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請讓大師上熱搜

最人物 發佈 2021-09-17T06:06:43+00:00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幾位博學的老師,他們用當下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抖音上傳播著自己擅長領域的深度見解,這些學者的開播讓昔日處於高處的知識觸手可及,吸引著大家感受智慧的光芒。


絕不簡化思想,絕不取悅迎合任何人。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幾位博學的老師,他們用當下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抖音上傳播著自己擅長領域的深度見解,這些學者的開播讓昔日處於高處的知識觸手可及,吸引著大家感受智慧的光芒。

他們用嶄新的直播方式,讓許多想要汲取知識的人不再困惑,大師與大眾的邊界正在被打破,產生新的風景。

星辰大海之中,你不能帶著迷惑遊走。

只有滾動的知識,才能不長青苔。



讀大學,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個發問,曾困擾著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他們在行走的路上找尋著答案。


在武漢大學李建中教授看來,大學教育應該「通天下之不通」,"大學",出自《禮記》,即博雅之學,君子之學,養成德性或人格之學。"通天下之不通"出自《文史通義》。


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然而故人的見解從不赤貧,在當下的語境中仍然是相互匯通的。



聽君一席話,不再是如聽一席話,著實是勝讀十年書。


對於當下大學教育的種種回溯與轉變,他們在用心思考。有李建中教授,也有涉足文學、電影藝術、生物學等領域的老師。人格獨立之精神自由是大學之道,亦是大道之學。


這些學者在抖音直播上發聲,是因為有話要講。


當下數位技術革新給傳道授業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可能,往日嚴肅的學者們也樂於走下講台,嘗試打開手機里的抖音等直播軟體,在更為開放自由的對話環境,與屏幕那頭的學生們交流學術。


在方寸之間,人們覺悟著生命的充實,感受著人生的百般況味。



「電影的每一次創造都是一次偶然,是最偉大的幸運。」


電影於戴錦華而言,是一種語言,她在用光寫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戴錦華一直從事電影領域相關研究,並參與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電影史論專業。


這是一位自帶強大氣場的女性,講起話來邏輯清晰、自信十足,深受學生的仰慕。在北大,學生們都喜歡喊她「戴爺」,足以見得這位女教授的個人秉性。


這次,62歲的戴錦華應抖音之邀,作為「開學公開課」第一位直播嘉賓,她中氣十足地講述著自己的電影內心世界。


直播內容一如既往的旁徵博引,富有生命力,像極了電影藝術本身,對生活強有力的介入。


戴錦華熱衷於在集體狂熱中發出不同的聲音,對於當下一些粗製濫造的電影作品提出一針見血的評論,「責任不在觀眾,而是影視資本的高度壟斷」。


提到「流量」一詞,戴錦華稱不能讓流量主導文化生產,這樣會封閉太多可能性,當下流行文化追求的多數是轉瞬即逝的東西,只是把原來資本邏輯的東西極端化與外在化。


知識並不崇高,但知識是嚴肅的。


在她看來,電影是沉浸式的藝術,成功的電影會讓我們喪失判斷,我們把自己投射到電影中,混淆真實與虛構、混淆自己與他者。


戴錦華也是一個性情中人,對於電影院中劇透的觀眾,她吐槽起來直言不諱,認為這是不可饒恕的。


在影院中看電影,其實是在人群中享受孤獨,每個人都應該尊重這種獨特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她的毫不留情,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思考。


很多青年導演在自己想學電影卻無處入門的青蔥年華,戴錦華的公開課和電影專著是他們生活中珍貴的慰藉。


編劇史航曾形容自己「很願意在散場的時候馬上湊到她身邊,就像一個親信、小人、佞臣」。


在這場直播中,她以「電影於我」為主題,向熱愛電影的朋友們介紹自己近四十年來,對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理解,對於電影的愛,對於電影的期待,對於電影的堅持。


時代變化劇烈,在當下的視頻時代,抖音希望不斷拓展知識傳播的可能,讓原本被局限在書本和課堂里的知識,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觸碰到更多人,電影亦是如此。


有十萬的觀眾,守在手機屏幕前,做戴錦華的學生,聽她聊電影。


電影,是愛的藝術。只有當我們看到他人,而忘卻自我的時候,電影才有意義。


直播伊始,她表示如果最後大家能體會到貫穿到自己生命的情感,也就不枉此行。


末了,戴錦華的那句「電影是及物的藝術,不是不及物的藝術」也許已說明了一切。



有十萬的觀眾,守在手機屏幕前,做戴錦華的學生,聽她聊電影。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天文學又何嘗不是呢。


天文學,是浪漫的代名詞。


「人類的未來到底在哪裡?」苟利軍老師這次在抖音,為大家解答各種維度的天文知識。


他從人類起源時期天文學發展的淵源開始講起,在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後,白天打獵,晚上就開始夜觀星空。因此,古代人類記錄了很多肉眼觀察的天象數據。


今年是「太空年」,許多航空事件很有熱度,6月,中國有三位航空員搭載神舟十二號在太空出差,神舟十二號是整個天宮二號太空站建設的一部分,備受矚目。


星河在上,波光在下。


直播中,苟教授就中國空間探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到明年年底中國第一個空間站會建成,同時完成相應的科學實驗,到那時我們就會看到前所未有的宇宙深度。


