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出現的家具是什麼?

明清家具研習社 發佈 2020-03-03T06:38:31+00:00

為了使生活更舒適、更方便,先民們建起了自己的房屋,「家」這個字就出現了。從象形文字來看,象這個字就是有頂的房子裡養著豬。因為再早的時候,人們飼養的主要是牛羊,牛羊可以跟著人們一起遷徙,而豬不能。人們只有定居下來才能養豬,有了房子,有了家就可以遮風避雨,可以修養生息,這時家裡的器物

中國最早出現的家具是什麼呢?

答案:席

大約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們開始逐漸從遊牧狀態向農耕時代轉變,最早的房子就是山洞或者是在土坑上加個頂子,稱為穴居。為了使生活更舒適、更方便,先民們建起了自己的房屋,「家」這個字就出現了。


從象形文字來看,象這個字就是有頂的房子裡養著豬。因為再早的時候,人們飼養的主要是牛羊,牛羊可以跟著人們一起遷徙,而豬不能。人們只有定居下來才能養豬,有了房子,有了家就可以遮風避雨,可以修養生息,這時家裡的器物也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而有所增刪。

家具是隨著人們不同的需要產生的,而定居下來的祖先們最先擁有的最原始的家具便是坐臥鋪墊用的席。在這個時期,席就變得異常重要。


一張蓆子上的禮儀

席的產生,約在神農氏時代。考古界發掘出土的最早實物有新石器時代的蒲蓆、竹蓆和蔑席等,距今已有5000多年。

以後,從夏、商、周一直到兩漢時期,我們的古人在居室生活中始終沒有離開過席,席便成了這一時期最主要的家具。

席除了實用性以外,很快就有了一系列的使用規定,席的編織花紋、質地、封邊、大小,幾個人可以席坐一張席等,都有明確的要求。

首先,古人將「席」「筵」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重席」制度。

一方面,用它來防潮濕,避寒冷;另一方面,根據不同的習俗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設席的方式來表現各種規制和禮節。

那時,古人不論是生活起居還是接待賓客,都在室內布席。不過,「席不正不坐」,於是就有所謂「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等各種各樣的規矩和習慣,如在《禮記》中有「席,南向北向,以西為上,東向西向,以南為上」等規定。

在古籍中,我們常能看到不少「連席」「割席」的生動故事,因身份或志趣的不同,坐席也有明顯區別。

人們在家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席上度過的,誰坐在什麼位置也慢慢地也就固定了下來。

而關於坐的禮儀,中國人今天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兒就是主席,從《禮記》中就可以查到關於主席的痕跡,《禮記》中講道:「群居五人,長者必一席。」

意思是說五個人聚在一塊兒,就不能坐在一張蓆子上了,長者、有身份的人,要單獨坐在一個小蓆子上,這樣就形成了主席的概念。英語單詞chairman是指椅子上的男人,而我們稱主要蓆子上的那個男人,就是主席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家具從一開始就蘊含著極其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內涵。

當時使用的筵和席有很多種類,從選用材料到編制織造,大多十分講究。《周·春·司几筵》規定:司几筵主管五種席墊的名稱品質,辨別他們的用途以及陳設的位置。五席分別為:莞席、藻席、次席、蒲度、熊席。

莞席,一種還未長大的蒲草所編之席。編制較粗糙,通常鋪在下層作筵。《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篥,乃安斯寢」。意即把莞席鋪在下面,篥是指用竹藤所編之席,一般都較細密。

上篥,即把精細而花紋美麗的席鋪在上面。五席除莞席鋪地外,其作四種席都是鋪在莞席之上供人坐用的。

藻席,藻,即文采修飾之意,不論哪一種質料,凡經過文彩修飾後,花紋精美,色彩艷麗的蓆子,都可稱為藻席。

次席,又稱「桃枝席」,是竹蓆的一種。《周禮·春·司筵》:「加次席黼純」。注曰:「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

蒲蓆,蒲,即菖蒲、香蒲,葉供編織,可以為席。用這種草紡織成的席稱為蒲蓆,較溫柔,不象竹蓆那樣冰涼透骨,多在筵上鋪設。也有編織粗糙的,鋪在下層作筵。《周禮·祭禮》:「席有蒲筵」。說明蒲蓆有不同品種。

熊席,以熊皮為坐席。《周禮·春官·司几筵》:「甸役,則設熊席」。《西京雜記》:「綠熊席,毛長二尺余,人眠而擁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見。坐則沒其中」。除熊皮外,還有虎、豹、狼皮等所做之席,它們都屬於冬月使用的暖席一類。

五席之中除莞席外,根據席的涼、溫、暖等不同特點在春夏秋冬四季使用。

五席的質地、特點並無等級貴賤之分,在使用中常以菌席的多寡來體現等級差別。《禮記·禮器》中說:

「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意為不論那種蓆子,凡為天子設席必五重,諸侯之三重,大夫二重,不包括下層的筵。並將其列為禮的制度載入史冊,足見當時等級觀念的嚴格程度。

