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宣統 經典官窯瓷器

收藏品學習 發佈 2020-03-31T01:49:44+00:00

雍正仿官釉橄欖瓶 雍正 仿官釉橄欖瓶 雍正 仿官釉橄欖瓶 此件橄欖瓶不多見,屬雍正官窯,同類作品罕見,鑑定結論可能存在爭議,如果您有自己相關看法與觀點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康熙 鬥彩蓮池水禽紋茶吞(官窯)(《大清康熙年制》款)





茶吞即茶杯,茶吞不帶蓋,亦不帶把手,握在手裡,更顯風雅,多用於高級茶類。
此件茶吞出自康熙官密,畫法清雋典雅,敷彩新嫩,繪製精細,層次分明,鮮麗清逸的藝術風貌,為康熙鬥彩器中的精品。
茶吞敞口,弧腹,臥足。外壁鬥彩繪蓮池水禽美景,漪波微漾,水草柔婉,荷葉或舒或卷,蓮花或靜靜盛開,或含苞待放,觀之如有清風拂過。蓮池中水禽數隻,啼叫休憩,上方有彩蝶翩飛,生機勃勃。其青花線條勾勒準確,水禽描繪相栩如生,尤其荷花的描繪頗為精彩,礬紅一色深淺過度自然,點染亦恰到好處,讓人不由得感嘆官窯畫工師法之妙。底部施白釉,內以青花繪雙圈,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本品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有「鬥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彩發越,清茜可愛"的評價。

雍正 仿官釉橄欖瓶(官窯)(《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件橄欖瓶不多見,屬雍正官窯,同類作品罕見,鑑定結論可能存在爭議,如果您有自己相關看法與觀點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橄欖式瓶始見於順治時期,至清雍正、乾隆最為常見。器形因撇口短頸,肩頸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清代造型略變,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此件撇口,頸細纖長,鼓腹束脛,圈足外撇,釉面瑩潤凝厚,淳和靜雅,開片疏朗有致,古雅雋美,色古而寶光內蘊。足內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工整端莊。
唐英於《陶成紀事碑》中記載,雍正帝將內府所藏宋官窯原器發至御窯廠進行仿製,故雍正仿官釉最為成功。雍正時期是清代制瓷的鼎盛時期,雍正十三年的八年中,景德鎮御窯僅仿古及新增的釉彩達五十七種之多,最為突出的是琺瑯彩、粉彩、顏色釉及仿古瓷藝術成就最高。雍正時期瓷器素以精細典雅的藝術風格而著稱,顏色釉瓷的燒造品種繁多,製作精湛,仿燒宋代五大名密的色釉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 《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評價有: 「雍正時瓷質極佳,設色亦極精緻。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天青釉為主,釉在高溫燒制時,釉熔融向下垂流,器口沿處釉層變薄,隱露的胎骨呈紫黑色,故稱為「紫口」。以紫金土為胎,胎中氧化鐵含量高,圈足露胎處呈鐵黑色,故稱為「鐵足」。釉質肥潤,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同,燒造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形成的裂紋,紋片綴嶠淮,紋線變幻莫測,以自然天成的開片釉裝飾瓷器有古樸凝重的美感。清代雍正時仿燒宋代官窯,清人唐英《陶成記事碑》稱為「仿鐵骨大觀釉」 。

乾隆 窯變釉雙耳蓋碗尊(官窯)(《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為蓋碗尊,是清代官窯的典型器。因其從腹部分開,上下扣合而成一體,形似蓋碗而得名。
尊唇口,長頸,頸飾雙耳,折肩收腹、圈足外撒。全器通體施紅、藍、白相間的窯變釉,紅紫交融於身,器身多處因釉汁流淌而呈現特有的月白色與藍色,斑斕無比,縱橫變化,頗有意蘊。足底為醬黃色釉,落《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刻款。
據《清文件》記載,清雍正六年(1728年)皇室派駐景德鎮御窯廠的內府員外郎、陶務佐理唐英協理景德鎮御窯廠窯務,七年(1729年)會同幕友吳堯圍「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終於熟知了「物料、火候生克變化之理」 ,經反覆實驗,雍正十三年(1735年) 「新得窯變」 。由此,仿古的銅紅窯變釉,從造型、裝飾到釉色各方面獲得可控的突破,制器燒密漸趨完美。清雍正、乾隆時期,窯變被視為一種祥瑞的象徵。

