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阿里釘釘總裁葉軍:再造釘釘

礪石商業評論 發佈 2021-10-12T16:35:16+00:00

礪石導言:阿里「雲釘一體」戰略落地一年之際,礪石商業評論在釘釘位於杭州的總部專訪了釘釘新任掌門人葉軍,與其詳聊了關於釘釘變革的一切。

礪石導言:阿里「雲釘一體」戰略落地一年之際,礪石商業評論在釘釘位於杭州的總部專訪了釘釘新任掌門人葉軍,與其詳聊了關於釘釘變革的一切。

吳楊盈薈 | 文

一年前,釘釘換帥。

葉軍從阿里企業智能事業部來到釘釘,半年多以後擔任釘釘總裁。阿里對釘釘寄予厚望,雲釘一體戰略,更是要「整合集團所有相關力量,確保戰略全面落地。」

在雲釘一體中,阿里雲是類似水電煤的算力基礎設施,釘釘是新時代的「Windows平台」,二者構成一個整體,幫助企業開發數字時代的所有管理和業務應用。這相當於在過去協同辦公工具的基礎上,再造一個釘釘。

釘釘變革是一塊硬骨頭,葉軍被認為是啃下這塊骨頭的最佳人選。他是阿里歷史上第一位計算機博士,經歷「根正苗紅」,2006年實習即入阿里,至今15年。負責釘釘前,他在阿里第一個提出「組織數位化」,親歷了這家組織從2萬人到幾十萬人,從IT(信息技術)到DT(數據技術)的數位化轉型。

70後的葉軍,性格溫和,兼容性強,被外界認為是「地才」型的能力整合者。不過,在釘釘大開大闔的組織和業務調整之時,賽道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競爭對手開始擴大戰果。

雲釘一體戰略落地一年後,釘釘今天在杭州召開未來組織大會,宣布用戶數破5億和「兩個數位化」戰略,這是繼今年1月宣布用戶數破4億後,短短9個月時間,釘釘用戶量再上一個台階。疫情紅利消退,釘釘依然保持高基數之上的增長,實屬不易。這背後,是釘釘從「做大規模」,到「做深價值」的關鍵轉變。

9月底,《礪石商業評論》在杭州釘釘總部見到了葉軍。我們和他長聊數小時,探討了釘釘變革的戰略與路徑、阿里如何看待產業網際網路、未來十年的數位化機會等話題。

以下是《礪石商業評論》副主編吳楊盈薈和葉軍的對話實錄:

1

關於數位化

吳楊盈薈:釘釘用戶量突破5億,目前疫情帶來的增長紅利已經趨緩,你們怎麼做到持續高速增長?

葉軍:釘釘增長的慣性肯定還是有的。因為釘釘過去七年,已經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這是客觀事實。我上次接觸的客戶,創業的時候只有10個人,現在400多個人,六年時間。你說這個規模哪來的?是客戶自己的增長帶動了釘釘的增長。

但今年疫情帶來的增長紅利確實是跟去年不一樣了。所以現在靠什麼?我們把價值做深了,很多企業上釘釘來是因為他發現了新的價值。

吳楊盈薈:新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葉軍:第一,生態價值。以前企業在釘釘找不到生態,現在我們很開放。我們原來生態有很多要求:你在釘釘上開發軟體,必須要考試,釘釘分要達到900分,企業必須註冊兩年以上,我覺得過於嚴格了。我把這些全去了,所以生態一夜之間搬上來很多,這半年,我們的生態增加了一倍。

第二,低代碼平台。很多企業的人,本來上釘釘只能聊天、開視頻會議、審批,現在用低代碼平台做了很多的業務系統,這也帶來一波流量。

第三,增量價值。例如我們前段時間做釘工牌,企業基本上只要用了,激活數幾乎翻倍。人們原來吃飯的場景不會想到用釘釘,只會用支付寶、餓了麼、美團。今天他會拿出釘釘,樓下的店全部是用釘工牌打折的。我們跟很多年輕人喜歡的奶茶、漢堡王等品牌都合作了。

第四,行業化解決方案。我們做了很多行業化的解決方案,這個是以往的釘釘不太關注的,我們開始深入行業,說白了還是把價值做深。價值做深以後客戶才會覺得到釘釘上來,真的能解決他的問題。

吳楊盈薈:目前釘釘最深入的行業是哪幾個?

