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布局面臨再次大調整

編外教育參謀 發佈 2021-10-06T19:42:44+00:00

2021年,北京高校布局進入深層次調整階段。這是2001年沙河高教園區、良鄉高教園區啟動之後20年來的最大調整。意味著若干年後,北京出現新版的高校地圖。實際上,從2001年之後,北京高校的布局一直處於調整狀態。北京高校的數量和質量,是其他城市難以企及的。


2021年,北京高校布局進入深層次調整階段。這是2001年沙河高教園區、良鄉高教園區啟動之後20年來的最大調整。意味著若干年後,北京出現新版的高校地圖。

實際上,從2001年之後,北京高校的布局一直處於調整狀態。北京高校的數量和質量,是其他城市難以企及的。目前有90餘所高校,高校數量是全國最多的;34所高校、162個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在京高校A+類學科數量占全國的44%,其質量全國排名第一。

自1999年高校擴招之後,北京高校的場地陷入困境。2001年啟動了沙河高教園區、良鄉高教園區。目前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交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高校新校區均在這兩個園區之內。

如果說早期的新校區建設主要解決高校人數擴張的問題。那麼現在高校布局調整主要是北京中心城區人口疏解的功能。今年9月,北京大學新校區、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新校區啟用,拉開了北京高校布局調整的序幕。

最新公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有一段話信息量很大:深入落實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校,壓縮高校中心城區在校生規模。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高校新校區建成使用。加快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建設,推動中心城區校址整體騰退。統籌新老校區資源,結合區域規劃和功能,有序推動已疏解高校老校區騰退空間的合理利用。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建設結構合理、要素齊全、職住平衡、充滿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加快建設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和中央民族大學豐臺校區。研究推進相關高校到郊區落地,努力推進實現「區區有高校」的目標。

這份文件表述有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是壓縮高校中心城區在校生規模。其含義有兩個,第一是壓縮在城區高校在校生人數,對於有新校區的高校,並不是壓縮其招生規模,而是把新生以及其他在校生騰挪到新校區;第二,對於沒有新校區的高校,招生規模可能會被壓縮。這是一個信號,逼迫高校和北京加快新校區規劃。

第二個關鍵詞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這兩所高校的新校區已經敲定了。首都醫科大學的新校區在大興區黃村鎮,占地面積約1000畝,總建設規模73萬平米左右。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約40萬平方米。一期估算總投資 28億元人民幣;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在延慶新城09街區,規劃占地面積約360畝,規劃建築面積約28.5萬平方米(含地下),建設總投資約26.5億元。

第三個關鍵詞是高校老校區騰退空間的合理利用。老校區的功能定性非常重要。已經搬入昌平新校區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將來可能是整體搬遷,騰空老校區另有所用;意味著一些高校新校區建成後,會整體搬遷,老校區不是作為一個校區存在。

第四個關鍵詞是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高教園區和大學城自1999年下半年開始在中國興起,在理論上,高教園區和大學城的形式基本接近,但是,兩者並不是等同關係,大學城和高教園區在功能上是有區別的。高教園區只是高校資源之間的區域,但大學城側重輻射一個城區的功能定位,大學城不僅僅是教學單位,還包括科研、成果轉換、生產等要素。也就是說,大學城的外延比高教園區大。意味著沙河和良鄉兩個高教園區的高校數量還要增加,同時,會加入科研和生產的要素,形成真正的大學城。能不能建成輻射所在區、所在城市,在全國產生影響的大學城,對於北京和高校來說,是一個挑戰。

第五個關鍵詞是「區區有高校」,這也是關於高校布局最重要的表述。含亦莊在內,北京一共是17個區。之前,延慶、平谷、密雲、門頭溝4個區,沒有本科高校。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落戶延慶,結束了沒有本科院校的歷史。目前,亦莊、平谷、密雲、門頭溝4個區沒有本科高校。而北京一些雙一流大學和重點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北京語言大學等目前沒有新校區的消息。如果要實現「區區有高校」的目標,亦莊、平谷、密雲、門頭溝4個區應該有高校新校區的規劃。還有一種可能,在現有的兩個高教園區規劃新校區。如果有高校新校區規劃在平谷和密雲,通勤的成本太高了。如何實現「區區有高校」?拭目以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