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的抑鬱症預防方法,速戳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佈 2019-12-31T09:52:57+00:00

運動能緩解個體的情緒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運動可令大腦分泌大麻酚和內啡肽,這兩種物質都可讓人感到愉快、放鬆。

近日,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精神科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大大降低罹患抑鬱症的風險,是不可忽視的預防手段。

運動能緩解個體的情緒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運動可令大腦分泌大麻酚和內啡肽,這兩種物質都可讓人感到愉快、放鬆。

除了運動以外,我多次強調良好的家庭關係、親密的親子關係是預防精神心理障礙的最好手段。既然有有效的預防手段,即說明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疾病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哪怕有突出的家族史,哪怕有所謂遺傳因素,患病也不是絕對的。在以前的雙相文章里,我們已經詳細分析過「雙相遺傳率高達80%」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雙相更可能與表觀遺傳學有關,後天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與其關注遺傳,還不如關注如何預防,關注親人的內心感受,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這就包括了適當的運動。

但是對於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和家屬而言,要理性看待這項研究結果。

在未康復之前,家屬不應不斷勸說、強迫患者去運動。因為在病情嚴重時,患者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重度抑鬱患者連簡單的起床都感到吃力,更別提運動了。

而且,如果患者拒絕運動,家屬要深入地理解背後的原因,不要以為患者就是懶、不積極、不上進。臨床中,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患者不願運動的原因有多方面:

情緒症狀較嚴重,意志消沉,無價值感,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藥物的鎮靜作用,導致嗜睡;

因藥物引起的代謝綜合徵,或患者本來的飲食結構就有問題,導致體胖,運動起來困難;

害怕出去運動會被熟人看到,被問及怎麼不上學時會感到羞愧;

住址附近沒有合適的運動場所和條件等等。

所以當患者不願動的時候,家屬、尤其是父母一定不能責備,了解其背後的原因,再想辦法解決。如果孩子願意踏出第一步,一定要給予及時的肯定。

而且,運動只是改善情緒的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更加不是目的。如果父母能真切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改善親子關係,協助孩子解決現實的難題,孩子的情緒自然就能緩解。過於關注「運動」本身,甚至引發親子矛盾,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希望家屬和患者理性看待「運動療法」,認可其作用和價值,但不要鑽死胡同,合適自身的康複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何日輝

(下文來源於公眾號: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

每周運動時間每增加4個小時,再次出現抑鬱發作的風險就會降低17%。

總的來說,我們領域一直缺乏預防抑鬱症和其它心理健康狀況的可行方法,我認為這項研究顯示了現實世界中醫療數據和基因組學的價值,可以提供有助於我們減輕這些疾病負擔的答案。

——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精神科Jordan W.Smoller

01

當今社會有關抑鬱症的報導屢見不鮮,各類新聞媒體的發酵更是把抑鬱症推到了風口浪尖, 「抑鬱症不是矯情,而是病」的認識也廣為人知。現下,藥物治療是對抗抑鬱症的主要方式,然而,抑鬱症使個人、社會面臨著沉重的疾病負擔,嚴重損害了公共健康,因此對抑鬱症的預防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但迄今為止我們對抑鬱症的預防策略仍不明確。

眾所周知,運動有益身心健康,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體育運動都可以大大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即使是具有高遺傳易感性的人,如果能積極從事體育運動,也更有可能避免抑鬱症。

該研究由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開展,研究論文發表在《Depression and Anxiety》期刊上。

Karmel Choi博士和她的同事查閱了來自Partner Biobank中7968名受試者的基因組和電子健康記錄數據。研究人員邀請受試者完成健康和生活方式自我報告調查,該調查評估了八種不同類型的休閒運動活動:步行/遠足(包括上下班)、慢跑、跑步、騎自行車、球拍運動、游泳、高強度運動(例如舞蹈和有氧運動)、低強度運動(例如瑜伽和伸展運動)。要求受試者回答在過去一年中每周花在每種體育鍛鍊上的平均時間,並對此進行了統計學數據處理。

此外,研究人員對每個受試者進行遺傳風險評分,他們將每個受試者的整個基因組中的信息進行組合以得出一個分數,將其分為低級,中級,高級三類,以評估他們患抑鬱症的遺傳風險。

02

在之後的兩年內,Choi和她的團隊查閱了數以百萬計的數據點,以找到那些被診斷為與抑鬱症相關的受試者們。結果發現約8.1%(N=628)的分析樣本達到了抑鬱症診斷標準。

研究人員檢驗了運動水平和多基因風險評分對抑鬱症的主要影響,結果表明,每周運動時間最少受試者的兩年期抑鬱症患病率普遍較高,而平均每周運動時間為3.2h-11.6h受試者的抑鬱患病率低於平均水平(圖1)。

圖1 不同鍛鍊時間組中的抑鬱症患病率(虛線表示抑鬱症的樣本患病率8.1%)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運動水平對多基因風險分層組中抑鬱症的影響。如圖2所示,在每個多基因風險組中,積極運動受試者的抑鬱症患病率較低。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具有較高多基因風險的活躍個體的抑鬱症患病率要低於具有同等風險的非活躍個體。


圖2 不同多基因風險組的抑鬱症患病率。

(帶有跑步圖標的表示運動水平較高的受試者,無跑步圖標的為運動水平較低的受試者。虛線表示抑鬱症的樣本患病率8.1%)

研究人員通過檢驗潛在的混雜因素,如體質指數(BMI)、就業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先前的抑鬱症等因素,發現即使同時調整了這些因素,運動和多基因風險對抑鬱症患病率的影響仍然存在,排除了這些無關變量的影響。

在多基因風險之外,低強度運動(瑜伽和伸展運動)與高強度運動(舞蹈、有氧運動和使用體育器械的鍛鍊)均顯示出與抑鬱症的保護性關聯。該研究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即使在遺傳易感性的背景下,積極運動與降低抑鬱症的風險同樣具有相關性,即存在有效的預防途徑來降低抑鬱症發病率。

了解運動如何在抑鬱症的多基因風險背景下影響抑鬱症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將運動分類為具有整體益處的保護因素,指導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為處於不同程度的遺傳易感性抑鬱症的個體提供體育鍛鍊建議。

03

此外本項研究的回歸模型顯示,每周運動時間每增加4個小時,再次出現抑鬱發作的風險就會降低17%。而對於遺傳風險高的個體,可能需要額外的鍛鍊和其它保護性因素。

在當代熱衷於研究精神疾病分子生物學的趨勢背景下,抑鬱症的遺傳風險和家族病史被公認為是確定的發病因素。對此,許多人乃至精神科醫務工作者認為抑鬱症無法治癒,更無從預防。

這項研究結果則有可能通過提供經驗證據,證明積極運動即使在遺傳易感性高的人群中,也可以改變現實世界中的抑鬱風險。這有助於精神科醫師改變抑鬱症無法預防的觀念,從而可以指導後續治療並開展健康宣教。

當然,該研究結果並不只針對患者及高風險人群,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增加的體育鍛鍊中受益,因此,運動也應是一劑良藥。

圖片來源:SOOGIF

參考文獻:

[1]Choi, KW, Zheutlin, AB, Karlson, RA,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offsets genetic risk for incident depression assessed via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in a biobank cohort study. Depress Anxiety. 2019; 1– 9.

[2]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7037.php#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