葉軍:我們現在有六大行業是最核心的。

第一大行業是教育,我們給學校做家校聯繫,教學管理。

第二大行業是網際網路,本身我們起家的地方。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用釘釘,像年輕人都知道的喜馬拉雅、soul,光是阿里一年在釘釘上產生的文檔就有4000萬以上。

第三大行業是製造業,增長速度最快。

第四大行業是醫療,國內有接近一半的公立醫院在用釘釘。

第五、第六是政務、餐飲。

吳楊盈薈:這麼多企業都在用釘釘,他們有沒有一些共同特點?

葉軍:凡是企業希望管理更加規範化的,從一家小型企業走向有流程、有制度,再後面走向有文化、有組織建設,這一類企業就特別喜歡用釘釘。釘釘上的企業特點是成長型企業,慢慢成長為需要規範化管理的企業。

最近我們的中大型企業越來越多,因為雲釘一體,雲的中大客戶開始上釘釘。我們每天都有新客戶跟我們簽單,都是大企業,包括某地鐵公司,國內最大的養豬企業,光伏產業排名靠前的企業,好幾家在釘釘上。

吳楊盈薈: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提數位化轉型,但大家往往說的不是一回事。負責釘釘之前,你是阿里內部數位化的負責人。你怎麼理解數位化?

葉軍:數位化我理解是兩樣東西拼起來的,一個是組織治理的思想,一個是產品技術的工具。

組織治理思想主要是來自企業的一號位,產品技術是共識的承載,把兩個結合起來,我認為才是真正的做成。

吳楊盈薈:按這個定義,阿里的數位化做成了嗎?

葉軍:阿里在不斷地匹配和磨合,我們確實也走出了關鍵的那一步。數字團隊起來了,數據部門牆打破了。

舉個組織數位化的例子,現在一個員工去晉升,評委可以一目了然看到你寫過幾行代碼,得過什麼獎,曾經主管是誰,你的歷史績效是什麼,你歷史的人才評價是什麼。這比以前好很多。

當然,員工數據畫像我覺得只是基礎,說明你的數據搜集到位,數據打通了,可以基於你的人跟部門匯總。但是我們成不成功還是要看,能不能讓員工有歸屬感,有成就感,能不能讓組織更敏捷。這是我們想要創造的方向。

所以你問做成功,我不敢說成功,因為環境一直在變,如果能更加敏捷地適應這個環境,我認為這是成功的。

吳楊盈薈:如果我們從終局看,做成什麼樣,你會認為阿里的數位化成功了?

葉軍:假設我們講結果,那只有一個,就是阿里的組織是否保持以前一樣的創新速度。能不能避免大企業病?是不是保持比較好的速度往前走?戰略思路跟判斷,基層員工理不理解?我們組織能不能抓住各種機會,把各個戰場的布局能夠布到位?

從結果上看,組織有沒有創新力,就是看你風口能不能踩住。因為這不只是看領導者一號位的戰略眼光,也看這個組織靈活應變的能力。

2

關於釘釘變革

吳楊盈薈:釘釘是創始人和團隊從零做起來的,對你接手是不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讓你接手釘釘的時候,你有想過拒絕嗎?

葉軍:我沒有想過拒絕。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關係,我是屬於如果行癲(阿里雲智能總裁)、老逍(逍遙子,阿里集團CEO)都看好了,讓我去做了,我一般不會提異議。我是70後,長在紅旗下的人,也跟性格有關係。

我對自己也有自信,因為這個行業我也是了解的。最早釘釘這個部門就是信息平台的一部分。所以在過往的六七年發展過程中,信息平台做了很多給釘釘、阿里集團的功能和產品,都被簡化之後放在釘釘上。有一個自信在裡面,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懂的。

吳楊盈薈:接手釘釘後,有什麼困難是你沒預料到的?

葉軍:挑戰很大。畢竟是兩千人的團隊,中間還經歷了團隊的調整,所以整個過程挑戰會非常大。所以我接手釘釘全盤的這半年多時間,我們本質上是統一思想的過程,最後要把新策略建立,把組織力統一到新方向上。

吳楊盈薈:怎麼解決這兩個統一的問題?

葉軍:戰略方向變了,資源配置,拿到的結果,要怎麼打,跟以前都不一樣了,都要重新講一遍,否則大家不接受。

我是一層層地講的,先是我的直接下屬,核心總監級以上的,所有的管理者,再到全員。

吳楊盈薈:現在達成共識了嗎?

葉軍:我覺得現在是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的共識,策略的傳導比較到位,已經形成了整個組織的作戰體系和我們的指揮系統。

吳楊盈薈:這個過程中,你跟逍遙子、行癲溝通多嗎?他們怎麼看釘釘的變化?

葉軍:我大概每兩周向行癲匯報一次,我們在不斷的反饋匯報過程中,建立了共識。

跟逍遙子,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聊到我們的策略:釘釘要規模,到底對不對?

