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英宗皇帝的一場作死之行

老威觀史 發佈 2020-03-03T07:51:45+00:00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地區以後,蒙古帝國開始衰落,並分裂為三大勢力: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衛。與歷代北方遊牧民族一樣,這三大勢力相互攻伐,在彼此間攻伐較少或者草原地區出現饑荒的情況下,也會經常南下搶劫。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地區以後,蒙古帝國開始衰落,並分裂為三大勢力: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衛。與歷代北方遊牧民族一樣,這三大勢力相互攻伐,在彼此間攻伐較少或者草原地區出現饑荒的情況下,也會經常南下搶劫。為了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朱元璋加強了長城的防禦,並在北方設立了幾個強有力的藩王,建立了一個「藩王拱衛邊境」的「完美」防禦體系。

不過這個「藩王防禦體系」其實漏洞極大,最大的問題就是藩王也會造反,朱棣經過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並將首都從南京搬到了北京。其實在朱棣時期,兀良哈三衛已經歸附了明廷,草原上實際是瓦剌和韃靼之間的爭奪。對於明朝來說,明智的選擇應該是瓦剌強大的時候幫助韃靼削弱瓦剌,韃靼強大的時候幫助瓦剌削弱韃靼,可朱棣為了顯示自己奪取皇位是「正統」的,便要建立軍功,而最大的軍功就是打敗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朱棣時期,明朝先後發動了五次大規模北伐,結果就是打爆了韃靼,使瓦剌做大做強了起來,到明英宗時期,瓦剌在草原地區已一家獨大。

瓦剌統一草原是在朱棣死後15年,由瓦剌首領也先實現的,歷史上北方草原一旦統一,中原地區的戰事往往就會頻繁起來。原因很簡單,草原處在分裂狀態的時候,任何一個部族不可能長期出動主力南下入侵,如果這樣做了,其他部族會出兵抄了他的老巢,到時候中原沒拿下,老巢丟了就基本等於滅族了。而草原一旦統一,那麼遊牧民族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心南下入侵了。

此時明朝的皇帝朱祁鎮已經繼位13年了,也先一開始也沒想和明朝打,而是想要明朝開放貿易,便派人到明朝去朝貢。明朝的使者在與也先交談的時候,竟然答應把明朝的公主嫁給也先,也先得到了這樣的「好消息」,高高興興地派出了龐大的使團去了北京。可使團到了北京後,大太監王振把使團帶去用於貿易的馬匹來了個大砍價,本來能賺一筆的變成了血本無歸,而且明朝也隻字未提和親的事情,這把也先氣得夠嗆,便發動了對明朝的戰爭。

皇帝出征

也先沒有娶到明朝的公主,就帶領大軍大舉南下,邊境的明軍將領不是也先的對手,邊關急報一時間頻繁傳到了北京。此時的朱祁鎮才22歲,正處於荷爾蒙旺盛時期,一聽到蒙古人打過來了,就有了想帶兵出征的打算。但是他身邊的那些老臣一個個都極力地反對英宗親征,認為皇帝應該坐鎮中央,不應該帶兵出去作戰,又一個個地把祖宗的那一套給搬了出來。英宗聽了這些就煩,正好身邊的太監王振不斷地給英宗煽風點火,認為英宗英明神武,應當帶著大軍出去建立一番不是功勳,和衛青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回來以後讓那些老臣一個個地都打臉。

最終,英宗在一片反對聲中做出了親征的決定。公元1449年7月16日,英宗帶著25萬大軍(號稱50萬)自北京出發,帶上了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一眾豪華陣容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就作戰來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如果軍隊在作戰的時候糧草跟不上,就意味著士兵們要餓著肚子打仗,再精銳的部隊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會有戰鬥力。所以任何將軍,只要是正常的將軍在出戰的時候首先都會考慮糧草問題,說白了這是打仗的基礎,沒打過仗的英宗根本沒注意到糧草補給問題,在糧草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就貿然帶兵出征了,為此次土木堡之變買下了伏筆。

武裝遊行

7月19日,英宗大軍出居庸關,來到了宣府,並往大同方向進軍。由於糧草準備不足,前方作戰的將士一個個都餓著肚子,自然美什麼戰鬥力,遇到也先的部隊基本都是一觸即潰的情況。於是前方的敗報不斷地傳到了大軍當中,給士兵們蒙上了一層陰影。又恰逢連日大雨,一路上士兵們又累又餓,餓死累死了許多,甚至有士兵開起了小差,軍隊士氣十分低迷。

