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栽培技巧:掌握水田高產管理模式,助力全面創收增產

小魚兒仙倌 發佈 2020-03-02T16:13:47+00:00

芡實,別名芡米、雞頭、雞嘴蓮等,是一種睡蓮科芡屬一年生的草本水生作物,原產於東亞大部分國家,在我國各地的湖泊、池塘以及河溝均可生長,其中,以長三角一帶的淡水湖種植最為廣泛。

芡實,別名芡米、雞頭、雞嘴蓮等,是一種睡蓮科芡屬一年生的草本水生作物,原產於東亞大部分國家,在我國各地的湖泊、池塘以及河溝均可生長,其中,以長三角一帶的淡水湖種植最為廣泛。根據果實有無果刺分為有刺種和無刺種,其中,有刺種又被稱為野芡或北芡,主要為自然生長;而無刺種又被稱為蘇芡或南芡,是我國人工種植的主要品種。

芡實作為一種菜藥兼用的水生經濟作物,具有不錯的營養價值,即可生食或煮食,有能入藥,被稱為「水中人參」,頗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型經濟作物之一,長期以來,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市場價格不斷攀升,具有極其可觀的經濟效益,種植前景十分廣闊。

一、芡實的特徵特性

1、生物學特徵

芡實作為一種睡蓮科芡屬一年生的水生作物,生有發達根系,呈須狀,長度可達90cm左右;其莖幹為短縮狀,周圍抽生葉片,浮出水面,初期葉片為橢圓形,後期葉片近似圓形,葉柄較長,且生有密刺,葉片正表面為深綠色,背面為紫紅色,邊緣向上蜷起並皺縮,葉脈向下凹陷,突起網脈呈掌狀,兩面均有刺,一般葉片直徑可達到90cm以上;圓柱狀的花莖較長,生有較多刺,在花莖頂端生有單生花,浮在水中,單生花花瓣較短,呈長圓狀披針形,為紫紅色或白色,包裹4片萼片,萼片密生鉤狀刺,果實多為形似雞頭的球形,表皮為紫紅色,內含近百粒球形種子,種子初期為嫩黃色,成熟後逐漸變為褐色,一般直徑在1-1.5cm,種子內部包裹黃白色的種仁,即為美米。一般芡實植株6-8月份為花期,8-10月份為結果期。

2、生長發育特性

芡實是一種喜溫喜濕、不耐寒、不耐旱的水生作物,適宜在無霜期進行栽培,生長溫度在22-30℃最為適宜,環境溫度低於15℃時,將嚴重影響果實的成熟,一般芡實生長期長達6-7個月之久。

Ⅰ.種子萌發期:芡實適合在清明節前後進行播種,水溫達15℃以上為宜,種子播撒後,一周左右即可萌芽,芽莖由芽孔向上突起,向下分生根須,向上分生幼芽,幼芽生出嫩葉,不斷發育成苗;

Ⅱ.幼苗發育期:穀雨至立夏期間,芡實幼苗初期長出箭形嫩葉後,逐步伸展成為橢圓狀腎形葉,待發芽20-25天後,幼苗的短縮莖開始抽生新葉,後期抽生的新葉一般伸展為圓形為止,同時形成新的葉芽,基部會不斷分生根須扎入泥土;

Ⅲ.生長旺盛期:隨著氣溫不斷上升,氣溫達到25°C以上時,芡實植株開始不斷抽發新的葉片及根須,淺水層應控制在40cm以上,葉片可長到直徑達90cm以上,根系旺盛,深扎泥土;

Ⅳ.開花結果期:處暑前後,新葉陸續停止從短縮莖苞葉中抽出,花莖開始不斷抽生,與新葉呈螺旋狀露出水面,每株芡實植株可抽生15-20朵不等的單生花,花謝後發育成幼果,一般果實需要40-50天即可成熟採收。

二、芡實高產栽培模式

1、選田整理

芡實作為一種水生作物,一般選擇水源充足、水質清新、便於排灌、背風的湖邊淺灘、溝河池塘及稻田進行栽培;同時,栽培地塊應符合土壤疏鬆肥沃、保水保肥性好、富含有機質的粘壤土、PH在7.0-8.5之間等栽培條件,每年栽培1次,可連年進行栽培。

芡實栽培過程中,保持淺水栽培,一般田間水位保持在40-80cm為宜,根據不同生長發育的需求,不斷進行調整,以滿足優質高產。整田前,四周按照高60-70cm、寬40-50cm作田埂,便於後期進行栽培管理;整田時,耕地深度25-30cm,每畝按照腐熟農家肥或廄肥1500-2000kg進行撒施;然後,灌水浸透土壤,進行淺水耕耙,耙平耙細,待春暖後回水播種。

2、選種品種

芡實栽培時,應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及生長環境,優先引進優質高產、抗病能力強、果實大,出籽率高,且籽大的優良品種。目前,我國人工栽培主要為無刺類南芡品種,南芡品種分為早熟、中熟以及晚熟三大類型:

▶早熟優良品種:蘇州紫花芡,培育期為4上旬至8月份中旬,生長期約160-180天;

▶中熟優良品種:紅花蘇芡,培育期為4上旬至8月份下旬,生長期約180-200天;

▶晚熟優良品種:白花蘇芡,培育期為4下旬至9月份上旬,生長期約200-210天;

