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換種生活方式「二」

余晟以為 發佈 2020-03-01T05:11:23+00:00

發了上一篇《如果,你想換種生活方式「一」》之後,不少人說挺意外,因為「按道理」,一般應該直接介紹怎麼出國,但我花了那麼大的篇幅來鋪墊。


發了上一篇《如果,你想換種生活方式「一」》之後,不少人說挺意外,因為「按道理」,一般應該直接介紹怎麼出國,但我花了那麼大的篇幅來鋪墊。但是相信我,這並不是「騙稿費」,而是「決定出國」的堅實前提。

實際上,我說的這些問題,比如對金錢的態度,對理想生活的設想,是否要多陪伴小孩,是否有足夠的醫療保障,是否能保證自己的知識趣味等等問題,不僅是「決定出國」的堅實前提,而是某種典型人生——人到中年,具有成熟理智和世界觀,有家人需要陪伴,有小孩需要養育——需要直面並找到答案的重大問題。它們是不能逃避的,因為逃避儘管能提供暫時的安慰,但長期來看,很可能會讓你遭遇煎熬和痛苦。所以,還是早點做準備吧。



同樣,這些問題也不是只有「出國生活」一個答案。我身邊就有朋友,仔細權衡之後打定主意不出國,所以安心繼續生活下去;也有人打定主意出國,所以三十多歲放下一切從零開始學編程,最後順利如願;還有北京本地姑娘,單純因為喜歡人少安靜的生活,搬去上海生活的……

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選擇沒有絕對的好壞。我和這些朋友聊,發現無論他們過得如何,人人都很開心,很知足。

我想,理智的成年人一定需要知道,選擇必然有風險,但必然好過不去選擇。哪怕當下並不開心,但有選擇且通過努力如願的人,是幸福的。哪怕當下過得還不錯,但不敢選擇而時常忍受猶豫和煎熬的人,是痛苦的。甚至在未來,當你回想起之前在十字路口的長期踟躕、搖擺卻最終沒有邁步,也很可能會一直悔恨遺憾。



好,切回正題,如果你決定換個國家開始新生活,下一步就是開始行動。

一定要開始行動,必須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語言,第二是心態。

在語言的問題上,我贊同「狗大V」的觀點:無論你是剛動了念頭,還是已經開始行動,甚至就要啟程,都值得花時間學語言。一開始學語言,很可能是為了過某些考試,拿到某些證書,那麼儘早拿到當然更好,起碼給自己多一些選擇的空間。在拿到證書之後,也別停止學語言,因為語言對於生活無比重要,越複雜越文明的社會,對語言的依賴就越強烈。

不要相信那些「年紀大了就學不動」的鬼話,因為它們真的都是鬼話。我的一個判斷是:任何人,如果被業務上級要求學英語,被強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那麼無論他們是什麼專業、什麼年紀、什麼學歷,基本都可以在一兩個月之內達到交流水平。不信你可以看看前些年熱傳的阿里國際化的報導,基本看不到什麼國內員工因為沒學會英語所以被淘汰的例子。


沒錯,成年人學語言是會慢一些,但絕不可能「學不會」。之所以「學不會」,大多是因為決心不夠,壓力不夠——我在歐洲見到不少國內黑工,學歷很低,只有手藝,四五十歲年紀偷渡出來,一樣能學會本地語言。

其次就是心態。

在國外呆的時間越長,我越認同一個觀點:許多人其實不適合出國,哪怕在國內表現出相當強的能力。原因不在於能力本身,而在於心態。換個環境生活,等於全身心的深度洗禮,哪怕你之前做足了準備,自以為考慮足夠周全,也仍然會在許多想不到的地方遇到意外,遭遇想不到、不熟悉的情況。

這時候你會怎麼想?如果你認定某些方式和習慣是最好的,卻沒有意識到「好」僅僅是因為自己最熟悉,那麼你可能不開心;如果你堅信萬物都有絕對的尺度,比如越大就越好,越先進就越好,越方便就越好,那麼你也可能很不開心;如果你對複雜問題的態度是「別廢話一籮筐,告訴我好還是不好就行」,那麼你也很可能不開心……

還有一類情況也是不容易開心的,那就是米蘭·昆德拉說的「媚俗」。比如「哇,我來到了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這麼好,我怎麼可能不幸福?我怎麼應該不幸福?」,比如「什麼,你竟然不讚美自由?你有了更多自由竟然不感動?」,再比如各種形式的秀優越感,動不動感嘆「中國這裡也不好,那裡也不行,畢竟發展中國家嘛」。說白了,就是不能用平常心態對待各種差異,沒有真實感受,反而特別追求各種廉價的刻意感動,總是讓自己生活在虛幻之中,其實並不會開心。