天文學的熱潮,在不同維度中散發著獨特魅力,在近2個小時的抖音直播中,苟教授的觀看人次達到了12.7萬。隨著信息傳播視頻化程度不斷提高,直播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大眾傳播形式。



直播中,觀眾們紛紛提問:「登陸月球是真實的嗎」、「外星人是否存在,有沒有跟我們聯繫過」、「UFO和外星人飛船的區別」、「神舟十二號的成功發射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面對這些有趣的問題,苟教授根據事實數據給出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與答覆,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景觀,「看見」光年之外的行星從天際橫跨而過。


在他看來,隨著知識直播快速普及,更多有趣有用的內容在快速傳播,過往知識傳播和理解的堡壘正在被打破,包括天文學。


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不該困於瑣碎,對自己溫柔點,你不過是宇宙的孩子。


遙遠的星空下,有著我們不曾了解的久遠往事,在抖音這次「開學公開課」的直播中,苟利軍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每個浪漫的人展現粒子們一個又一個,一個又一個朝暮光轉。


那是地球之外,人類遙遠的歸宿。



當苟利軍老師在抖音直播探討地球之外的人類歸宿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柳冠中教授在為設計正名。


這位「中國工業設計之父」在近杖朝之年,通過直播的形式與網友見面,分享自己多年來設計研究的心得,滋養著不同年齡階段的粉絲,有網友稱「這樣的導師是我們的國寶!」


柳冠中先生78歲的年紀,面容消瘦,一頭銀白色的頭髮,擁有知識分子長者的儒雅氣質。


他一貫地面帶微笑,抿著嘴唇,思考時時常眉頭緊鎖,一雙銳利的眼睛溫和地看著這個世界。


他身上有著很多頭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工業設計帶頭人......


在老人家心中,自己只是一個搞學術的學者,向來以一個普通人自居,以清醒的態度去看待問題。


多年來的耕耘,柳冠中已然形成了中國人自己的設計理論體系,他牽掛著中國的設計與製造。


個體的生命體驗,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他看來,真正的設計從不是模仿,而在於超前。


絕不簡化思想,絕不取悅迎合任何人。


在這次抖音開學公開課上,柳教授以「設計學——『第三種智慧』的奧秘」為主題,講述了從造物轉為謀事的設計思維思考。



時代喧譁造物忙,不覺茫茫道路長。


何為設計?


直播最開始,柳冠中教授便給屏幕那頭的網友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


他認為設計源於創新,是一種指導思想,是推翻既定知識後的重新思考,重新認識周圍與頭腦里的觀念。


「科學是第一智慧,藝術是第二智慧,科學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藝術是追求風花雪夜,而設計是追求海平面的提升」,這也正是柳冠中教授口中的人類第三種智慧。



講設計都說美,該場直播觀看人次達到了15.8萬人,足以見得人們都熱愛美的事物。


美從來不是感官上的刺激,我們在望向世界與設計之美時,其實也是在重新審視自己。


很多人認為奢華叫美,其實不然,稱之為美的不一定豪華。希臘的悲劇也有美,中國青銅器也有「有猙獰恐怖」之美,樸素有樸素之美。柳冠中教授78歲了,還在身兼力行地通過直播打破人們對於美的固有認知。


直播時的他,情緒飽滿有力,有著揮斥方遒的激情,柳教授仿佛是一個「金句製造達人」,在近兩個小時的抖音直播中,言談鞭辟入裡:


「我們必須要理解感官上的刺激,耳聽是虛,眼見是實不一定就是美,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你認為好看的東西恰恰是醜惡。」




從40年代走來的柳冠中老人身上,最為可貴的是歷經沉浮後,仍舊擁有獨立的人格與風骨。


如今,這位老教授頭髮已花白,但目光依然炯炯有神,看起來十分睿智,是一個妥妥的寶藏老男孩。



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北京大學中文系洪子誠、武漢大學病毒學陳宇、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的成里京四位學者的專業講解。


直播過後,洪子誠也談到了自己對直播授課的理解:「抖音直播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方式,特別是提高了大家對知識的關注度。另外,它面向更加廣闊的觀眾,這與在大學裡專業教學存在較大差異,但對知識的普及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此次抖音的「開學公開課」,用直播的方式,讓許多想要汲取知識的人不再困惑,大師與大眾的邊界正在被打破,產生新的風景。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大師們都在自己熱愛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不論何時,不論何地。


其實在此之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戴建業,也是一改傳統,用風趣幽默的講課方式,讓李白與杜甫變為「凡人」,也讓自己成為抖音上的「網紅教授」。


他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晦澀難懂的古代文學知識落地,也打趣地將詩人「拉下神壇」。


戴建業老師如今備受年輕人喜愛,同樣證明了這種嶄新的傳播知識形式是成功的。


在擁躉眼裡,像戴建業、柳冠中、戴錦華等這樣的老師是稀有且珍貴的,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靠近大眾媒介的直播方式。



每一代人的想法與發聲都不該被浪費,他們的膽識與頭腦是稀缺的寶藏。


這些學者在談笑之間,難掩知識與風趣的魅力。


他們用當下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著自己擅長領域的深度見解,讓昔日處於高處的知識觸手可及,與您一起感嘆,今晚的月色真美。


星辰大海之中,你不能帶著迷惑遊走。


只有滾動的知識,才能不長青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