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調查60多位行業頂尖人士,這個哈佛團隊發現了培養孩子的「成功公式」

閱讀第一 發佈 2020-01-03T00:59:52+00:00

哈佛教授RonaldFerguson和美國資深媒體人Tatsha Robertson調查了60多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頂尖人士的家庭教育模式,找到了成功孩子的特質:充分實現自我=使命感+行動力+聰明,並根據父母在孩子的不同成長時期起的不同作用,將父母的角色分為8種。

文源 |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作者丨陸以沁

怎樣培養孩子是父母們一生的課題,可這是否有「公式」可循?哈佛教授Ronald Ferguson和美國資深媒體人Tatsha Robertson調查了60多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頂尖人士的家庭教育模式,找到了成功孩子的特質:充分實現自我=使命感+行動力+聰明,並根據父母在孩子的不同成長時期起的不同作用,將父母的角色分為8種。那麼家長們具體該怎麼做呢?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研究。

世界頂尖大學陸續放榜之際,家長在感嘆這些牛娃履歷的同時,似乎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這些榜上有名的孩子,父母究竟是如何培養的?

產生類似疑問的並非只有家長。

Tatsha Robertson是美國的一位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紐約大學的新聞系教授。2003年,她供職於《波士頓環球報》。

身為通訊記者,Tatsha採訪了不少聰明且獲得高度成就的人物。在此過程中,Tatsha發現,他們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似乎存在著某些共通之處。

「這些家長是否都遵循著一套相似的教育理論?存在這樣一個公式嗎?」她在心中問自己。

接下來的十年,Tatsha一共採訪了60位「成功者」,其中還包括美國前總統歐巴馬。Tatsha希望能從他們的故事中挖掘出相似點。

2014年,Tatsha給致力於「公平教育」領域研究的哈佛教授Ronald Ferguson打了一個電話,表示自己想寫一本書,內容就關於十年來自己內心的那個疑問。Tatsha和Ron是老朋友了,每當Tatsha需要專家角度的解讀,她都會致電Ron。

令人興奮的是,Ron相信的確存在這樣一種模式,雖然他還不知道這種模式到底是什麼。

就這樣,Tatsha和Ron一拍即合,一場曠日持久,最終揭示養育成功孩子秘訣的研究拉開了帷幕。

《公式:揭秘如何培養高度成功的孩子》

01. 塵封多年的調查資料

事實上,有不少學者都試圖找尋上述問題的答案。然而,大部分都僅將研究對象鎖定在孩子本身,未將家長納入其中。或者發現難以構建起家長的教育理念與孩子所獲成就間的直接聯繫。另外,時間跨度從孩子出生起到成年早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雖然有較成熟的科研成果證明了父母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比如被分開撫養的雙胞胎之間的異同,或父母對孩子早期語言習得的影響。

但當我們面對一個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年人時,我們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麼促成了他的成功。

在計算機、機械工程、醫學等很多領域都存在著這樣一種「黑盒問題」,即向某系統輸入對象A後,會得到對象B,但其中的變化過程無從知曉,就像被裝在黑盒裡了一樣。

類似地,我們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某些影響幫助其最終走向成功,然而我們不知道,整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看不到這個黑盒的內部,也就是他們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

我們往往能夠看清的只是結果:一個傑出的成年人。

接到Tatsha的電話前,Ron並非沒有思考過類似問題。2009年,Ron曾發起過一項名為「我是如何被撫養長大的(How I Was Parented Project)」調查項目目的是為了研究哈佛生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是否採用了相似的培養方式。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Ron和學生志願者們向數以百計的哈佛學生髮送了採訪邀請,最終進行了120場訪談。

這些受訪學生背景各異,他們膚色不同,信仰不同宗教。有的孩子來自富裕家庭,也有孩子的父母是收銀員、公交車司機或廚師。他們有些出生在韓國、中國或印度,也有人的故鄉在非洲或墨西哥。雖然大部分仍是美國人,但有的來自種植玉米的小鎮,有的來自高度發達的大城市。

在一場又一場的長時間訪談中,志願者們都會按設計好的採訪提綱進行提問,引導受訪者回憶童年以及父母對他們的影響。

這些採訪錄音最終匯聚成了龐雜的原始數據,當Ron與研究助理開始分析,並找尋教育模式時,他們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複雜度,決定了必須有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身心投入研究,才可能找到答案。於是,這個項目就被擱置了,直到Tatsha的那通電話。

02. 誰是受訪者?

