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民族大義,康熙為何要統一台灣?他遇到了哪些困難?

文史淺聊 發佈 2021-10-06T20:30:16+00:00

明朝末年,來自西方的殖民者,已經把勢力深入到東方,並在這裡建有殖民地。1624年,荷蘭占據台灣,這裡成為荷蘭對中國貿易的據點。

明朝末年,來自西方的殖民者,已經把勢力深入到東方,並在這裡建有殖民地。1624年,荷蘭占據台灣,這裡成為荷蘭對中國貿易的據點。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台灣一直游離海外,無法被中原王朝統一。1673年,清朝南方爆發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很快席捲南方大片領土,威脅滿清王朝的統治。而作為雄才大略的康熙,在1681年,最終平定三藩之亂。自從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台灣問題也被清朝重視起來。因明鄭勢力,一直在東南沿海騷擾清朝,更是在三藩之亂時,出兵大陸對抗清軍,這讓清廷記恨鄭氏的做法。

平定三藩之亂後,朝廷出現兩派,一派認為台灣孤懸海外,無關緊要,沒什麼價值。這體現一些官員,對地緣格局的輕視。更體現當時禁海思想的嚴重,這也是許多人支持海禁政策的原因。另一派是反對武力統一,他們希望通過招撫或綏靖等方式,招撫台灣歸附,名義上臣服即可。但康熙帝並沒有這麼想,尤其是施琅給他的上書中,提到其中的利與弊。

康熙知道其中的利與弊後,對台灣問題也作出選擇。在平定三藩之亂時,鄭氏家族以台灣為跳板,公然入侵清朝,割據自己的勢力範圍,企圖與清廷對抗,最後被迫退回台灣。但只要讓鄭氏家族抓住機會,他肯定會再次進攻清朝的。而在朝廷內,大多數人是反對出兵的。為此,康熙不僅要力排眾議,也要堵住這些人的口,最後達到出兵的結局。當時的康熙,並沒有把台灣與琉球,朝鮮視為同等級別的。所以清朝必須要統一台灣。


在面對海戰時,清朝能用的海戰將領並不多,而施琅是其中的一個。清朝收復台灣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優先招撫,但不會放棄武力,1668年,清朝對台灣進行招撫,但鄭氏政權沒有臣服。之後清朝不斷建造船隊,一邊練兵,一邊製造各種器械,做好萬全準備。到1683年,鄭氏政權依舊沒有同意清朝的招撫,之後清朝出兵。

第二步拿下澎湖,以戰逼統,讓鄭氏政權投降。1683年,施琅率隊出征,清軍在澎湖擊敗劉國軒。占領澎湖的清軍,可以威懾到台灣。果然,這時候就有鄭氏向清朝投降。第三步進攻台灣。在澎湖戰役中,鄭氏兵力被大量消耗,台灣島內部,兵力並沒有很多,加上施琅採取攻心之術,讓鄭氏內部產生分裂。這樣清軍更容易進攻台灣。1683年9月5日,鄭克塽在劉國軒的勸說下,最後向清朝投降。

雖然鄭氏政權被消滅,但有人認為,防守和治理台灣都要花費不少,建議放棄。但施琅說服康熙,提出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之大。在施琅的《陳台灣棄留利害疏》中,就提到當時台灣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耕種。而施琅提出,台灣能否統一,關係到整個東南沿海的安全,因此,不可放棄。最終清朝把台灣納入到版圖中。台灣問題得到解決,清朝也把精力放在對抗沙俄,以及西部準噶爾汗國中,避免了多線作戰。1684年,清朝設立台灣府,台灣也成為清朝的領土。清朝也開始恢復這裡的經濟和生活。

在統一過程中,清朝曾給鄭氏政權很大的自治權力,但他不願意接受招撫,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康熙的眼光和能力得到展現,最終消滅了鄭氏政權。從民族大義來看,康熙統一台灣,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在台灣脫離中原王朝這麼久以來,再次統一,也顯示台灣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清朝的統治,也讓台灣人認同清朝。


在是否要統一,如何統一,統一後如何治理等問題來看,清朝走的路線是正確的。納入版圖的台灣,歸福建管轄。而如今的台灣地緣戰略,更是重要,他對我國東南沿海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不是清朝的統一,這裡就如同被別人插入一顆釘子,時刻威脅著我國發達地區。如果到了那種地步,這後果真的不敢想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