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難令」下的矽谷華人

it時報 發佈 2020-03-31T21:22:18+00:00

2、「國內的人打上半場,國外的人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看似一句玩笑話,如今卻在「避難令」下成真。

30秒快讀

1、「幸好在疫情爆發前找到工作」「到底要不要戴口罩?」「我們給美國醫院捐口罩」......這是矽谷華人疫情期間的真實生活寫照和心裡活動。

2、「國內的人打上半場,國外的人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看似一句玩笑話,如今卻在「避難令」下成真。

3月31日,距離舊金山灣區六縣一市政府共同頒布居家避難令(shelter-in-place)過去15天。

灣區南部,座落著全球科技重鎮——矽谷。

在居家避難令頒布前的1-2周,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等公司已紛紛建議員工居家辦公。3月5日,舊金山出現了首例確診病例。

袁婷(化名)已經在家宅了半個多月,她在等待遙遙無期的新公司報到期。本月初,她剛從一家教育科技公司離職,找到了一份硬體伺服器項目管理工作,卻遲遲無法報到。

在一家中資IT投資公司工作的湖北姑娘吳倩(化名)所在的「北美華人捐物小組」群,年前曾為湖北奔波籌集口罩,如今,他們又將橄欖枝伸向了美國當地醫院。

華人旅行社的趙歡(化名)曾參與了對武漢協和醫院的4萬隻N95口罩捐贈。如今,他自己的口罩還是從國內帶來的,只有30隻。3月16日,舊金山「封城」第一天,他拍了視頻上傳抖音。「我會做好隔離措施,祝大家都平安。」趙歡在視頻里說。

01 「幸好在疫情爆發前找到工作」

「原想靜享加州春光,新冠疫情卻要我們親歷歷史。」扛過了多次美國歷史低谷的矽谷,加州的陽光卻無法掃去疫情帶來的陰霾。

首當其衝的,便是商業與就業受到的衝擊。

在Google擔任軟體工程師的張子軒(化名)說,公司對疫情最早的感知來自Google中國公司。「中國Office最早受到影響,後來,這裡也逐漸感受到了疫情壓力。

矽谷許多公司本來就有居家辦公的政策和條件,2月起,公司允許員工如感到不適可以在家辦公。3月10日,我們收到公司郵件,建議北美地區所有員工在家辦公。」

由於Google有成熟的在家辦公經驗,張子軒對在家辦公的差別感知並不明顯。「有時候聽到孩子哭聲,大家也能理解。」

有相同感受的還有某科技公司數據分析師吳偉(化名),他只需要一台電腦和WiFi,便可完成任務。「是不是國內的網比美國快很多?」儘管家裡網速足夠,但對於國內的5G建設,他很好奇。

用Google Hangout上課的孩子

吳偉告訴《IT時報》記者,隔離期間,最不適應的反而是他9歲的女兒。3月23日是吳偉女兒在家上課的第一天,學校老師通過Google Hangout上課。但吳偉的女兒還是懷念著學校,她喜歡熱鬧。沒有了溜冰課,女兒只能在網上學畫畫。她唯一覺得興奮的是舞蹈班網課,對著iPad跟著老師一起跳,她每次都很期待。

居家辦公以來,吳倩的工作被迫挪到了線上。「客戶主要是矽谷的企業,一些重要客戶的洽談只能暫緩或改為線上。3月26日,我們舉行了一場線上直播分享會,我要把活動信息發布在客戶看到的平台,一些重要的客戶,我要用私信讓他註冊,再通過連結進入會議。還有活動宣傳,以前一張海報能完成的工作,現在要通過其他設計和展示進行。」

但,比起居家辦公更令人揪心的,是失業的風險。

加州州長紐森3月18日透露,加州失業保險申請人數已經翻了一倍,預計未來會有28萬人失業,年底失業率會從目前的3.1%飆升到6.3%。

在疫情大爆發前找到工作,袁婷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她來美已經6年,和大學同學丈夫在矽谷安了家。

相比而言,在一家區塊鏈創業公司就職的何東(化名),更能感受到疫情帶來的危機。競爭激烈,他所在的公司本就沒有太大的優勢。居家辦公這幾天,他已經開始「刷題」——矽谷的科技公司面試時常常要考察候選者的代碼能力,不少求職者在面試之前會大量刷題。

此前,Facebook宣布將為公司員工提供1000美元的疫情補償,何東在朋友圈中轉發了這一消息,加上了一個羨慕的表情。「還是要去大公司。」這是何東發出的由衷感嘆。

有了孩子的吳偉更擔心熔斷後可能會有的經濟大蕭條。「拖家帶口,一旦失業很可能連房貸都還不上。」吳偉頓了頓,艱難地說。

02 「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疫情之下,矽谷的華人是糾結的。美國人認為,只有感染的病人需要帶上口罩。而華人覺得,出門戴上口罩是一種自我保護,他們大都在國內疫情初期囤了一些口罩。出不出門、戴不戴口罩,中美文化差異使他們生活在一種「儘量尋求平衡」和「躲避他人眼光」的糾結之中。