嘉慶 粉彩花卉紋撇口瓶(官窯)(《大清嘉慶年制》款)




瓶撇口,長頸,溜肩,扁圓腹,圈足。口沿描金,瓶內及底足施松石綠釉,足底以紅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外壁以白釉作地,口沿下方環飾如意雲頭一周,近足處繪變體蓮花瓣紋,足牆以紅彩裝飾一周回紋。主題紋飾為粉彩花卉紋,畫面勾畫細膩,著色深淺有致。可見瓶頸至瓶腹滿飾桂花、牡丹、雞冠花等,鮮花競相盛放,鮮艷奪目。整器胎體堅緻瑩白,釉光滋潤厚腴,畫面美好,盡顯雍容華美。嘉慶時期瓷器承襲乾隆的藝術風格,其造型創新式樣少,紋飾也多採用傳統寓意吉慶的圖案,繪製技法工筆多於寫意。但也有不少延續乾隆風格技術的經典之作。乾隆皇帝雖已遜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懾朝政,因而嘉慶初年御窯廠的燒制仍為乾隆御窯的延續,其造型式樣、圖案等,均因襲前朝舊制,不敢僭越,因而有「干、嘉窯」之說。

道光 粉彩麗景雁來紅蓋罐(官窯)(《大清道光年制》款)





此件蓋罐造型規整穩重,紋飾繪製精美,為道光時期之佳作。粉彩為道光瓷器的主流,裝飾以繪畫為主。此件蓋罐的粉彩色澤淡雅柔和、清逸艷麗,紋飾寓意吉祥,具有乾隆朝遺風。
罐唇口,短頸,圓腹,圈足。蓋隆起,寶珠鈕,疊插式。蓋里、罐內及底滿施松綠釉。蓋面、頸、肩及近足處松石綠地上飾粉彩紋飾,蓋面、肩繪朵蓮間蝙蝠和桃實;頸、足牆繪纏枝花卉。器腹通景白地上繪牡丹、桃樹及雁來紅,一雙蝙蝠飛舞於花叢間。底紅彩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吉祥紋樣是陶瓷裝飾的主要內容,清代瓷繪更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拍品所繪桃子、牡丹、紅蝠,桃子寓有「長壽」之意,牡丹寓意「花開富貴」 ,蝠諧音"福」紅蝠寓意「洪福齊天」 ,皆有吉祥寓意。值得一提的是拍品腹部紋飾繪製極為精細,下筆細緻,其上葉脈、樹瘦、枝極清晰可見,發色細膩,由淺及深,過渡自然,濃淡得宜。雁來紅顏色鮮明,對比強烈,令畫面更生動逼真。紋飾祥瑞,繪製精細,設色鮮艷,畫面清晰明快,鮮花綻放,枝繁葉茂,奼紫嫣紅,令人賞心悅目,為道光官密之精品。

咸豐 青花八卦雲鶴紋碗(官窯)(《大清咸豐年制》款)





