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引領的國際科研團隊揭開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

耶魯北京中心 發佈 2020-03-03T03:13:32+00:00

最近,耶魯大學引領的國際科研團隊稱,導致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與最近其他的研究不同,耶魯大學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PincelliHull和她的同事在《科學》雜誌上新發表的研究報告論證了,印度德乾地盾大規模火山噴發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



昨天,一則「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的警告讓宅在家躲避疫情的不少小夥伴們驚坐了起來。

據媒體報導的科學家觀測,一顆直徑約200米的巨大太空岩石以124900米/秒的速度向地球飛來,並於北京時間2020年2月29日(周六)早晨8:29飛抵地球上空。

事實證明,幸虧沒撞上。

人們擔心發生在恐龍身上的悲劇將在人類身上重演。我們目前所知的是,最早出現在兩億五千萬年前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了。而如何滅絕的謎題,科學家們爭論了數十年。

最近,耶魯大學引領的國際科研團隊稱,導致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是小行星撞擊地球

與最近其他的研究不同,耶魯大學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Pincelli Hull和她的同事在《科學》雜誌上新發表的研究報告論證了,印度德乾地盾大規模火山噴發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以前,因此火山活動沒有造成大滅絕

大多數科學家承認,這一又被稱為K-Pg的物種大滅絕事件是在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發生的。同時,一些研究人員也在關注火山在K-Pg中的作用,因為有跡象表明火山活動發生在同一時期。

「火山活動會釋放大量的氣體,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從而改變氣候,使地球酸化,導致大規模物種滅絕,」這一新研究的主要作者Hull表示,「但最近的研究重點往往是熔岩噴發的時間,而不是氣體釋放的時間。」

為了確定火山氣體釋放的時間,Hull和她的同事們將全球溫度變化和海洋化石中的碳同位素(同位素是中子數高於或低於正常值的原子)與釋放的二氧化碳的氣候效應模型相比較。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氣體釋放發生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因此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物種大滅絕的單一原因。

「白堊紀晚期的火山活動導致全球逐步升溫了約2度,但沒有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為研究彙編氣溫記錄的耶魯大學前研究員Michael Henehan表示,「大量物種向南北兩極遷移,但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它們就已經遷移回來了。」赫爾補充說,「很多人推測火山活動對K-Pg來說很重要,但我們要說,它們並不重要。」

最近對印度德乾地盾的研究也指向了在K-Pg物種大滅絕不久後發生的大規模火山噴發。這些結果長期困擾著科學家們,因為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變暖事件。這項新研究為謎團提供了一個答案。

「K-Pg是一場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碳循環的物種大滅絕,」該研究的建模者、耶魯大學博士後Donald Penman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變化使海洋長時間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成為可能,這也許會掩蓋K-Pg後的火山活動造成的變暖效應。」

德國研究員Andre Bornemann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耶魯大學的研究員 Ellen Thomas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其他研究人員來自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日本、丹麥和美國的機構。

本研究得到了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耶魯大學的資助。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動,請關注耶魯北京中心微信公眾號YaleCenterBJ。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