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開學見面呢?」校長回應驚艷眾人

木棉說 發佈 2020-03-26T10:43:43+00:00

疫情下,學校遲遲不開學,一年級的楊景涵很不開心,因為她太想上學了。於是,她給校長寫信,詢問開學時間。



疫情下,學校遲遲不開學,一年級的楊景涵很不開心,因為她太想上學了。


於是,她給校長寫信,詢問開學時間。



誰知,一小時後,校長竟給她認真回了信。


校長不僅耐心地解答了小景涵的問題,還向她一一解釋了目前學校開展的工作。


陳校長說:


「考慮到一年級孩子的識字量,如何最快地傳達給小朋友,以及孩子期盼的心情,就用了打電話的方式。」


網友評論:這真是教育中的暖流啊。



陳校長的暖,就暖在把景涵當作獨立的個體,沒有因為她是個孩子就敷衍對待。他理解孩子迫切等待答案的心情,並且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回應她的訴求。


把三個孩子培養成史丹福大學生的教育學博士陳美齡說:「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無論是陳校長還是陳美齡博士,他們都深知:


及時而有效的回應,才能帶給孩子存在感和安全感。


大人的傲慢,正在毀掉孩子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四歲男孩和媽媽下樓玩。小男孩在花園裡發現很好玩的事,招呼媽媽過去看。


媽媽讓孩子「等一等」。因為她正在和其他人聊天。等到小男孩第三次招呼媽媽過去的時候,媽媽凶了小男孩。


他當時就委屈地哭了起來:「你根本就不是來陪我玩的。」


讓孩子一等再等,這種漠視所帶來的不受重視的、不值得被愛的感受,會陪伴他們一生。


著名導演姜文,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他在《十三邀》中接受採訪。當許知遠問到他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時,


他說:「我不拍電影回到現實,我仍然面對的是我十幾歲的困境,我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個事。」


這種困境最初來自於他的媽媽。


他考上中戲,拿通知書給媽媽看,媽媽說:「你那一盆衣服沒洗呢,你快別給我聊這個。」


後來,他賺到了錢,給媽媽買了套房子,媽媽覺得這是應該的。


他做出了很多努力,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起來。


可他的媽媽,總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這讓他不知所措。



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無關反應」,即家長的反應和孩子想要的無關。這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不會處理和外界的關係。


當孩子興沖沖地告訴我們他的新發現,我們讓他等一等。


當孩子求贊求表揚,我們漠視孩子的心情,做出無關反應。


這背後折射的都是大人的傲慢。我們認為這是我們的權利,孩子只能無條件順從。


時間一長,那種被無視、自尊心被踐踏的感覺,真得可以摧毀一個孩子。


俯下身平視孩子

才能直達他們內心


大S因為兒子懟汪小菲,上過熱搜。


那一天,發生地震,大S在外地,只能通過電話安慰孩子。



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大S很溫柔地說:弟弟,我的心肝。你今天有沒有感覺到地震。


孩子用很委屈的聲音答:有。


大s:你怕不怕?


孩子:怕。


另外一個聲音補充道:他哭很大聲。


看來,地震真是把孩子嚇不輕。


汪小菲聽到,用很嚴厲的聲音說:你又哭?你一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可哭的?


大S立馬打斷說:Shut up,汪小菲。


又繼續安慰孩子:

媽媽要給你魔法親親。你害怕的時候就把魔法親親放在你的胸口。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箖。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


「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他對這個世界還很陌生,包括地震。害怕,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大s主動和孩子聊起地震,尊重孩子的感受,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給予孩子安全感。


相反,汪小菲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刻板地去指責孩子。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勇敢,反而增加了孩子自責的情緒。


我們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得到的結論永遠是孩子有問題。


正確的回應,應該是放下大人的架子,俯下身,去傾聽孩子的心聲,肯定他的情緒,用不帶偏見的姿態,引導他學會新的認知和規則。


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接納我們。


父母如何做到及時而有效的回應?


對於孩子來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孩子獲得回應的數量和質量,將決定他的未來。


如何做到高質量的回應呢?


一、保有一顆謙恭的心。


1897年,8歲女孩維吉尼亞給人氣很高的《太陽報》寫了封信,詢問: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太陽報》用了整版進行了回復。



其中寫道:


如同有愛,有同情心,有誠實一樣,聖誕老人也確確實實是有的。


不止如此,他大概永遠不會死亡。


用一顆謙恭的心,去守護孩子的童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幸福,這種幸福感會陪伴他一生。


二、學會傾聽,而非說教。


傾聽是以尊重和欣賞的態度,聽到孩子心底最真實的發聲。孩子可以放心地去描述自己經歷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說教是在灌輸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比如去把玩具收拾好,去做作業,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


說教也許會得到看起來聽話的孩子,可他的內心早已對我們關上了門。只有學會傾聽,孩子才有可能帶我們走入他的世界。


三、第一時間回應孩子的感受。


「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孩子也一樣。


他們問問題的真正意圖是求關注,所以,最好的答案是讓他們感受到「我愛你」。


當孩子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得到滿足,他就不會一直索要父母的關注。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忽視是種什麼感受?


高贊答案是:


像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痛感很真實。


父母的忽視,是孩子的切膚之痛。對他們來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視。


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要學會用平等和欣賞的眼光看見孩子;


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那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


所以,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請父母學會看見和回應。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確定自身存在的價值,充分吸收愛的養分,獲得探索世界的勇氣。


當他們要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時,這才是抵禦現實世界最好的鎧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