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6,一部驚心動魄的女性史詩:為什麼要讓孩子好好讀書?

少年商學院 發佈 2020-03-31T04:54:00+00:00

如今《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在萬眾期待中歸來,不僅在豆瓣上繼續保持9.6的高分,也被全球劇迷吹爆。為什麼這麼牛,因為它改編自一部氣勢恢宏的巨著《那不勒斯四部曲》,這幾乎可以說是這些年來最好的女性主義小說,豆瓣上有網友評論:好到什麼程度呢,感覺有人在關心並觸摸到了我的童年。

文 | 口袋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最近有一部劇特別火,就是HBO推出的又一部大戲《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實際上這部劇第一季推出時就在豆瓣斬獲9.3的高分。

如今《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在萬眾期待中歸來,不僅在豆瓣上繼續保持9.6的高分,也被全球劇迷吹爆。



為什麼這麼牛,因為它改編自一部氣勢恢宏的巨著《那不勒斯四部曲》,這幾乎可以說是這些年來最好的女性主義小說,豆瓣上有網友評論:好到什麼程度呢,感覺有人在關心並觸摸到了我的童年。」


這部小說講述了兩個女孩跨越大半生的友情以及命運糾葛,一出版就成為全球大熱,被翻譯為40多國語言,歐巴馬、希拉蕊都是原著的忠實粉。


英國著名的文學刊物稱:如果你還沒讀過這本書,就好比你在1856年還沒讀過《包法利夫人》。有這樣優質的原著,電影的改編也毫不遜色。


誰才是天才女友

這是一部雙女主的劇,兩位女主莉拉和萊農都出生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的一個貧民區,這個地方貧窮粗俗到令人窒息:生活布滿了骯髒與殘酷,有人暴斃街頭,有人在家毒打妻兒。

兩個小女孩兒就像污泥中的兩朵鮮花,顛沛流離,頑強不屈。《我的天才女友》是一部史詩,講述了整整一代女性成長中的光榮與夢想,堅強和不幸。

莉拉和萊農都有同樣的夢想:好好讀書改變命運

然而,她倆也很不同。莉拉是從裡到外的驚艷,她美麗出眾,智力超群,獨立果斷,天生就是做大事的人。仿佛老天爺偏愛她,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了她。

而萊農則是從外到里的平常,不溫不火,人畜無害。她無論多麼用功都趕不上莉拉,跟莉拉在一起,萊農就像她的影子。

一開始,我們都會認為莉拉就是萊農的天才女友,可是從12歲起,命運的轉盤再次啟動。


這次萊農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她可以繼續上學;而莉拉的父母卻不讓她讀書了,鞋匠的女兒就是做鞋的命。

對莉拉來說萊農才是天才,但幸運難道不是一種更大的天賦嗎。此時,兩人的差距仿佛抹平了,變得旗鼓相當,實力對等。

雖然上學的路被堵死了,但莉拉還有驚人的天賦和美貌;萊農普普通通,但是她有機會,她還可以藉助讀書這個通道躋身中上階層。

那麼,誰能掙脫底層,在改變命運的道路上,天才和讀書哪一條路更容易。人生真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嗎?

我們從一開始就錯了

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義大利,婚姻是女性改變身份的捷徑。

莉拉嫁給了有錢的商人,她靠長相一鍵成為令人羨慕的喀拉蚩太太。又靠著聰明才智,把店鋪經得風聲水起,她設計的鞋子風靡全城,她做的海報因為大膽前衛上了報紙。

可是,這段婚姻從第一天起就讓莉拉飽受折磨。

那個年代的義大利南部,男人都有打老婆的惡習。蜜月里第一天,莉拉因為和丈夫斯特凡諾爭吵就被教訓了。

偏偏莉拉不是池中之物,越是逼迫,她越要反抗,然後就是一次次被斯特凡諾打得更慘。


更令人心寒的是,沒有人真的同情她。


當莉拉度蜜月回來,家人看到她臉上的傷,竟然內心毫無波瀾。



每個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但誰都當作沒有看見,大家還一起開了香檳。


莉拉的媽媽後來還說:女人就是這樣,有時挨打有時受寵。就連最好的朋友萊農也勸告莉拉要對丈夫溫順點,趕快給斯特凡諾生個娃。

這就是當地人的觀念,女性只能逆來順受。誰叫你不聽話,活該你被家暴!