這個時候的也先就像一頭草原上的狼,他的獵物是個龐然大物(他手上只有3萬兵馬,對手英宗有20多萬人馬),雖然這個時候英宗的部隊缺糧,但還沒有到全軍崩潰的地步,若是此時發動進攻並沒有多大的勝算,即便能贏下來,自身傷亡也不會小。於是他故意避開了明軍主力,打算引誘明軍深入,再找機會決戰。

8月1日,英宗大軍抵達大同,不懂軍事的王振自持有皇帝撐腰,不顧大臣們上下一片反對,認為既然來了就要「北擊匈奴」,取得一番勝利後在勝利班師,便指揮著大軍出關北進。部隊剛一出關,就被也先的部隊接連擊敗,面對前方不斷的敗報,王振也覺得「北擊匈奴」是不行的了,便打算班師還朝了,這時大臣們終於鬆了口氣,覺得終於折騰完了。

至於班師還朝的路線,大同總兵因為對這一帶的情況熟悉,建議走紫荊關撤退,實際上如果走了紫荊關的話,那麼就絕不會有土木堡之變,此次親征的鬧劇也就完結了,不想到了這個份上英宗和王振還在繼續作死。王振因為想帶著大軍經過家鄉蔚州,好在家鄉人民面前炫耀自己的榮耀,便擅自改變了行軍路線,本來走紫荊關的,結果走了蔚州,經過蔚州又折回了宣府。

經過這一通騷操作,二十多萬精銳大軍被強行拉了出來餓著肚子武裝遊行了10來天,基本已經被折騰的沒了戰鬥力了。

明軍的走位確實風騷,可也先也不含糊,他帶領的都是騎兵,機動性非常強,一路上不斷地跟隨英宗的大軍,見到機會就會發動突襲啥的,不斷地削弱英宗大軍的有生力量。尤其是在宣府附近,明朝精銳的3萬騎兵被也先打了個全軍覆沒。王振一看情況不好,便帶著英宗倉皇逃到了土木堡。

英宗被擒土木堡

事情都到了這個份上了,換了個正常人也會趕緊往北京跑,其實英宗的大軍當時離北京也不遠了,在努把力就到了,只要進入居庸關,也先也不能把英宗如何。可就是在這個情況下,王振這個豬隊友再次坑了全軍,他看後面的千輛馬車沒跟上,就要大軍在土木堡附近紮營,等待馬車到來以後再一起走。

兵部尚書鄺埜看了也是氣急敗壞,一個勁地勸王振趕緊往居庸關跑去,不要管後面的馬車,可王振嚴詞拒絕了鄺埜的建議,還揚言說"有敢議論者斬。「

8月14日,英宗大軍在土木堡紮營,此地地勢較高,但山上無水,挖井也挖不到水,要想取得水源就要去15公里外的永定河,而此時永定河已經為也先所占領。第二天也先的大軍就包圍了土木堡,面對缺乏水源的明軍,也先想出了一計,他假意與明軍和談,為了表示誠意他假裝率軍撤退了。見也先大軍走了,明軍便一股腦地跑向了永定河,部隊混亂不堪。當明軍到達河邊時,也先的大軍就出現了,於是戰鬥很快變成了屠殺,明軍措手不及毫無防範,很快就會也先大軍殺得七零八落,造成明朝大軍崩潰的操盤手王振也被明軍將領當場斬殺。

失去了軍隊的英宗眼見大勢已去,便下馬坐在了地方,也先的士兵沖了上來,俘虜了英宗。

土木堡之變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畢竟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被俘,這種情況只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出現過,但那次是造成了北宋的滅亡,當時的北宋也走向了末路。而英宗被俘的時候,明朝正處於強盛時期。

只能說,英宗確實不會打仗,打仗向來是一件技術性極高的事情,這方面英宗只能說經驗為零。可以這樣說,一個合格的將軍,能夠帶領士兵們正常作戰,雖然不會出現什麼特別精彩的作戰,但好歹也能與對方兩陣對圓地交鋒。英宗顯然是做不到這點,所以他的軍事能力顯然不合格,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明軍始終處於疲餓狀態,就沒有與對方正常交手過,如果是正常交手的話,25萬大軍,其中還有大量精銳部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會被也先的3萬人馬打的慘敗的。

說白了,土木堡慘敗,就是英宗帶著20多萬大軍,在缺乏糧食的情況下15天左右的時間走了很遠的路程,走了多遠呢?筆者用導航系統根據其主要路線算了下,大約有80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天要走60公里左右,而且是在餓肚子的情況下。就我的切身體會來說,如果餓著肚子,哪怕是坐在辦公室都沒法工作,更何況是扛著沉重的武器,經過漫長的行軍,還要上陣打仗呢?所以明軍的慘敗,完全是英宗一手做死的。

所以整個過程,只能說是一支數量龐大且精銳的大軍毀在了一頭豬的手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