正式開始新一輪的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理清這樣一個概念:究竟什麼是「成功」?這點決定了選擇誰作為受訪對象。

在哲學領域,主要存在兩種關於「成功」的解釋。

第一種通常被稱為「享樂主義(Hedonism)」 ,由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廣泛傳播。他認為,生活的目的在於最大程度地享受快樂,並避免痛苦。

就像身處一個紙醉金迷的豪華派對,在大到荒謬的豪宅里享用最美味的食物和香檳。在這個定義中,成功是指一個人的物質慾望和生理慾望得到滿足。

「成功」的另一種解釋源自希臘語eudaimonia,被譯為「人的繁榮發展(Human Flourishing)」,是一種生命綻放的狀態,這也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核心概念。這種成功的含義是指自我實現。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現代研究認為,追求後者所定義的成功可以促進幸福感,同時,並不意味著缺乏經濟或物質上的回報。而沉迷享樂主義往往不能提升生活滿意度,甚至會起反作用。

因此,這項研究所定義的成功,是指「充分實現自我(Fully Realized)」,而獲得這種成功的人通常具備以下三種特質:

  • 使命感

這裡的「使命」是指崇高的目標或意義深遠的事情,可以提供明確的人生方向。擁有使命感的人,能夠在數年甚至數十年中,堅定不移地追求某個目標。即使需要經歷艱苦的個人成長,也不放棄。

  • 行動力

要想朝著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邁進,需要具備過人的行動力。有強烈行動力的人經常會想:「快著手做吧!」,然後立即採取行動。

  • 聰明

Ron和Tatsha將「聰明」定義為兩方面:第一,執行挑戰性認知任務的能力,例如解決複雜的學術問題;第二,從外部獲取信息、理解並運用它來做決策的能力。

巧合的是,後續研究表明,這些特質恰恰是成功子女的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三個方面。

確定了研究對象的篩選標準,去哪裡找這些「成功者」呢?

Ron和Tatsha確定先從已經擱置五年的調查資料入手。在確保生活地區、社會經濟、民族與種族背景的多樣性的基礎上,調查團隊重新與這些哈佛學生取得了聯繫。

另外,還有至少60位哈佛項目外的新受訪者。他們有的是Tatsha在編輯工作期間遇到的,也有的是Tatsha和Ron偶然在一些會議上注意到的,符合以上成功定義的潛在研究對象。

比如,二十多歲的世界級小提琴家Maggie Young、年輕的政治顧問Chuck Badger、腦科學教授Lisa Son等。所有受訪者的年齡在採訪時都處於20-49歲之間,除了一對雙胞胎剛剛年滿50。

調查團隊不僅通過採訪的形式深入了解成功者的生活,還將父母的個人敘述納入調查範圍。僅僅是收聽和分析匿名錄音就花費了數個月的時間。

之後,Tatsha和Ron將哈佛與非哈佛成功者的成長曆程進行比較。終於,一個被尋找了幾乎十年的公式逐漸浮現出水面。

03. 培養成功孩子的秘密公式

由於在過去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父母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育兒方式,因此,Tasha和Ron曾預測,調查結果中的育兒理論、價值觀和策略會因家庭背景不同而存在系統性的差異。

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同樣培養出高度成功孩子的家長,沒有明顯的「亞洲派方式」或「美國方式」。

相反,儘管在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教育水平、宗教或國籍等各個方面不盡相同,這些「成功孩子」背後的家長,竟都走了一條格外類似的教育之路。

研究團隊梳理並歸納出了其中最為關鍵的共同點,最終得到了這一令人矚目的教育公式。

從圖中可以看到,這個公式包含八大元素,分別為:

  • 早期學習夥伴(The Early Learning partner);

  • 飛行工程師(The Flight Engineer);

  • 維修工(The Fixer);

  • 啟發者(The Revealer);

  • 哲學家(The Philosopher);

  • 人生榜樣(The Model);

  • 談判者(The Negotiator);

  • 導航儀(The GPS)。

事實上,這也是受調查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八種角色。儘管放大到具體問題,不同家庭的父母會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法,但核心思路並無二致。

1、早期學習夥伴

孩子0-5歲時,處於首要位置的,是「早期學習夥伴」這一角色。

一個優秀的早期學習夥伴,投入大量時間陪伴孩子玩耍和習得語言,關鍵在於讓孩子從小感受到學習是件很有趣的事、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有機會自己來主導玩和學習的過程。

2、飛行工程師

當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飛行工程師」就會接過「早期學習夥伴」手裡的接力棒,發揮更大作用。

就像負責太空飛船的工程師,需要時刻監督飛船的各個系統是否運行正常,必要時對其進行調整一樣。

家長需要保障孩子周圍的一切對其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如果有「偏離航線」的情況發生,比如行為規範出現了問題、作業反饋不佳或孩子和老師的關係不夠融洽,身為「飛行工程師」的家長就需要介入其中,並與他人(例如上述事件中的老師)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維修工

與飛行工程師一樣,「維修工」這一角色同樣監督著孩子的成長,不同之處在於,飛行工程師更多的是與孩子周圍的環境進行協作(比如學校中的老師與管理層),而維修工則意味著家長有時需要單獨幫助孩子移除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4、啟發者

啟發者負責提供給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比如學習新知識、去到未曾去過的地方以及讓孩子看到自己未來可以成為的樣子。

5、哲學家

充分實現自我=使命感+行動力+聰明,如果這是對成功的定義的話,那麼家長的這個角色就與其中的「使命感」掛鈎。「哲學家」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發揮作用,並一直延續到孩子之後的人生階段。哲學家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的,與孩子分享他們的世界觀。