有一次斯特凡諾和妹妹吵架,妹妹鄙視他:莉拉都不肯給你生孩子,說明你搞不定女人,你算不上男人。斯特凡諾怒火中燒,回家就把莉拉暴打了一頓,罵她狗屎賤人。

在這個小城裡,男性的尊嚴是建立在對女性的占有和統治上的,這一點連女人都認可,不僅不反抗還要推波助瀾。

婚姻可以改變貧窮,但無法改變人們落後的觀念


婚後的莉拉在別人眼中香車華服,應有盡有,可是關起門來活得十分悲慘。有錢的同時,她的人格破產了,身心遭受了極大的摧殘。

劇中,莉拉對萊農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大意是:

我們錯了,我們小時候不該要斯特凡諾爸爸的錢(莉拉和萊農小時候,有一次把娃娃弄丟在斯特凡諾家的地窖里,他倆去要,斯特凡諾的爸爸給了他們錢,買一個新娃娃。)

莉拉突然提起這件事,萊農聽了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後莉拉就說,我們應該學習,你要努力。

莉拉的意思就是獨立自主,別人給予的東西背後就是交易,包括婚姻。只有離開貧窮落後的那不勒斯,才能真正改變命運。她想告訴萊農,上學才是唯一出路。

可是,這條路對莉拉來說遙不可及,劇中有個細節。萊農要帶莉拉去參加自己老師的聚會,那是知識分子的圈子。

這是兩人在試衣服。鏡子中,她和萊農間有一條明顯的分隔線,這條線象徵著,倆人之間已經有了難以逾越的鴻溝

到了老師家,莉拉發現萊農文雅得體,處處受人歡迎。同學們一起坐而論道,萊農的話總能給她加分;老師隨口念出一句詩,她馬上就能接上下一句。而莉拉卻是個局外人。

正如她倆去老師家乘的那部電梯,它可以帶著萊農上升,讓莉拉感到的卻是不適。


婚姻並沒有讓莉拉得到真正的社會地位


如果說,在家裡她的尊嚴被踐踏,那麼在這個貌似高尚文明的圈子裡她被當作空氣,完全沒有存在感,這也是一種屈辱。

除了金錢,教育也是一條巨大的鴻溝,把人與人區分開來。甚至可以說,文化是一種連金錢都無法取代的資本。


因為錢可以產生富二代,但知識文化不能直接傳遞,它需要從小到大,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擁有。

窮學生萊農就是個例子,此時此刻,即將高中畢業的她一隻腳已經踏入了知識精英的階層,而莉拉卻不被接納。

我的一生就是一場

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後來萊農不僅考上大學,還成了知名作家。


可是在回顧一生時,她卻說:我整個生命就是一場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為什麼?明明是人生贏家,她哪裡低俗了?

表面上看,萊農上了很多年學,可是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來她和小城裡其他女性沒有區別。

一次,莉拉的丈夫斯特凡諾來找萊農「訴苦「。他對萊農說,我辛辛苦苦掙錢養家,讓莉拉過上闊太太的生活,讓莉拉全家都脫了貧,莉拉應該溫順聽話,讓我開心,趕快生個孩子。



萊農被打動了,連莉拉頻頻被家暴的事兒她都忘到了腦後,一口答應去勸莉拉,叫她重新做人。

為什麼斯特凡諾三言兩語就能改變萊農?一方面是她不能獨立思考,容易受別人影響;另一方面,更體現出,在她的心裡女性還是應該從屬於男性的,萊農從內心是認同這個價值觀的。

這個學業優秀,讀過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在校刊上發表文章的女秀才,其實本質上和同莉拉的媽媽一樣,都認同:男人就是這樣,有時打你有時寵你。

這麼多年的書都讀到哪裡去了?萊農靠讀書進入了中上階層,她也不過是換個地方做別人的附庸,和莉拉一樣,只能改變經濟地位。

還有她的兩次戀愛。

第一次是報著不肯輸的心理,和安東尼奧戀愛。其實她不愛安東,不想談了,卻不敢主動提分手,因為怕做惡人,就故意說出傷害安東自尊的話,讓安東主動提出分手。


這段感情中,萊農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她既欺騙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