席分長短,長者可坐三至四人,短者可坐二人,再短者只可坐一人。論等級,一人獨坐的席高於二人席,二人席又高於三人席或四人席。四川成都出土的畫像磚有一幅「授經圖」,描繪的尤為具體。

畫面中一老者端坐的榻上,頭上還有承塵,老者身前憑几。面前一人坐獨坐席,左側二人並坐一席,右側則三人同坐一席。畫面中的人物等級通過菌席區分的一清二楚。

而且我們今天坐在地上的方式在古代不僅是不雅觀的,也是非常不禮貌的。這種敞開腿像簸箕一樣的坐姿叫作踞坐,也叫箕坐

漢代韓嬰寫的《韓詩外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孟子有一天到他母親面前告狀,要休掉自己的妻子,原因是他進門看見妻子踞坐,就是像簸箕一樣坐著,然而孟母則是站在兒媳的立場上批評了孟子,因為他沒有通報就進屋是失禮在先了。

有趣的是,至今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席地而坐仍然盛行。中國的近鄰日本,在一些傳統的場合,還可以看到跽坐的場面。


日本的榻榻米幾乎就是由席演變而來的,他們的坐姿或許能讓今天的我們感受到古人的狀態。因為有了席,人們才能跪坐在上邊,各種相應的禮制也就隨之產生了。


史前彩繪木家具

繼「席」之後,我們來說說史前的彩繪木家具。

1978至1980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等單位在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墓地發掘出土了中國迄今最早的木製家具,為中國史前家具展現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這些家具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木幾、木案和木俎。木幾平面均為圓形,圓周起棱邊,下置束腰喇叭狀的獨足。木案的「形狀很像一個長方形的小桌」,平面通常為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在一長邊與兩短邊間構成拱形板足,有的在另一長邊中還加置一圓柱形足。

案長90-120厘米、寬25-40厘米、高10- 18厘米不等。木俎大多為四足,用榫與俎面的榫眼相接,長方形俎面較厚,長50-75厘米,寬30-40厘米,俎高12- 25厘米。


這些木製家具,大多在器身表面施加彩繪,有的單色紅彩,有的以紅彩為地,再繪彩色花紋。

經考古工作者採用科學方法起取出土復原後,真實地再現了古代早期家具的肇始形態,為研究中國古代史前家具實物填補了空白。


典雅凝重的青銅家具

然而像「席」或「木製家具」這些中國家具的早期雛形,由於埋藏在地下4000多年,基本已經完全腐朽,而商周作為青銅器高度發達的時代,通過青銅器的形式,為我們留下了這一歷史階段中最珍貴的古典家具實物資料。

被鑑定為殷商器的青銅饕餮蟬紋俎,就是一件較早的傳世青銅家具。該俎造型別致,紋飾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西周時期的青銅四直足十字俎和商代青銅壼門附鈴俎,也都是極其珍貴的青銅家具實物。


1976年,在殷墟王室婦好墓出土的青銅三聯甗座,高44.5厘米,長107厘米,重113千克, 六足,四角飾牛頭紋,四外壁飾有相互間隔的大渦紋和夔紋。座架面上有三個高出的圈,可同時放置三隻甗,故名三聯甗座。

這件甗座不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大型青銅器,更是件典型的早期青銅家具,它進一步為我們展示了商周時期中國古代家具獨特的形式和極高的藝術水平。

與此類似的是放置各種酒器的青銅禁,實物有天津歷史博物館收藏的西周初年的青銅夔紋禁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西周青銅禁

後者當年在陝西鳳翔出土時,禁面上仍擺放著卣、觚、爵等十三件酒器。這兩件青銅禁,都是不可多得的商周青銅家具。

據古籍記載,禁,可分為無足禁和有足禁。以上兩件均是無足禁。1979年,河南淅川楚令尹子庚墓出土了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有足銅禁。

銅禁長107厘米,寬47厘米,呈長方體,禁面中心光素無紋,邊沿及側面飾透雕蟠螭紋,下面有十隻圓雕的虎形足,禁身四周鑄有向上攀附的十二條蟠龍。卓越的鑄造工藝,使青銅家具的造型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1971年,在河北平山戰國中山國墓中出土的青銅錯金銀龍鳳方案,更是一件罕見的古代家具瑰寶。

此案「設計造型之奇巧,製作技術之高超,裝飾工藝之精湛」,出土以來,一直受到文物界、工藝美術界的高度重視,被視為古代物質文明的重要象徵之一。

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家具,總與同時代居室生活中的各類器物保持相應的一致。青銅家具也和其他青銅器一樣,不僅是青銅時代燦爛文化的標誌,而且代表著中國古代家具的重要歷史階段。


【參考資料】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河南省文物管理社:《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1期。

王振江:《考古發掘中彩繪木器的清理和起取》,《考古》,1984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國紅木家具》,故宮出版社,2014年。

《一章木椅》,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