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違法違規參地全部清收完畢 延續360年的粗放型人參種植模式成為歷史

吉和網 發佈 2019-12-31T20:09:30+00:00

日前,記者從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到今年年底,除農業部門為保護品種而獲批的極少數參地外,通化市範圍內違法違規參地已經全部清收完畢。至此,人參種植延續了約360年的粗放模式宣告終結。人參有千草之靈、百藥之王之稱,居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之首。

日前,記者從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到今年年底,除農業部門為保護品種而獲批的極少數參地外,通化市範圍內違法違規參地已經全部清收完畢。至此,人參種植延續了約360年的粗放模式宣告終結。

人參有千草之靈、百藥之王之稱,居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之首。「園參,即參之以人工栽培者。」(見民國十七年(1928年)版《輯安縣誌》)通化地區種植園參歷史悠久,見於文獻記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前後,最初種植園參的區域在今天集安新開河上游的東升、東明、荒崴子,新開河中游的劉家、橫路等地。上世紀中葉,在東升村的東葫蘆溝、西葫蘆溝還發現了清代園參用地的遺蹟。

早年,種植園參講究選擇從未種過參的山坡林地毀林開荒,每隔兩年移栽一次,以求獲得更優越的生長環境。早期的園參栽培管理非常粗放,撒籽入土,隨其生長,後來才刨畦作床,打簾覆蓋。據李友三、關清國《解放前輯安參業初考》記載:「當時全是採用伐木養參,參地用過,即報荒廢,綿延山嶺,荒禿近半。」新中國成立後,種植園參大多採用人工林地輪作。

根據中央、省、市環保督察整改要求,2017年起,我市成立了由各級黨政領導為組長的毀林種參問題專項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各級黨委、政府領導挂帥負總責,班子成員劃區分片包保,林業部門牽頭抓總,鄉鎮主體整改,林業工作站技術指導、各部門密切協同的整改工作組織領導體系,狠抓毀林種參整改。至今年10月,全市共核實確認違法違規參地10735塊、總面積 2983.861公頃,現已全部起參並還林。

在毀林種參問題整改工作中,我市注意以人為本,堅持依法打擊和疏導幫助相結合的方式,分類施策,穩步推進。針對參戶實際情況,做好政策宣講,加強事中安全防範,有效預防了突發性事件和安全隱患。在整改工作中,堅持服務和整改兩到位。結合人參生長實際,對當年能夠做貨下山的,引導參戶主動下山,做好還林;對未到年限的人參下山,主動幫助聯繫市場銷售或找合適地塊移栽等方式予以解決;對家庭比較困難的甚至有貸款一時還不上的參戶,由林業部門協調民政、扶貧等部門予以幫扶。同時,為防止人參大批量下山引起價格下跌,給參農帶來經濟損失,林業部門積極幫助參戶開展平地栽參技術指導培訓,推進人參行業綠色轉型。

根據市人參產業管理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目前,通化地區已發展非林地栽參4萬多畝,非林地栽參面積已遠遠超過林地栽參面積,現存的林地栽參均為不破壞林地生態環境的林下參,非林地栽參已成為人參生產的主要方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