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與朝鮮女子的一段情

秦嶺頻道 發佈 2020-03-02T19:54:08+00:00

那一年,在日籍老友江藤濤雄的陪同下,他們來到朝鮮半島的漢城、金剛山遊覽,受到日本某大商社的隆重接待。

1927年秋,年僅29歲的張大千已聲名鵲起。那一年,在日籍老友江藤濤雄的陪同下,他們來到朝鮮半島的漢城、金剛山遊覽,受到日本某大商社的隆重接待。在友人的帶領下,張大千到處遊玩,創作激情迸發,常常是游罷歸來即伏案作畫。好友江藤為其雇來一位懂日文的朝鮮少女伺候筆硯。姑娘姓池,年芳15,楚楚可人,雖不諳漢語,但善解人意,張大千十分動心,為她取名春紅。

三個多月過去了,催歸的家信更密了,張大千實在捨不得離開春紅,便萌發了納寵的念頭。但這個時候,張大千在國內已有兩位夫人,大夫人曾慶蓉,二夫人黃凝素。他致信二夫人黃凝素,希望她斡旋玉成此事,並專門帶春紅拍了合照,寫了兩首「陳情詩」寄回老家。詩寫得十分坦率,真情流露,大讚在孤獨的異域之旅,春紅照顧得如何周祥,實在是個大大的好姑娘。

詩和照片寄出後,卻沒被夫人「悅納」,黃夫人不但不同意大千納寵,還轉來大千之母曾太夫人嚴命大千即時返家的訊息。母命難違,一番痛苦糾結之後,大千匆匆整裝回國。臨行前,他留下數目不菲的一筆錢,讓春紅在京城開一家漢藥店,以維生計,等他回來。春紅也痴情,大千走後,她用大千留下的錢,開了藥材店,痴痴等著大千。一年後,聽說大千到了東京,她寫了一封情意纏綿的日文長函,寄給江藤,托其轉交大千。當時,張大千正因重感冒,臥病在東京銀座鬧區京橋的中島醫院裡,閱信後,感動萬分,遂在病榻前以中國古體詩長句格式,把春紅的情詩翻譯出來,名之為「春娘曲」,藉以抒發對春紅的無限相思。大千病癒後,即由江藤陪同,去朝鮮看望春紅。以後,大千和春紅一直保持聯絡,大千並曾去探望過好幾次,就在他們這一場熱戀的歲月當中,張大千為春紅寫過數首有名的離情詩,可以說,大千先生最好的離情詩多為春紅而寫。如「學畫宮眉細細長,芙蓉出水斗新妝。只知一笑能傾國,不信相看有斷腸。雙黃鵠,兩鴛鴦,迢迢雲水恨難忘。早知今日長相憶,不及從初莫作雙。」再如「偶聽流鶯偶結鄰,偶從禪榻許相親」等,而這首「偷試盤龍舊日妝」就寫於兩人魚雁往來、時相往返的1934年前後。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大千和春紅也斷了音訊,「離情」成了「斷情」,大千好不傷感!二戰結束,大千和日本老友江藤聯絡上,江藤告訴他,春紅在戰爭期間已因故過世。得此噩耗,大千悲痛萬分,曾親筆寫了「池鳳君之墓」的一紙碑文,托江藤帶去韓國,為春紅修墳立碑。1978年,大千應邀到漢城(首爾)畫展,曾執意去春紅墳前上香致祭,遂由春紅兄長帶路,了卻了他多年的心愿。


或許是為了表達思念與遺憾,張大千的仕女畫中,比如《天女散花》《清商怨》《驚才絕艷》這些名作,畫中人物衣飾、舉止態度均有池春紅的影子。眼神是他喜歡的「鳳眼」——明眸善睞、顧盼生姿,,面部突出「三白」,即額頭、鼻子、下顎都用白色,將畫中扁平的臉龐立體化,但是臉型輪廓依然柔和飽滿、氣息醇厚,身段則突出婀娜的曲線美,描繪得骨肉停勻,栩栩如生;人物以勾線為主,部分衣飾著淡彩衣紋線條簡潔流暢,敷色清麗淡雅,氣質高貴典雅,氣息高古。


他的仕女畫之所以能雅俗共賞,成為他繪畫題材中大受歡迎的一類,與他對美人的「美」刻畫得淋漓盡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他眼中的美人標準可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僅要長得美,而且氣質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盪,便為下乘」。因此能入他畫中的美女,當真是絕對美極了的。


張大千(1899-1983) 出水芙蓉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芙蓉出水本來鮮,自喜新妝爰近前。行近前來無個事,手纏紅袖一嫣然。歸菊廬下作畫。大千散人。

鈐印:大千無恙、生張八

出版:《張大千精品集(上卷)》P25,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7月。

114×48.5cm 約5.0平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