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人才基地,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反被秦國超越

北冥有紅鯉魚與綠鯉魚 發佈 2020-02-29T03:26:41+00:00

"卒不去。畢竟商鞅在自己手下為自己辛辛苦苦辦了不少事,但是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商鞅可能就被殺了。於是公孫痤就讓人把商鞅叫了過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商鞅,讓商鞅趕緊逃命。但是商鞅覺得魏王沒聽公孫痤的話讓他當相國,肯定也不會把商鞅當回事,最後果然如商鞅所料,魏王沒把他當回事,所以後來商鞅平平

秦國之所以能夠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知人善任,重用人才,前有商鞅、范雎等人,後有公孫衍、張儀這些人,但是這些人才基本都不是秦國人,也不是秦國本地培養的,而是從其他國家過來的,最主要的一個來源地就是魏國。那麼魏國為什麼能有這麼多人才,又為什麼沒能統一六國,反而被秦國所滅呢?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下戰國時期幾位魏國名人的經歷,通過他們的經歷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商鞅

秦國最早能夠發達起來,跟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主持變法有很大的關係,商鞅雖然不是魏國人,但是他和魏國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的一身本事就是在魏國學到的。商鞅自己本身的國家衛國是個小國,於是他就到了魏國,跟當時魏國的相國公孫痤學習,當了公孫痤手下的一個門客。《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中記載:

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

公孫痤慢慢的年紀大了,身體也不行了,魏王就問他今後你不在了,有什麼人能為我所用,公孫痤說自己手下有一個叫商鞅的,本領挺大,可以讓他接替我的位置當相國。但是魏王覺得商鞅沒什麼名氣,不敢用他。公孫痤又說,大王您要是不想用他,就要把他殺了,以免他在為別國所用,魏王答應之後就回去了。魏王回去之後,公孫痤有點後悔了。《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中記載:

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畢竟商鞅在自己手下為自己辛辛苦苦辦了不少事,但是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商鞅可能就被殺了。於是公孫痤就讓人把商鞅叫了過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商鞅,讓商鞅趕緊逃命。但是商鞅覺得魏王沒聽公孫痤的話讓他當相國,肯定也不會把商鞅當回事,最後果然如商鞅所料,魏王沒把他當回事,所以後來商鞅平平安安的從魏國去了秦國,開始在秦孝公手下主持商鞅變法,使秦國慢慢強大起來。所以商鞅雖不是魏國人,但是他跟魏國有很大的關係,他的本領都是在魏國學的,因此可以算是魏國培養的人才,但是在秦國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范雎

魏國到秦國的人才中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范雎,范雎幫助秦昭襄王從貴族手中收回了權力,重新樹立了威望,同時還給秦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戰略方針,近處的韓國和魏國可以直接跟他們打,遠處的國家要跟他們交好,斷絕韓國魏國的外援,"遠交近攻"這個戰術在當今國際世界都被很多國家使用。范雎也是魏國人,而且在魏國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記載: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遊說諸侯,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為魏昭王使於齊,范睢從。留數月,未得報。齊襄王聞睢辯口,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辭謝不敢受。須賈知之,大怒,以為睢持魏國陰事告齊,故得此饋,令睢受其牛酒,還其金。既歸,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諸公子,曰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折脅摺齒。睢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賓客飲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睢從簀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後魏齊悔,復召求之。魏人鄭安平聞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姓曰張祿。

范雎之前是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手下當門客。有一次須賈代表魏國到齊國出差見齊國國君,范雎也跟著去了。齊國國王就聽說范雎口才很好,有能力,也想接納一下賢人,留了范雎很長時間,還給范雎送上好酒好肉,再加上10斤黃金。這就讓須賈心裡不高興了,自己作為魏國的欽差大臣到齊國來,齊國國君沒送我東西,卻給我一個下人。於是須賈回到魏國後,對當時魏國的相國魏齊說,齊王給范雎送禮肯定是范雎把魏國的軍事機密泄露給了齊國。魏齊這人脾氣很暴躁,二話沒說就把范雎抓了過來,狠狠打了一頓把肋骨打折了,牙也打掉了,人昏死過去了。看見人沒氣了,魏齊就讓人把他卷上扔廁所裡邊。但是范雎並沒死,他跟守廁所的下人說要是能把他救上來,一定有重謝,就這樣範雎撿了一條命。

死裡逃生的范雎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叫鄭安平,鄭安平把他藏到自個家了。後來秦國有使臣到魏國,鄭安平就跟使臣聯繫上,跟他說了范雎的事情,說他想報仇,想給秦國效力。於是秦國使者就把他藏到自己車上給帶走了。到了秦國之後,范雎改名張祿,後來受到秦昭襄王重用,當上了大官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負。

