和雷德爾一樣,非常不希望陸軍擔任這個職務。在長刀之夜後,陸軍的舊軍事貴族們趾高氣揚,這讓希特勒非常擔憂。而他此時權利尚且不穩,所以他不能駁了雷德爾的面子,畢竟卡納里斯是海軍推薦的人選。

比起一貫反對納粹黨的陸軍,他寧可讓信奉基督教的海軍來占據軍事諜報局。(信奉基督教的海軍是德國的一個說法,代表當時的一個時代特點——陸軍出身地主家庭,而海軍是商人家庭,所以海軍大多有海外關係,而基督教在當時代表一種普世價值,因此就有了這個說法。就好比英國也有「托利黨的陸軍,輝格黨的海軍一樣」。)

希特勒需要卡納里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情報工作需要的就是這種國際家庭出身的人。這種國際家庭出身的人往往有複雜的關係網,並且熟悉不同國家的情況。這樣他們就可以依託這種關係網,他們可以很好的展開行動,迅速發展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網,並將其轉換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情報網絡。

對於德國百廢待興的情報組織而言,卡納里斯可以說正是希特勒需要的人。同時萊因哈特·海德里希也曾隱晦的對希特勒表示,如果繼續和軍事諜報局內耗,會大大拖延德國情報機構的發展。有鑒於此,希特勒最後同意了雷德爾的舉薦,畢竟希特勒還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強大的情報部門的。

另外卡納里斯本人當年和納粹黨曾經締結了短暫的同盟,還提供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有關德國所有軍官的資料,這對於納粹黨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幫助。更別提在扳倒施萊謝爾的時候,卡納里斯為希特勒立下了大功,因為沒有卡納里斯偷出那份文件的副本,那麼希特勒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功。所以說希特勒的直覺告訴他,他需要卡納里斯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是可以駕馭和控制的,相比於其危險而言,所帶來的利益會更大。何況希特勒本人一貫在用人時會依照自己的直覺來做出判斷,因此他這一次也選擇了相信自己的直覺。

六、反叛的卡納里斯

事實證明,希特勒這一次的直覺非常的不準確,就和他當年相信了奧托·斯特拉塞,而對方卻背叛了他一樣。這次他信任卡納里斯也是如此的不明智,他的直覺又一次誤導了他。並且帶來的後果也更為嚴重。就如同希特勒以往的判斷一樣,卡納里斯這種人確實不能被信任。因為卡納里斯上台後雖然利用希特勒賦予的權利和提供的資金,將軍事諜報局快速發展起來,但是他本人也暗自發展起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立王國」。很快的,軍事諜報局的高層和主管們就都是卡納里斯一手提拔的,完全是對他個人效忠,而非對德國效忠。

卡納里斯在提拔某個人的時候,並非是以能力為第一要素,而是以社會地位和出身為第一要素。這些人都和卡納里斯一樣,屬於「國際家庭」出身,是有著除去工資之外收入的紳士們。卡納里斯依靠這種出身所帶來的認同感形成了內部的凝聚力,經他提拔的高層和主管們迅速成為了他的親信。

這一點是外界所不知道的,海德里希和他的蓋世太保對此一無所知,這一點讓人十分奇怪。但不管怎麼樣,依靠這種凝聚力,卡納里斯迅速把軍事諜報局變成了一個封閉的堡壘,內部沒有任何可以干預他們活動的存在,外部也無法對他們進行任何審查。

而「國際家庭」出身的他們,也註定了他們對德國是缺乏認同感的,至少在威脅到他們的家族賴以生存的環境時,他們就不再認同德國了。這一點上,德國天生的處於不利,因為希特勒的目標會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他們就要對抗希特勒。有記錄表明,在蘇台德危機後,軍事諜報局就秘密的對外泄露有關德國的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機密情報。

而在1939年9月德國對英國宣戰後,卡納里斯更是召集了他的親信黨羽,毫無顧忌的宣稱:「如果德國在戰爭中戰敗,那麼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災難。但如果德國勝利了,那麼這就是另一個巨大的災難。因此軍事諜報局在位的主要工作,就是促使德國在戰爭中失敗。」

於是自此之後,卡納里斯就開始變本加厲的進行他那「讓德國戰敗的工作」。比如說著名的梅赫倫事件,這件事情就疑點重重,兩個德國空軍少校違反命令私自駕駛飛機去科隆,結果導致飛機迷航誤入比利時境內被比利時邊防部隊抓獲,還泄露了有關進攻法國的《黃色方案》的資料。

通常來說,史學家們懷疑這是軍事諜報局一手策劃的。作為佐證的則是在1939年底到1940年法國戰役開始前,卡納里斯曾積極建議德國和英國媾和,避免戰爭的爆發。卡納里斯的做法,不免引起了內部的一些懷疑,但因為沒有證據所以都被忽略了。

至於卡納里斯是否有外界的支持,是否和同盟國保持合作,這一點則非常模糊。可以確認的是,英國情報局確實秘密關注著卡納里斯,而英國情報局的負責人正是卡納里斯的老對手斯圖爾特·孟席斯勳爵。但英國方面對此採取一種高度保密的狀態,甚至有情報局高層對部下表示,誰敢猜測卡納里斯是英國的秘密盟友,誰就要接受嚴厲處分。

不過孟席斯曾經和當年幫助卡納里斯從西班牙逃脫的頓·胡安·馬奇有著聯繫,而馬奇本人也和卡納里斯有著聯繫。在一次馬奇對孟席斯報告,卡納里斯對希特勒的軍事意圖有很大的意見時,孟席斯突然說道:「卡納里斯不喜歡他的新主人,目前他是我在歐洲最好的同盟者。」當然,戰後孟席斯對此事予以了否認,卻又表示卡納里斯確實幫過他。這一模糊的說法,不免讓事情變得撲朔離迷起來。

結語

但不管怎麼樣,卡納里斯的活動隨著德國在軍事上的失敗,而越發激進起來。原本的暗中破壞也就轉變成了,試圖直接為推翻希特勒的統治而做準備。德國每在戰場上失敗一次,就多一批人加入卡納里斯,最終形成的就是被黨衛軍和蓋世太保稱之為「黑色樂隊」的反希特勒團體。也正是這個團體策劃了多次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包括在1944年7月20日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也是由這個組織一手策劃的。

當然,這次行動的失敗,最終讓卡納里斯死在了黨衛軍的手上。他身上所有的秘密,也就被他帶進了墳墓里。只有我們這些後人還鍥而不捨的挖掘著,那些被時間掩埋的難以被考證的秘密。

參考文獻:《無聲的戰爭——西方海軍諜報史》

《兵不厭詐》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Bodyguard of Lies》

《Admiral Wilhelm Canaris:Hitlers militärische Elite》

《he Secret Servant:The Life of Sir Stewart Menzies》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