6、人生榜樣

不少受訪者都肯定地表示,父母對其成長產生了最大的影響。大量社會學習理論研究認為,我們學到的很多東西都來自於觀察,而孩子最容易從父母身上進行這類學習。重點在於,培養出成功孩子的家長,會以幾乎嚴苛的最高標準要求自己。

7、談判者

「談判者」幫助孩子成為成熟的決策者,並擁有自我辯護的能力。孩子無法獨自解決一些問題時,「維修工」會介入,但談判者則致力於培養和鼓勵孩子的獨立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做任何選擇。孩子有發言權並有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但父母必須設定合理的規則和界限。

8、導航儀

最後一個角色是導航儀,即使不在孩子身邊,或孩子已經長大離家很長一段時間,父母也能以駐留在孩子記憶中的方式,提供給孩子建議和智慧,就像手機或汽車中的導航系統一樣。

與公式中其他角色的不同之處在於,作為導航儀的父母,不是通過實時的方式影響孩子,而是跨越時空的交流。

孩子的這些記憶,來自於父母在扮演所有其他角色時所做的一切,當孩子成年後需要做決定或克服挑戰時,它們就會在孩子的耳邊響起,指明方向。

Tatsha與Ron將八組公式中的八個角色分為兩組。

除了飛行工程師和維修工,其餘六個角色都屬於第一組,他們負責培養孩子在未來發展中需要具備的的素質與能力。

例如,早期學習合作夥伴激發孩子學習新事物的熱情,談判者培養孩子的自律與自我辯護能力。

而第二組雖然只有兩個角色,但同樣對孩子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飛行工程師和維修工幫助孩子尋找資源與機會,並確保通往機會的大門向孩子敞開。

八個角色中,只有早期學習夥伴和飛行工程師這兩個角色有特定的出場順序。當孩子逐漸長大,活動範圍會從幼兒期的家中,擴大到外部世界,最典型的就是學校。

因此,父母的教育模式也會由近距離陪伴(早期學習夥伴),轉變為遠距離監督(飛行工程師)。

而其他角色則同時貫穿於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並且與早期學習合作夥伴和飛行工程師所涵蓋的時間段重疊。但它們的重要性排序可能會在各個階段有所不同。

例如,當幼齡孩子的活動範圍還局限在家中時,啟發者的發揮餘地其實不大,直到孩子有了家外的活動,啟發者所承擔的責任才逐漸上升,幫助孩子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

04. 父母們在執行中的重點

不過,僅僅了解這個公式是不夠的,培養出成功孩子的父母往往都具備高行動力的特點。

Esther Wojcicki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培養出了500億身價的三姐妹,被稱為「全美最牛媽媽」。

大女兒畢業於哈佛大學,現任谷歌高級副總裁和Youtube執行長;二女兒史丹福大學畢業,現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副教授;三女兒耶魯大學生物系畢業,是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的創始人。

Esther Wojcicki和三個女兒

但在高中時,女兒們曾在PSAT(即SAT預考,可看作是「美國高考」的模擬考)上栽過跟頭。

大多數家長可能並不會把這當回事,畢竟只是場預熱考試,分數也不會記錄在成績單上。但Esther立刻意識到自己需要做些什麼,因為這個成績很有可能預測了孩子SAT(美國高考)的考試結果。

於是,她很好地盡到了「維修工」的職責。不僅提醒女兒們,如果要想考大學,就得認真為這考試做準備,還貢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親自分析研究了SAT的考點和樣卷。

最終,她將重點鎖定在詞彙,並買了一千張詞彙卡,貼在家裡和車上的各個角落,而女兒們每周也會在褲子後袋裡帶上十張卡片,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另外,Esther還把數學學科的考試解讀了個遍,幫女兒們更好地練習數學試題。

每個家長都對孩子抱有期望,也都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比如給予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想法,但總會說:「我們太忙了,誰有這個時間?」

但無論做任何工作的受訪者家長,無論生活處境多麼艱難,他們永遠能夠安排出陪伴孩子的時間,並有策略地最大化這段時間的利用效果。

哈佛研究生畢業的Jarell Lee如今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但他有很長一段童年時光,是和媽媽Elizabeth在收容所里度過的。

Elizabeth用卡片教他認圖形、顏色、數字和單詞,整個過程就像做遊戲一樣有趣,Jarell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學習。

Elizaebth整天整天和兒子一起學習和玩耍,即使找到工作後,她也雷打不動地和Jarell繼續這些親子時光。

Jarell Lee

另外,調查中還有父母雙方都是律師的家庭,他們都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表,確保能在孩子放學回家後陪伴他們。直到孩子睡著後,才繼續工作。

把孩子帶大成人本身就是件極富挑戰的工作,更別說要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它需要家長付出難以想像的時間與精力,受訪者中的有些家長甚至會選擇犧牲自己的職業發展。

值得嗎?如何保證我的付出,會讓我的孩子也在未來達到這樣的成就?這個問題,或許就留給每位家長自己了。

* 註:本文摘編自《公式:揭秘如何培養高度成功的孩子》。*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