青花八卦雲鶴紋碗為清代官窯的傳統品種,碗心紋飾有海水、龍紋兩種。咸豐帝即位後為厲行節約,削減官窯瓷器生產數量和品種。據《內務府檔案》記載,咸豐元年時欽命九江關兼管窯務,傳旨燒制過一些圓琢器,咸豐二年又補燒些,咸豐五年以後御窯廠基本毀於戰亂,因而咸豐官窯瓷器傳世者極為少見。
本品出自咸豐官窯,敞口,弧壁,圈足。內口沿飾一周錦紋,碗心為輪花海水紋,構圖新穎別致。外壁八圓形開光內繪「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符號團紋,卦間夾繪雙鶴攏祥雲紋,下為海水江崖紋。圈足內書《大清咸豐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整器青花發色濃郁明快,細勾填塗,用工窮侈。
《易傳》認為八卦主要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每卦又象徵多種事物。承繼清世祖之法,光緒仍設道教管理機構,授真人大夫掌管。此道教器物救作規整精細,隱含多少宮中帝王信奉道教的史實故事,追源索古是玄教光興之器。

同治 粉彩八寶花卉紋盤(官窯)(《大清同治年制》款)





盤敞口,弧壁,下承圈足。內心開光繪纏枝花卉紋,盤內邊飾繪粉彩佛八寶紋,依次排開。佛八寶,又稱八吉祥,包括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各個寶物有不同的象徵,由八種識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顯現。
盤外壁繪三處纏枝花卉紋,底落青花《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款識工整。繪工精緻,色彩鮮麗,一絲不苟。同治(1862-1874)朝時間較短,雖然中國的制瓷業有了短暫的好轉,但是清王朝制瓷業的黃金時代是一去不返了。瓷器製作基本沿襲前朝,製作量和傳世量較少。粉彩是同冶時期彩瓷中最常見的瓷器品種。官窯器中出現了用料彩堆繪的品種。民窯瓷中多見一種厚重的粉彩繪圖紋,古玩行里稱之為「同治彩」 ,釉色濃重,獨具特色。常見日用瓷和陳設瓷,官窯多為傳統器型,規整有餘,靈巧不足。

光緒 黃釉豆一對(官窯)(《大清光緒年制》款)




黃釉器為明清官窯之高貴品種,或為日用器,惟帝後及皇太后可享用;或為祭祀器,等級高。此品出自光緒官窯,形制規整,做工精細,典雅端莊,成對保存,更為難得。
豆原為上古食器,用以承放肉食,後用於祭祀禮儀,其使用數量按使用者品級決定。
明清時期規定,瓷豆等祭祀器皿一般由禮部、工部自行設計燒造。清代更是嚴格規定天、地等壇分別使用不同顏色祭器,黃色為祭祀社稷時專用。
豆的造型為覆盆形蓋,寶珠鈕,豆腹比較深,喇叭形高足。
豆通體施黃釉,顏色亮麗。外壁淺浮雕紋樣,蓋面為菊瓣紋,鼓釘紋及如意雲頭紋,蓋沿飾回紋一周,外壁及底足為雲雷紋、水波紋等仿青銅器紋樣。足內刻寫「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一行楷書款。
景德鎮御窯廠自明代始為皇家燒造太廟及祭壇所需各式瓷禮器, 《大明會典》記載,青、黃、赤、白四色器,分別用於圓丘、方丘、日壇和月壇祭祀。清朝沿襲明制, 「廟壇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

宣統 外粉彩內礬紅描金雙龍紋盤(官窯)(《大清宣統年制》款)





宣統在位僅三年(1909-1912年) ,官窯瓷器數量稀少,加之晚清動盪多變,大量官窯散失,宣統官窯就顯得彌足珍貴。
此盤為官窯典型器, 「雙龍戲珠」圖案是明清官窯經典式樣,清代晚期受到皇帝與皇太后的喜愛,廣為使用。
盤敞口,弧腹,圈足。盤內壁以礬紅繪二龍戲珠紋,游龍造型生動,龍目凸瞪,張牙舞爪,姿態矯健飄逸。兩條龍上下呼應,表現為「喜相逢」團花狀的構圖,這種形制在傳統工藝品中經常被採用。隙地滿飾靈芝雲紋、火焰紋,布局嚴謹,繪製精細,極富藝術感染力。外壁以粉彩描繪三處纏枝花卉紋。底有礬紅彩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