吳偉儘可能地避免外出,一周出去買一次菜。但是附近Costco超市的洗手液、酒精、廁紙、手套、消毒液等防護用品經常斷貨。「完全靠運氣,有時候早上賣斷貨,下午去可能會有。」至今,他還沒有戴上口罩。

加州當地一家賣斷貨的超市

通過新聞他得知,隔壁城市的一家印度人因為爺爺從倫敦返城時染上病毒,3月19日去世。「病毒蔓延得太迅速,他們一家人都染上了。」45歲的爸爸如今住院中,兩個娃一個4歲、一個7歲都發燒,孩子媽媽也被檢測為陽性。忐忑,還來自統計數據。3月31日,矽谷最主要的縣城Santa Clara累計確診848例,排在加州第二。

袁婷曾在3月17日跑了三個超市囤貨。「第一個去了Costco,一大早門口已經大排長龍,但沒有人戴口罩;然後轉戰了去了華人超市,大約有不到1/3人戴口罩, 方便麵、牛奶貨架全空,我們買了一些肉類、速凍食品;第三個去了一家美國超市,除衛生紙外基本有貨,買到了牛奶和雞蛋。」

袁婷認為,不戴口罩,一是出於美國人的觀念,二是現在也的確買不到口罩。她打算從現在起戴口罩,之前她選擇的中和方式是:儘量不出門,出門開私家車。

病毒肆虐下,每個人真實的害怕是掩藏不住的。美國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自救」,「各大藥房設立了無接觸核酸檢測點,只要提前和藥房預約,開車過去,不用下車,就可以在車內排隊進行檢測。」吳倩告訴記者。

疫情也催生了不少行業,最明顯的是生鮮、外賣配送平台的火爆。

華人網上超市Weee!是總部位於矽谷的生鮮外送平台,「Weee!成立以來一直比較平穩,但最近訂單量特別大,最早的送貨時間甚至排到了4月7日。」袁婷告訴記者。記者在Weee!官網看到,App下載次數已達23萬次。

Instacart、Giant、Safeway、Costco、Amazon Fresh、Whole Food等多家超市和購物平台都提供送貨上門服務,Safeway、Costco等連鎖超市將早上營業時間的第一個小時定為65歲以上老年人專場,照顧他們避開搶購高峰。

異常波動的還有股價。

過去一個月,四次熔斷之下,視頻會議和在線學習平台Zoom的股價不僅沒有下跌,反而增長了三分之一,公司的市盈率甚至超過了1600倍。隨著居家辦公和網課的興起,Zoom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平台。

03 「我們給美國醫院捐口罩」

「國內的人打上半場,國外的人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看似一句玩笑,卻是疫情之下的真實寫照。

海外華人,是矽谷最先行動的一批人。一個多月前,他們忙著給國內捐口罩捐防護服,一個多月後,他們忙著向美國人民公開信息,向美國醫院捐贈口罩。

在華人論壇「一畝三分地」上,不僅能看到疫情實時數據和地圖,還有公司政策、學校停課、超市庫存、應急物資等各種信息。這些,都是當地華人自己整理的。

趙歡所在的華人旅行社創始人Jeffery Chen來美已經多年,他的旅行社遍布全球十多個城市。1月23日,Jeffery Chen聯合兩家企業創始人,一起投入到給武漢醫院捐助口罩的行動中。

「武漢封城之後,海外華人都在不惜餘力地採購醫療設備,往國內寄。」 Jeffery Chen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說:「武漢封城第二天,加州已經買不到口罩了,我們聯繫了鹽湖城的廠商,買到4萬個N95口罩。沒想到1月28日拿到口罩後發現,口罩都過期了,我們只能退貨重新找供應商。2月10日,才收到了新口罩,我們委託京東物流將口罩運回國內,2月17日,將口罩送到了武漢協和醫院。」

而吳倩所在的「北美華人捐物小組」群和華人社區群,都被愛心所灌滿。「北美華人捐物小組」在疫情初期曾向湖北捐助口罩,近期,他們參與到了給美國醫院捐物的行動中。

「最近,美國醫院的防護物資開始吃緊,我們正在組織給本地醫院捐口罩。志願者會製作供應商信息收集表,如果有可出口美國醫院的物資,填寫在表格內,志願者整理信息後,會提交醫院供應鏈部門複審採購。」吳倩說,美國有許多聯合醫院,捐贈體系比較完善,聯繫本地醫院後,他們可以了解到連鎖地區的物資信息,貨物可以互相調節。

而在華人社區群里,華人們會抱團取暖。「同一個片區,我們有兩個群,一個是華人求救群,我們會以郵編+SOS給它命名,比如『95123SOS』。另一個群,我們會討論生活問題和互相幫助。比如哪個超市哪些物資充足、哪些物資稀缺,會有人統計,在群里和大家分享。想去超市購物但沒有自駕車的人,在群里吆喝一聲,就會有人順路帶他同行。」吳倩說。

「雖然美國現在很難買到口罩,但感動的是,國內會有網友給我們寄口罩。數量並不多,但還是非常感動。」儘管旅行社受到疫情重創,Jeffery Chen依然保持樂觀,他期待,加州陽光回暖的那天。


作者/IT時報見習記者 錢奕昀 孫鵬飛

編輯/挨踢妹

圖片/採訪對象供圖 東方IC 網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