今天的規模是不是以前的規模?事實上這奠定了我們整個策略的基礎,我們要的是高質量的增長。換句話說,我們要從原來單一的規模指標,變成價值指標。這是很大的策略性變化,達成一致後,我們的目標變了。

吳楊盈薈:你們的目標變成了什麼?

葉軍:原來要規模,指標是什麼?是用戶量,純用戶量。

現在我們增加了別的指標:第一個當然不變的,是規模。其次是我們的時長。你在釘釘上花了多少時間,這證明了你的價值。除了時長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指標,大企業的使用深度,使用幾個以上的業務系統或軟體,以前看月活用戶數,現在還要看月活軟體數,這些都是價值指標。

老逍有一個觀點說,我要的用戶是organic,就是自然回訪。不是你花錢買來的流量,打廣告讓用戶點進來,而是用戶有需求自然想到了這個網站,主動打開。我們要的用戶是高質量的用戶,而且是有時長的,有價值深度的。

基於這樣的策略和目標,我們做了很多創新。

3

關於「雲釘一體」與釘釘的開放

吳楊盈薈:怎麼理解阿里提出的「雲釘一體」戰略?

葉軍:阿里的產業網際網路有兩把槍,一個是阿里雲,一個是釘釘,所以我們講「雲釘一體」。

「雲釘一體」共同構成了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基礎設施。阿里雲有點像發電廠,提供豐富電力,就是算力。釘釘像什麼?像豐富電器,每個財務系統就是冰箱,HR系統就是微波爐。有電有電器,「雲釘一體」的產業網際網路價值就很明顯。

釘釘在做電器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不生產電器,我們是成為一個電器的基礎設施,儘快地幫你安裝部署電器。

吳楊盈薈:「雲釘一體」落地至今有一年多時間,這個戰略帶來了什麼新變化?

葉軍:「雲釘一體」帶來的第一個變化,是釘釘和雲的大客戶協同。

第二個變化,是釘釘從軟體轉變成平台。

原來釘釘就是一個軟體,你做得好的我都做,你做得不好的我也不想做。現在我們發現,這不符合這個階段的釘釘。因為釘釘這麼大的規模,如果這麼做,意味著只有一小部分人滿意,很大一部分人會離開我們。

所以今年1月釘釘發布會,我們定了釘釘的新定位是「協同辦公平台+應用開發平台」。增加了應用開發平台的定位,意味著我們把很多事情交給生態,我們就不碰了。這就是釘釘為什麼能夠只憑2000人,扛住做這麼多事情。

吳楊盈薈:怎麼讓平台上的生態夥伴相信,我做的事情釘釘是不會做的?

葉軍:這個問題以前是存在的,最近還好。因為我們把自己姿態擺好了。

我們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我們只做最底座部分,我們做平台,把大家放上來。

我們的核心戰略目標之一就是讓SaaS企業賺到錢。如果釘釘能服務100家市值超過100億人民幣的SaaS企業,如果這一天實現,釘釘的價值就實現了。

這是我們長期價值的思考。如果你在釘釘上沒賺到錢,你遲早會走,我今天讓你賺到錢了,哪怕你被友商投資了,你一樣會來。這就倒逼我們把產品做了。

釘釘現在的創新,是要變得比別人更開放。誰先做不重要,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你,我們想清楚了,我們堅決地把自己變得更加開放。

吳楊盈薈:你是什麼時候想清楚這一點的?

葉軍:去年10月來了釘釘之後,過一段時間我就想清楚了。因為釘釘最大的問題也很明顯,價值不夠深。

To B是很難遷移的,但如果有用戶的遷移,本質上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價值不夠深,他覺得搬也很容易,一個禮拜就搬好了;還有就是我們的服務不夠好。

To B是各行各業千奇百怪的,你接觸的行業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的無知。不要覺得自己都能懂,代表最先進的,我們現在的假設是沒有人能懂To B的,這個是很重要的第一原理的假設。我們自己不可能比專業的SaaS公司還懂,這就是我們不自己做的原因。

吳楊盈薈:我觀察到,釘釘的關係鏈正在從企業內部向社會外部拓展。這是釘釘未來開放的一個重點嗎?

