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 | 介紹三例中國古錢幣之「最」

收藏天下電視節目 發佈 2020-03-03T02:15:41+00:00

下面列舉3例:1、中國最早鑄有人物圖像的銀幣清末光緒年間英屬印度盧比大量流入西藏,並且滲透到四川、雲南等地,使西南邊疆的經濟受到嚴重損害。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錢幣之最」。下面列舉3例:


1 、中國最早鑄有人物圖像的銀幣

清末光緒年間英屬印度盧比大量流入西藏,並且滲透到四川、雲南等地,使西南邊疆的經濟受到嚴重損害。為了抵制印度盧比的侵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決定由四川省銀元局正式鑄造四盧比。有一盧比、半盧比和四分之一盧比三種,中心花有直花與橫花之分,橫花較少。

印度盧比正面有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半身像,而四川盧比則鑄有光緒皇帝半身像。它是我國最早鑄有人物圖像的銀幣也是惟一鑄有帝王像的正式流通貨幣。


2、中國最早的正式流通銀幣


我國使用銀錢的時間很早,但在朝以前銀錢僅僅作為賞賜、貯存用,而非正式流通貨幣。我國正式的流通銀幣應以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鑄造的乾隆寶藏為最早。

這種銀幣共計三品,大者重一錢五分,中者重一錢,小者重分以中者鑄造最多,只限西藏使用。錢幣系手工打制而成,錢身很薄,俗稱「薄片」。錢的正面為漢文「乾隆寶藏」四字,背面為唐古特文字,也是「乾隆寶藏」的意思。

錢幣中央有一方形框紋,象徵方孔,只是沒有打透。邊緣鑄有年份,分列在上下左右,計有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和六十年三種。


3、中國最早的龍洋


清朝末年,我國許多省份先後鑄造機制銀幣,其中有的銀幣背面鑄有蟠龍紋,俗稱「龍洋」。中國最的龍洋是張之洞倡議鑄造的廣東龍洋。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看到大量外國銀幣流入國,充斥市場,擾亂經濟,遂奏請朝廷自鑄銀幣,以謀抵制。

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由廣東銀元局試鑄銀幣,這種銀幣正面是「光緒元寶四字,中心有四個滿文字,也是「光緒元寶」,外圍珠圈內為英文「廣東省」及「七錢三分」字樣,背面是蟠龍紋,上方為「廣東省造」字樣,方為「庫平七錢三分」。

另外還有三錢六分五厘、一錢四分六厘、七分三厘和三分六厘五等四種面額,錢幣界叫作七三番板」,後改為七錢二分,叫「七二番板」。這是我國最早鑄造的帶有蟠龍紋的銀幣。樣幣送到北京後戶部下令將正面的英文移到背面,而把背面的中文移到正面,就成為後來廣泛流通的廣東龍洋。

(註:圖片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