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真的幫助我們的強迫症家人?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 發佈 2020-03-02T20:17:10+00:00

首選,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強迫症狀的主要特點是反覆或重複出現的想法或行為,明知不合理或過分但無法控制和擺脫,需要通過重複或反覆確認來減輕痛苦。


作者:廈門市仙岳醫院 陳瑩


林媽媽說:「每天我都需要定時到孩子房間清理掉堆在桌子上的垃圾,因為他不敢靠近垃圾桶,覺得垃圾桶里的病菌會跳到自己的嘴巴、鼻孔令自己得嚴重的疾病。」


李爺爺說:「每天孫女上班期間,我都不敢出門,生怕孫女打電話要我馬上幫她確認家裡煤氣、電是否有關時,我沒辦法及時幫她檢查。」


陳同學說:媽媽要求我每天回家進門時必須坐在一把被她稱作污染的椅子上把髒外套脫掉,換上乾淨的衣服後才能進門,不然媽媽就會抓狂地把我走過的地方全都打掃一遍。


以上都是來自於強迫症家庭的心聲。


當有強迫症家人時,我們是否應該這樣幫助他們呢?


首選,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強迫症狀的主要特點是反覆或重複出現的想法或行為,明知不合理或過分但無法控制和擺脫,需要通過重複或反覆確認來減輕痛苦。臨床上一般分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通常強迫思維是反覆過分地擔心,強迫行為是為了緩解焦慮而做的外顯或心理活動。


有時候,當強迫症家人不願意或不方便做一些強迫行為時,他們會要求家庭里的其他成員幫他們做,因此改變了家庭成員們原來的安排,這樣的行為叫做家庭順應行為。



家庭順應行為可能會有如下的表現:


1、向強迫症家人提供保證:當強迫症家人表現出與強迫思維或行為有關的擔心、害怕或疑惑時,向他們保證沒必要擔心。比如告訴他們,手確實已經洗乾淨了。


2、應強迫症家人的要求,陪伴他們完成儀式性動作。比如陪伴強迫症家人完成多次開關門的動作來讓他們安心。


3、因為需要等待強迫症家人做完強迫動作而耽誤或取消了原來的日程。比如等強迫症家人按照自己的規則反覆檢查門、窗、水、電有沒有關好後才能出門。


4、因為強迫症家人的症狀,迴避說一些話或做一些事,比如不能在強迫症家人面前說與「4」有關的字眼,不能買有「4」價格的物品。



5、應強迫症家人要求,參與他們的強迫行為,比如按照他們的要求,敲他們房間門要敲6下。


6、幫助強迫症家人,便於他們做強迫行為,比如幫強迫症家人買肥皂、洗手液等便於他們更方便的按照自己的規則反覆清潔。


7、幫助強迫症家人迴避害怕的地點或事物,比如強迫症家人對死亡過度恐懼,出門刻意繞開有墓地的路。


8、忍受強迫症家人古怪的行為或凌亂的家,比如默許強迫症家人按照自己的規則擺放家裡的物品。



9、幫助強迫症家人做一些簡單的決定,比如因為強迫症家人無法做決定,幫他們決定每天要吃什麼,要穿什麼。


10、承擔強迫症家人本應履行的責任,比如由於家人的社會功能受到損害,幫他們照顧孩子、料理生活。


11、因為要幫助強迫症家人做事情而改變自己的日常行程。比如周末原來約定外出聚會,卻因為強迫症家人反覆檢查數小時而錯過聚會時間。


12、改變家庭的日常習慣,比如由於強迫症家人的過度擔心,而使用消毒劑清潔地板。


但是有時候,可能會覺得為難。如果按照強迫症家人的要求做可能會被要求更多或令家人的強迫症狀更加嚴重,但不順著他們,無法緩解他們當下的痛苦,也可能與他們發生激烈的衝突。


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真的幫助我們的強迫症家人?


首先作為照料者和最親密的人,我們應該了解強迫症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從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家人的痛苦和這麼做的原因。


在條件允許下,將家庭干預加入到強迫症的治療中,對家庭主要照料者進行強迫症知識和治療原理的教育,引導家庭成員正確看待和應對強迫症家人的問題,從而促進溝通及支持。


在做暴露反應阻止療法(ERP)的過程中,在雙方協商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不順應他們的強迫行為,而是對這些行為進行提醒或監督,幫助他們更好地直面焦慮而不做強迫行為,從而改善症狀。


參考文獻

1. 中國強迫症防治指南2016(精編版). 中華精神科雜誌. 2016,49(06): 353-366

2.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brief family-based intervention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ume 225,1 January 2018, Pages 137-146

3. Family Accommodation Scale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terviewer-Rated (FAS-IR),Developed by Lisa Calvocoressi, Ph.D., Carolyn M. Mazure, Ph.D., Barbara Van Noppen, Ph.D., and Lawrence H. Price, M.D.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神內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或關注好心情網際網路醫院微信號,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神經內科醫生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