葉軍:對。以前釘釘其實是一個內網,就是每家企業有一個內網叫釘釘,你只能跟企業內部的人聊天,也看不到別的人,除非我倆加了好友。

我們現在希望有更多的外網、橫向網絡產生,突破原來組織內的關係。比如通過「看看」可以跟我的同行聊天,看他的動態。通過小程序,讓更多的C類生態進來解決員工的個人需求,比如點奶茶,打車。像喜茶、漢堡王、高德打車,都是我們重要的生態夥伴。

現在在釘釘上,我跟你之間的連接,不只是一次職業性質的交易關係。我們還有同行之間的交流,甚至是個人行為的關係。人與人之間能產生多種類型的關係,這樣就突破了原來的組織邊界。

吳楊盈薈:阿里做產業網際網路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有觀點認為,和對手相比,阿里主要依靠的是過去To B業務的先發優勢,你怎麼看?

葉軍:第一,你說的先發優勢是存在的。先發優勢背後的底層邏輯,是阿里的戰略眼光比較遠。所以同樣推理,我認為我們今天的戰略眼光還是很遠的,我們一樣比其他人能看到更遠的未來。這是很難得的,就相當於底層設計就不一樣了,我們做了很多事情是為未來做準備。

第二,我們跟B端企業接觸得比較多。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在理解B端,建立行業的knowhow,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像我自己這半年走了幾十家企業了,基本上每周一家。

為什麼接觸得多?因為我們沒有流量優勢。給你很多選擇的時候,你肯定選擇最容易的一件事情去做。很多友商,他們在C端太容易了。

第三,我認為我們的組織能力還可以,能解決阿里各個業務之間的配合。半年前我不敢說,現在還可以。現在產業網際網路的布局我們已經想好了,總體來說是比較完整的布局,所以我們能搞雲釘一體。

4

關於未來組織

吳楊盈薈:你提出未來組織的核心特徵是「全鏈路數位化」,怎麼理解這個概念?

葉軍:全鏈路數位化分為三塊,個人生產力數位化、組織數位化、業務數位化。

以前我們做了個人的生產力數位化,可以寫文檔,聽視頻會議,這是人與人的協同;後來我們做了智能的HR、財務,這是組織的數位化,讓組織里每個人都在組織的行為被沉澱,將來晉升、考核、績效都會被數位化;還有一塊是業務的數位化,把經營活動,產供銷全部數位化。

做到這三個數位化,對一家企業來講,就是比較初級的全鏈路數位化。做到這個有什麼好處?這家企業能夠在數字時代,全方位使用數位化產品了,經營活動管理會更加得高效有序。

全鏈路數位化是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的基礎。生產力影響生產關係,數據變成生產力的要素,生產工具也革命了,所以我們需要「雲釘一體」,跟生態一起服務所有企業。

吳楊盈薈:未來的組織跟今天的組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葉軍:未來的組織可以從三個層面來思考:

第一,人的層面,個體的價值會極大地被發揮,個人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個人的知識貢獻,個人的靈活性,工作方式,以個人為中心會越來越明顯。

第二,組織層面,組織的管理模型會發生變化。以前的傳統管理模型是金字塔結構,未來我們認為應該是扁平的,信息是極度透明的。

現在信息是不透明的,決策是集中的,未來每個員工應該有機會看到更多的組織來源信息,做出更好的創新和決策。這是一個組織層面的變化,組織里人員的任命、晉升、管理都會隨著這個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生產關係會發生極大的變化。

第三,業務層面,未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因為全鏈路數位化變得很不一樣,效率更高,而且更加可被追溯、被復盤,業務的數據既沒有誤差,也沒有時差。

吳楊盈薈:對組織的理解,有什麼觀點是大多數人都認同,但其實是錯的?

葉軍:誤區有很多。

比如說我剛才講的扁平,很多人理解,扁平就是一個人管很多人。實際上扁平跟你管幾個人沒有關係,扁平是信息的扁平,不是指管人。以前傳統行業覺得向網際網路公司學習扁平,多管點人,這不是終極目的。

另外一個誤區是對To B的誤區。很多人覺得To B就是做項目,但我們認為,To B本質上是用數據解決信任的問題。數據的信任關係比人跟人的信任關係——搞關係、做項目更重要,數據才有說服力。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吳楊盈薈:未來一年、五年、十年,有哪些數位化組織的機會?

葉軍:一年,眼前的事情還是讓更多的企業能夠在線上工作,這是最基礎的。

五年,業務數位化,把工作搬到線上來,我覺得國內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應該完成。目前中大企業已經具備了業務數位化的能力,五年內,中小企業應該能全面業務數位化。

到十年的時候,數據應該產生真正的生產力。數據所帶來的信任價值、決策支持的價值,就像大腦一樣,將指揮調度很多精細活動。比如說目前很多交通問題就是因為數據不夠,所以沒有辦法治理,哪條路需要修,交警要不要在這個地方設路口,全憑經驗。十年之後,數字生產力應該對經營活動,會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