3、浸種催芽

芡實種子播種前,應進行浸種催芽處理,以保證種子的發芽率。首先,將顆粒飽滿、色 澤較深、完好無損的種子的種子浸入50%多菌靈可濕粉400-700倍液中,浸泡1-2小時取出洗凈,再用溫度不低於15℃的清水進行浸泡,種子要完全泡在水中,每天更換清水,白天溫度保持在20℃以上,夜間溫度可略低3-5℃,白天進行陽光暴曬 ,夜間移入室內,一般1-2周後,種子即可發芽露白。

4、播種育苗

①淺水播種

4月上中旬氣溫回暖後,待種子萌芽率達40%以上,即可進行淺水播種。播種時,田間進行回水,保持6-8cm的淺水;待泥水沉澱清澈後,將催芽後的種子一粒粒均勻播撒在床面上,使芽眼一致朝上,種子不宜深陷泥中,以防止種子腐爛,一般播種量為 0.8-1.0 kg/㎡。播種後,應在傍晚或陰雨天及時蓋薄膜進行保溫,避免溫度降低影響種子的發芽率。

②分苗定植

芡實播種後30天左右,待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及時進行分苗移栽。 選擇陰天進行分苗,按照株距40-50cm、行距一般為40-50cm進行移栽,帶籽起苗,栽植時,將種子及發芽根栽入泥土即可,防止心葉陷入泥中,隨幼苗不斷生長發育,逐漸提高水位,直到水層深度達20cm以上,以促進葉柄伸長。

待幼苗葉長到20-25cm(或植株生有4-5張真葉)時,即可進行定植,定植時,從距田埂0.8-1m開始,按照株距1.8-2.0m、株行距1.8-2.0m進行定植,一般每畝可定植110-130棵。

三、芡實科學田間管理

1、水漿管理

芡實人工栽培過程中,因其生長發育對水分需求量極大,要根據不同的生長期,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層。在播種前期,水層深度一般為6-10cm,分苗移栽後,水層深度增加到20-40cm,定植後,隨著植株的不斷生長發育,水層深度可達1.0-1.3m。較深的水層可促進芡實不斷生長,但水位深度不宜超過1.5m,否則,芡實葉柄及花梗生長過大,過分消耗養分,易造成過分徒長,進而降低芡實果實的產量。

2、肥料管理

芡實生長過程中,對養分的需求量相對較小,一般肥料以基肥為主,肥料中不易含有過多氮肥,否則,易使葉面出現突起瘤,導致病蟲害發生。在人工栽培過程中,應根據芡實葉片顏色深淺來判斷是否缺肥,當葉片顏色深綠、且光亮肥大時,芡實植株獲取肥料充足;當葉片顏色泛黃、且薄而無光時,而且新葉褶皺伸展緩慢,代表芡實植株無法獲取充足的肥料,應及時進行施肥一般肥料以腐熟糞肥、尿素以及複合肥為主。

施肥時,將肥料和河泥充分攪拌,堆放1-2天後,漚製做成肥球 ,一般每100kg泥土混入腐熟糞肥20-30kg、尿素5-8kg、氮磷鉀複合肥10-15kg;然後,距植株10-12cm處將肥球塞入淤泥中,一般每株施肥2-3kg為宜。另外,在芡實開花結果期,選擇晴天用0.2%磷 酸二氫鉀及0.1%硼酸混合液進行2-3次葉面噴霧,可明顯增強芡實植株的抗性以及品質。

3、病蟲害防治

在人工栽培芡實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應以物理或生物防治為主,以低毒高效的化學藥物為輔。目前,芡實植株易見的病蟲害主要為炭疽病、斑腐病、食根金花蟲以及蓮縊管蚣等等,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①物理防治

Ⅰ.優選抗病性較好的品種進行栽培;

Ⅱ.在生長培育期,定期進行田間清理, 及時摘除植株的病葉、病果,拔除病株;

Ⅲ.重病土地避免連作,進行水旱輪作;

②藥物防治

▶炭疽病:易導致葉片出現邊緣突起,中間下凹,出現大面積的褐色病斑,導致葉片破裂或穿孔;發病初期,可採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1200-1500倍液進行噴施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交替用藥2-3次為宜;

▶斑腐病:初期葉片出現圓形或多角形的水漬病斑,後期逐步擴大為灰褐色霉斑,易導致植株腐爛死亡;發病後,應及時摘除病葉,同時採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80%波爾多液可濕性粉劑200-300倍液進行噴施防治;

▶食根金花蟲:其幼蟲主要危害芡實植株的根須,阻礙植株生長發育,造成植株開花結果量降低;在播種前,採用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或新鮮生石灰拌入細土中,結合春耕均勻撒入田中可有效防治食根金花蟲幼蟲的發生;

▶蓮縊管蚣:主要危害葉片及花梗;發生蓮縊管蚣群聚時,應及時選用10%高效滅百可乳油3000-4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1200液,或5%卡死克乳油1500-1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連續防治2-3次效果顯著。

【經驗總結】芡實作為一種菜藥兼用的水生食材,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芡實的需求量日益提高,市場極其暢銷,芡實栽培逐步成為我國農民增產創收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人工栽培芡實過程中,應合理運用更加高效的栽培及管理模式,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進一步提高芡實栽培的經濟效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