那麼,怎麼樣才能開心呢?這個我說不好,我沒法給出權威答案。我只能說,有一種態度會比較開心,那就是空杯心態,放空自己,同時保持濃厚的好奇心:噢,原來這裡是這樣的;噢,原來這樣做的理由是這樣的…… 就像我之前說的,忘掉差距,關注差別。


但即便這樣,很可能也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熟悉身邊的一切,才沒有那麼多意外。而在這之前,迎接你的是無盡的等待和煎熬,無數人就在這個階段放棄了——「我現在過的還算不錯了,為什麼還要折騰自己呢?」

但是你要知道,許多事情是靠做成的,而不是靠想成的。如果你不去做,很可能就不會成功。如果你不夠努力去做,很可能也不會成功。一句話,你的努力決定了你的結果。

可是,萬一呢?

是的,沒有誰能回答「萬一」的問題,沒有人能給你打保票。如果你一定糾結這個問題,我母親的意見大概能幫助你

萬一不行,你們就當換個地方工作生活了幾年,以後再回來就是了。錢什麼的,別太看重,趁著還沒老的時候多點經歷,這不是壞事。

我覺得這句話真是給我們吃了定心丸,有些人挂念父母,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趁父母年紀還不那麼大的時候出去闖蕩一番,不是正當其時嗎?越往後牽掛只會越多,想走也走不了了。

好了,如果你下定決心重視語言,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煎熬。那麼你幾乎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只是按部就班的程序問題。

前些年,移民政策比較寬鬆的時候,在國內直接申請外國永久居民身份是相對容易的,許多人就是填了張表,然後排隊等到了機會。可惜,如今這條路的門檻已經越來越高了,許多都要求你先有本地的讀書經歷或者錄用通知,這是個不小的難題。

如果你年紀輕,不妨選擇讀書出國,這是很快也很正規的方式。比起就業,讀書可以在節奏不那麼緊張、壓力不那麼大的情況下熟悉當地生活,堪稱完美。而且,讀完書多半都還有一到兩年的時間找工作,能找到工作,留下來的機會就很大。

實際上,即便沒有那麼年輕,讀書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在考慮了各種機會之後,發現讀書是比較可行的方式。我的本科專業就是計算機,之後的工作經歷也是計算機相關,所以直接申請計算機專業的碩士是順理成章的(轉專業則麻煩許多)。綜合計算來看,加拿大的高校兩年學費大概需要20到30萬人民幣,再加上全家的生活費,全部下來需要準備60萬左右的資金。這不是一筆小錢,但比起高企的房價,這仍然是負擔得起的。如果你已婚但經濟條件並不那麼好,靠「六個錢包」加持,應該也不算困難。

對普通人來說,申請高校的難點大概是雅思分數和個人陳述。加拿大大部分高校需要雅思6.5分(單項不低於6分),少部分只需要6分(單項不低於5.5)。如果你平時注意多看英文資料和視頻,聽力、閱讀拿到7分左右不難。寫作和口語多練練,也很容易拿到6分,這樣就足夠了。

個人陳述則需要花比較多的心思來準備。畢竟一般工作的人沒有太多拿的出手的榮譽來證明自己的資質,遠隔萬里,如何用文字證明自己符合要求?中國常見的抒情式寫作是絕對不行的,但一味堆積材料沒有邏輯也不行。如果你沒有太多英文寫作的經驗,最好求助有經驗的朋友。

有些中介號稱自己很專業,但其實根本不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定製,他們只是拉郎配,把你往已有的幾個模板里生搬硬套。結果,你得到的是一份看起來很流暢很地道,但招生的人很可能一眼就認出套路的個人陳述。

我自己寫個人陳述時,朋友幫忙介紹了一位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她詳細了解了我從小到大的經歷之後給出了一個思路,其實更像一個故事,用一條主線把讀書和工作的經歷全部串聯起來,突出了個人的趣味和追求,翔實而不顯生硬。雖然我自認自己英文不算太差,但看完她的版本,我還是相當佩服。

雅思成績和個人陳述之外,其它需要的就是各種證明材料了。學校的證明材料好辦,一般正規院校都有專門的機構來開具中英文學歷證明、成績單,這類東西沒有時效,提前開好也不吃虧。還有就是就職證明,包括之前的就職證明,這時候就考驗人品了。

我以前說過,即便你是做IT的,也不能想著「靠手藝吃飯就夠了」。在每一家公司,最起碼最起碼都要和人力資源、財務等等部門搞好關係。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所以對我來說,拿到之前公司的證明並不困難。

去年年初,在準備完成所有材料之後,我就是靠著上面這些材料拿到了加拿大大學的研究生Offer。不過我們最終沒有去加拿大,而是選擇了歐洲。雖然有一個這麼大的轉折,尤其是基本要全部重新學習語言,但綜合考慮之後,還是認為後周更合適。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轉折,下次我詳細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