戀愛最能代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出,萊農的自我價值是建立在和莉拉的比較上的,就因為莉拉結婚了她也要有戀愛,所以可以談一場沒有真愛的戀愛,用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第二次戀愛,是真心喜歡尼諾,但是萊農只會討好迎合,也缺少表達愛意的勇氣。當她見到尼諾時,整個人的影子都去吻他。

可現實中,她連往前一寸的勇氣都沒有,總是在無盡的等待等待……

結果莉拉一出現,立刻橫刀奪愛。


得知尼諾和莉拉好了,她還假裝打著哈欠說我睏了,然後一個人躲在被窩裡痛哭。

這也就罷了,萊農還甘當綠葉。


尼諾讓她給莉拉送信,一開始萊農不願意,但是尼諾只要溫柔地看她一眼,再拍拍她的肩膀,她就鬼使神差地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看出萊農身上有一種天分——她可以成為尼諾的千年備胎。果然,下一季,萊農就因為尼諾拋棄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教育把萊農送進一個更好的圈子,讓她結識了尼諾,可是不能幫她抓住尼諾的心;相反,沒有教育背景的莉拉,眨眼就征服了尼諾,這令萊農心碎。

萊農在海邊反思:我無法使自己打破常規,總是落在後面,我沒有莉拉那麼強烈的感情,無法打動尼諾。我總是等待,而莉拉總是在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希望海灘上出現兇手把我砍成碎片

多可怕的話,一次失戀的打擊,讓萊農的內心被黑暗吞噬,接下來她又做了一件更可悲的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劇中有個地方很感人。莉拉有錢後,送了萊農幾大包新書,這之前萊農一直都用舊書。萊農的媽媽打開新書說,有股香味,然後流下了眼淚。

咱們中國自古就有「書香門第」的說法,就是現在,也流行把有文化的人稱作靈魂有香氣。

讀書、受教育是人生最好的事之一。它不僅能改變貧窮,也能讓人精神上富足,靈魂上芬芳。

讀書的作用絕不只是提升社會地位,教育也不能只被當作一種改變階層的工具,對哪個階層都一樣。教育原本的作用就是,把完整的精神世界注入到人的心靈中,人才不會在生命的逆流中失去方向。

可是,現實又不是這樣的。所以說,教育也是社會的鏡子,只有當社會資源均衡了,人們的安全感強了,它才能回歸原來的樣子。

天才莉拉消失了

這事兒之後,萊農一心讀書,不久她考上了比薩的一所師範大學,離開了貧窮落後的那不勒斯。

可是,進入大學後萊農還是自卑。當別人誇她功課好時,她說我考得好不代表我優秀或聰明。她害怕說錯話,害怕露窮,害怕沒有有趣的想法。當那些富家子弟嘲笑她時,她從不敢維護自己。

快要畢業了,萊農期望在大學工作。老師卻說:「你要量力而行,申請一份幼兒教育的工作吧。我們都是幾代人精益求精的結果,要想實現質的跨越很難。還有你的口音,雖然已經改了不少……」

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只能把萊農送到小學老師的位置上,想當大學老師還得寄希望於下一代。

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裡,讀書改變社會地位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讀得再好也無法實現「質的跨越」,而你的出生、階層,說話的口音,這些東西卻像胎記一樣永遠也抹不掉,決定了一個人的「本質」。

最後,真正讓萊農發生「質的跨越」的還是婚姻。萊農嫁給了來自都靈的名門之後彼得羅,她的第一本書也是由彼得羅的媽媽,她婆婆幫助出版的。

看了萊農的人生軌跡,我們就能理解她所說的——我的整個生命是一場為提升社會階層的低俗鬥爭。萊農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只解決了麵包的問題,生命真正的價值還沒有打開。

然而低俗的不是萊農,而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體系下被工具化的教育。

所以,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改變世界

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理想,去建立一個更公平更人性的社會,這樣無數個莉拉和萊農活得就不會這麼艱難,萊農一生的付出就不會成為一場低俗的鬥爭。

劇情的結尾很有意思,天才莉拉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一點痕跡。

這是什麼意思?

當每一個普通人不再活得那麼難,當無數個萊農通過誠實的勞動就能得到幸福生活,得到實現理想的機會,只有到了那一天,天才不過是有些不同罷了,不會耀眼如日月星辰。

如果整個世界都是光明的,星星就不再閃爍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