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神鬼穩定民心,淺談北宋真宗年間的道教發展態勢

清論歷史 發佈 2019-12-30T11:22:56+00:00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中,疆域最小的就是南北兩宋了,在統一了五代亂世局面之後,宋太祖趙匡胤還沒有來得及征服北方的北漢以及契丹遼國,就因為宮廷政變而死。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戰勝了北漢,但是在之後對遼國的進攻中卻犯下了策略失誤,導致在高梁河大敗於遼軍。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中,疆域最小的就是南北兩宋了,在統一了五代亂世局面之後,宋太祖趙匡胤還沒有來得及征服北方的北漢以及契丹遼國,就因為宮廷政變而死。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戰勝了北漢,但是在之後對遼國的進攻中卻犯下了策略失誤,導致在高梁河大敗於遼軍。

北宋失去了與遼國之間的軍事主動權。之後在宋真宗時期又和遼國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漢族政權第一次與北方少數民族簽訂不平等條約。

按理來說,這個時候的宋真宗應該勵精圖治,想方設法洗刷掉這一恥辱。但是宋真宗卻轉變了北宋政府的政治重心,從前兩朝的重武輕文轉向了後期的重文輕武。而且其本人也展現了對於道教文化的喜好,不僅聲稱自己獲得了天降之書,還完成了泰山封禪,徹底轉變了北宋政府的政治路線,而這也為之後北宋在軍事行動上的積弱埋下了禍根。

宋真宗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是他希望用道教的神秘學來達成人心的歸附的目的,穩定自己的統治,卻不想造成了其他的問題。

北宋早期對於宗教發展的態度

在五代時期,由於中國當時正處在藩鎮割據的時期,並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雖然後梁等五代先後稱帝,但是他們並沒有號令南方國家的能力,在當時這些統治者之間也都是平等的關係。只不過由於北方政權占據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我們才將其稱為朝代而已。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這些割據的勢力只要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可以直接稱帝,他們並不是十分重視道統的繼承。道教在唐朝的時候被視為帝王帝位合理性的來源,但是在五代時期,君主們已經不需要這些手段了,因此道教與統治者之間的聯繫也就逐漸疏遠,道教人士將目光逐漸移回到個人的修煉之上,中國道教的煉丹術以及內丹學說都在這一時段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而與道教並行的佛教在五代時期的處境則更加悲慘,唐朝末年由於社會動盪,人們為了避免承擔沉重的稅賦,紛紛選擇皈依佛教。這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五代時期的佛教發展遭到了政府的大力打壓,其中周世宗時期更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對中國的佛教發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北宋建立的時候,採取了尊重佛教與道教的宗教文化方針,但是在整體上宋太祖還是更加親近道教人士,其主要原因是在五代時,政府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中央權力下降,因此北宋的最首要任務是重新完成中央集權政府的建設。

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央政府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來論證自己的帝位合理性。當時的道教符籙道士編造了關於宋朝政府奉天承運的神話。這對於北宋政府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符籙道在北宋初期得到了宋太祖的喜愛。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在五代時期的道教以內丹的修煉為理論核心,提出了許多個人修煉的方法理論,而統治階級在完成中央集權的建設之後,自然會對長生不老,或者修煉成仙的方法產生興趣。因此當時的宋太祖曾經多次接見當時有名的道士比如劉若拙等人,向他們請教修煉的方法。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若拙,蜀人,自號華葢先生,善服氣,年九十餘不衰,步履輕疾。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設壇場致禱,其法精審,上甚重之。"

但是與此同時,北宋早期的政治重心依然是放在軍事建設上的,宋太祖與宋太宗依然有著光復北方的理想,因此宗教文化整體上還是被嚴格管控的。這一方面是北宋政府希望能夠重新建立起儒家文化的統治地位,因此就要儘可能避免人民接觸佛教與道教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更多的農民能夠保持自由民的身份,積極投入到生產之中。因此雖然北宋初年宋太祖對於道教文化相對比較親近,但是整體上道教的發展還是受到了一定抑制的。

宋真宗的"大功業"與道降天書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年間發展相對緩慢的道教在宋真宗在位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期,這與當時宋真宗面臨的政治局勢有著直接的關係。宋真宗在位期間發生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就是澶淵之盟的簽訂。當時的宋真宗認為自己讓北宋政府蒙受了恥辱,他就向當時的宰相王欽若詢問怎麼才能洗刷恥辱,王欽若說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奪回燕雲十六州。