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後,就要打韓國魏國,魏國害怕就派使臣跟秦國談判,來的使臣正好就是須賈。此時的范雎心想報仇的機會來了,於是就從下人那借了身破爛衣服,找到了須賈,說自己逃到秦國給人當下人。須賈也心裡有愧,畢竟是因為自己告密,才讓范雎落得如此下場,於是就帶范雎吃了頓飯,給了他件衣服,還跟他說了要來秦國談判的事情,想向他打聽一下秦國的丞相張祿。范雎說自己就是給張祿趕車的,於是就帶著他到了相府,之後亮明了自己的身份。范雎對須賈說,本來是想殺了你的,但今天你留我吃頓飯,給我一件袍子,算你還有點人性,我可以饒你不死,回去告訴魏王,把魏齊項上人頭送來,否則大秦十萬虎狼之師將踏平大梁。須賈嚇得連滾帶爬的回到了魏國,魏齊聽到消息後嚇的跑到趙國去了,等後來秦國又說打趙國,魏齊覺得自己留不住了,自刎而死,范雎也算把所有的仇都給報了。

魏國的崛起與人才的流失

魏國這些人才的來源與魏文侯有關係,魏國是從三家分晉分成韓、趙、魏三家之後才有的,開始實力並不強大,三家分晉之後趙國實力是最強的,魏國相對弱小,而且離虎狼之國秦國特別近,總受秦國的欺負。於是魏文侯在位的時候,開始在經濟、政治、外交、軍事上廣納賢才,此時有個叫李悝的人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

李悝是個很有謀略的人,雖然他本身的能力不是多大,但是有一套培養人才的方式。他認為首先要讓這個國家富起來,提出"盡地力之教"的主張,提高糧食產量,培養農業人才,除此之外還要重用經商的人才,商品流通起來,才能加速資金的積累。農業和商業人才都培養起來之後,魏國才開始富了起來,之後在軍事上,李悝又發掘了一個軍事人才吳起,吳起在軍事方面確實很厲害,非常能打仗。等到各方面的實力都發展的差不多了,魏國開始了對秦國的反擊,攻打秦國的河西地帶,分兩次占領了秦國的河西地區,並且派吳起作為河西郡守。吳起前前後後給魏國打下了上千里的土地,讓魏國在軍事上強大起來。

但是到了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魏惠王這幾個後人,對這些人才就不怎麼重視了。到後來前面提到的公孫痤當了相國,他嫉妒吳起的能力,就開始琢磨下套陷害吳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中記載: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彊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公孫痤跟魏王說,吳起功勞很大並且手握兵權,又不是魏國人,時間長了恐怕會有異心,魏王問他怎麼辦,他說您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如果他同意說明他想留下來,反之說明他有別的想法,不想留在這。魏王同意了。後來公孫痤就帶著自己的妻子(公孫痤的妻子也是魏國公主),到吳起家做客,並且故意給妻子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於是他的妻子當著吳起的面就把他罵了一頓。轉天魏王提出要把女兒嫁給吳起,吳起一口回絕了,魏王就想吳起果然有異心,這邊吳起也怕得罪魏王,於是辭去了官職走了。

自此以後,魏國的這些人才看到吳起立下這麼大功勞在魏國也待不住,再有就是魏王任用溜須拍馬的近臣,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不到重用,所以魏國培養這些人才都覺得在魏國沒希望,所以慢慢的都離開了。

為什麼魏國的人才會跑到秦國

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後期出名的人物,基本都和魏國有關係。比如張儀和公孫衍這兩個有名的縱橫家都是魏國人,公孫衍曾經在秦國效力,遭到排斥後又到了魏國,張儀就在魏國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國去了。那麼為什麼魏國的這麼多人才都跑到秦國去了呢?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魏國的地理位置,魏國位於山西南邊,河南北邊,都城在現在的洛陽開封一帶,而它的都城是大梁,就現在這個洛陽開封一帶,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基本上處於正當中被列國包圍了。這種位置交通十分發達,自然會帶動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也會很便利,列國都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情況,信息最先會傳到魏國這裡。這種先天的區位優勢非常有利於培養視野開闊的人才,並且魏國離著秦國非常近,去秦國發展非常方便。

再有就是魏國國君對人才的輕視,不能任人唯賢,而秦國卻吸取了魏國發展的經驗,秦國國君知人善任,大力招納賢才。正好魏國很多人往外跑,來到秦國的人才,秦國有一個用一個,而且用了就發揮作用,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流動效應,人才也就越聚越多。

從魏國的沒落到秦國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出來人才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比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夠合理的利用人才,留住人才,正所謂是"栽好梧桐樹、不愁鳳凰來"。

參考資料:《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