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用建築征服世界的貝聿銘,險敗法國,他與羅浮宮難解的情緣

青子說史事 發佈 2021-09-17T01:07:02+00:00

在一個人年老之時,還能發光發熱,甚至得到一國首腦的認可,我想這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可對於貝聿銘而言,64歲的那段時光簡直就是負重前行的「侮辱之年」,不過隨後他便給予法國設計師精準的降維打擊。貝聿銘,是大名鼎鼎的美籍華人建築設計師。

在一個人年老之時,還能發光發熱,甚至得到一國首腦的認可,我想這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可對於貝聿銘而言,64歲的那段時光簡直就是負重前行的「侮辱之年」,不過隨後他便給予法國設計師精準的降維打擊。

貝聿銘,是大名鼎鼎的美籍華人建築設計師。然而,當1981年的羅浮宮翻新計劃將他推上台時,迎來的卻不是讚譽和民眾的支持,而是一場若隱若現的政治漩渦。有的法國國民指責設計圖像「便宜的鑽石」一樣醜陋,有的人表示這是法國文化被擊倒的開始,並且打出「還我羅浮宮」的標語,甚至逼得羅浮宮館長離職而去。

最後,在政府的保障和模型觀摩活動的幫助下,貝聿銘順利完成了新版羅浮宮這個作品,這也徹底給了那些目光短淺的「法國民眾」一記響亮的耳光。那麼,為什麼與「羅浮宮」有這麼多難解之結呢?

法國高漲的愛國情緒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法國民眾激烈的愛國情緒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後,法國在歷經多次全國運動,得到長久的復甦。因而,當時任法國總統邀請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來重新設計羅浮宮。國內民眾的之後群情激憤,甚至吶喊到:我們的羅浮宮為什麼要讓一個亞洲人來設計?簡直就是在羅浮宮上方扣上了棺槨!一時之間,法國人掀起了請求更換本國設計師來對國家級博物館進行設計的浪潮。

儘管困難重重,但貝老依舊不肯屈服,轉而用質樸的語言對自己的建築理念進行解釋,用完美復刻的建築模型去感化法國民眾。最後,在1984年竣工之時,人們踏入羅浮宮大廳的一瞬間,便被這光影下的藝術所折服。而羅浮宮下的人影散亂,絡繹不絕,便是貝老得到「刁鑽」的法國人的最高認可和讚譽。

「土著」的有色眼睛

1978年,改革開放才剛開始,國內的技術和人才與外國有很大差距。因而,即使經過3年的發展,法國民眾還是以歧視的眼光去對待中國人,從而便在一定環境下出現了「土著」蔑視貝聿銘的現象,這讓當時已是花甲之年的貝聿銘流下了「自取其辱」的眼淚。

不過,貝老一邊忍受著屈辱,一邊勤勤懇懇地工作,最後,貝老以透明化三角罩的成品吸引著眾多的法國民眾,從而重重地打了法國人的臉,戳破了「土著」的藍灰色眼睛,即現流行的真香定律。

政府的強烈渴望

在當時,三百餘年未曾修繕的羅浮宮,已經面臨必須重新設計建造的境地,而剛上任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更是想將羅浮宮的改造作為重要的一筆寫在自己的履歷之上。在專業人士的推薦信中,全球最具權威的15位博物館館長中有13位推薦了貝聿銘。此後,密特朗更是直接力排眾議,向貝老允諾此項目不參與競標,直接由貝老直接負責。這時,貝老便開始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艱辛歷程。

因為得到總統密特朗的支持,所以貝老在苦難重重的窘境之中依舊玩得風生水起,最後,貝老以一顆「巨大的鑽石」交付給法國民眾,不過,謙虛的貝老在聽完了「土著」的誇獎之後將功勞推給了上帝。

結束語

在2019年的時候,貝老與世長辭,時年102歲,他曾說過,儘管自己在美國生活了六十八年,但他依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他也將羅浮宮定為人生中最大的挑戰。在政府的積極支持和法國民眾譏笑的3年時光里,貝老帶領的團隊完成了密特朗派發的任務,也為我們國人在世界之上所正名。

在當今強大的中國生活是不幸中的萬幸,因為我們不僅有了自己的高鐵和飛行器,也自主研發和設計出疫苗和手機晶片。從此,我們在走共同富裕的路程時便會更加感覺到輕鬆而愉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