但是宋真宗卻不想發動戰爭,因此王欽若說宋真宗需要建立"大功業"才能鎮服四海,而他所說的大功業就是讓宋真宗到泰山封禪。在此之後,宋真宗便開始崇信道教,為自己完成泰山封禪做鋪墊。此事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如下記載:

"欽若曰:'封禪是已。然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乃可為。'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人力為之。若人主深信而崇奉焉,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乎?聖人以神道設教耳。'"

宋真宗對於道教的崇信與之前佞佛或者信道的君主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並不是真正想要皈依道教或者完成個人的修煉,而是完全將道教作為自己的工具,希望其能幫助自己消除自己以及百姓的內心焦慮,穩定國內的統治。

因此宋真宗的崇道具有強烈的帝王為主,道法自為的特點。他最重要的行為就是用神權的神聖性為世俗的政權披上嚇人的外衣,這參與真宗崇道的人員是以當時的高級官員為主而不是道士就可以看出來。

而宋真宗為了證明趙氏家族的統治合理性,更是自創了道教神靈,這樣的行為在一般的信徒看來顯然是不可理喻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宋真宗對於道教的真正態度。由於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已經被李唐王朝宣稱是自己的祖先了,因此宋真宗只能創造了一個新的神靈說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是趙氏的祖先,以此來論證自己的統治合理性。

除了闡述自己的家族淵源之外,宋真宗一朝還有一個十分常見的宣傳手段就是宋真宗經常對外宣稱自己在宮中獲得上天降下的道書,其中多是歌功頌德的文字或者宣揚趙氏子孫將有天下的預言,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提高宋真宗的個人形象,也是為之後的泰山封禪做鋪墊。

道教發展的最高潮——"泰山封禪"

在"道降天書"之後,宋真宗的崇道行為終於迎來了最高潮,也就是泰山封禪。在大中祥符元年,兗州父老一千二百人上書請求宋真宗封禪。之後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以及僧道等宗教人士都紛紛上書請求宋真宗前往泰山封禪。當然這些事情都是宋真宗玩弄的把戲,不過這依然為宋真宗封禪泰山做好了輿論準備工作。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三月甲戌,兗州父老千二百人詣闕請封禪;丁卯,兗州並諸路進士等八百四十人詣闕請封禪;壬午,文武官、將校、蠻夷、耆壽、僧道二萬四千三百七十餘人詣闕請封禪,不允。自是表凡五上。"

在當年十月份,宋真宗終於從汴京出發,前往泰山進行封禪,並且還前往汾陰祭祀后土。而宋真宗進行這次封禪的原因他也在自己的封禪書中解釋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宋真宗對連年的戰爭感到厭惡不已,希望天地保佑天下安寧,而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北宋政治得到穩定。從宋真宗的封禪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宋真宗對於北宋內政不穩的焦慮。

封禪之後,宋真宗繼續大力發展道教,他先是在全國各地大肆修建道觀,提升道士們的生活條件。之後他還頻繁召見道教人士,以示恩寵,像趙自然,親辨,趙抱一等人都受到了宋真宗的恩寵,這些人也幫助道教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最後宋真宗還組織相關人士進行了道教書籍的編纂,在宋真宗一朝先後完成了《大宋天宮寶藏》以及《雲笈七籤》的編纂工作,這些書籍很好地整理了道教的理論成果,不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寶藏。

結語

道教自從北魏年間完成了其內部理論改革之後,就成為了君主們獲得統治正統性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唐朝之後,這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慣例。不過在五代時期中國中央政府處於缺失狀態,軍事能力變成了統治正統性的唯一保證,這樣讓道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不過在北宋一朝,尤其是宋真宗時期的內政中心從軍事轉為內政建設之後,道教文化才終於迎來了復興。

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宋真宗對於道教的推崇並不是出於對道教文化的欣賞,而是完全為了解決自己的政治需求。其也自主為道教文化引入了許多新的元素,但是這對於道教文化的發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而且用神秘學思想來控制人民,卻並不想著光復祖國河山,也顯露出了宋真宗的無能與懦弱,在北宋道教高速發展的背後,是其在軍事上的妥協以及在政治上的偏激,因此宋真宗的封禪並不像秦始皇那樣被人銘記,反而成為了之後人們的笑柄,也是不難預料的。


參考文獻

1《宋史》

2《續資治通鑑長編》

3《續資治通鑑》

4《舊五代史》

(註:文章來自作者100%原創;部分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熱愛歷史的小夥伴們,歡迎關注、評論、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