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夏周時期宣揚的「天命論」窺探楚國時期的思想發展變化及影響

十啞君悟史 發佈 2020-03-04T15:23:30+00:00

寓意是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只有有德行的統治者才能配的上「天命」,而一旦失德,那麼這個人就等於失去了天命,所以就可以推倒他,消滅他。

導語:

早在公元前2070年夏、商時期舊奴婢主貴族已經開始宣揚的「天命論」,認為「上天決定著一切」,國家的統治者都是天意安排的,所以的平民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包括皇帝自己也不能違抗天命。如果一旦出現民反,統治者就會以毫不留情的去迫害民眾,就這樣在夏商時期舊奴婢主貴族一直將這種迫害說成是上天的意思,是秉承上天的指令,從而將對民眾的迫害蒙上一層「天意的外衣」,冠冕堂皇的稱為「天罰」。

其實這就是舊奴婢主貴族為了長期的統治著人們,讓人們無條件的服從他們的命令,從而利用所謂的「天命、天罰」的神學統治民眾的思想,然後給統治階級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其實這更是一種欺騙。

西周初期「天命論」逐漸轉變為「民本思想」

一直到公元前1075年,由於殷商紂王的昏庸暴政,導致天下民怨載道。但因為夏商時期舊奴婢主貴族宣揚的「天命論」經過一千多年的鞏固,已經將天下的百姓馴化成了「愚民」,殷周的百姓們認為這都是天意,從而敢怒不敢言。

但是同屬這個時期的周武王,就提出了天命可以轉移的言論,稱之為「以德配天說」。寓意是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只有有德行的統治者才能配的上「天命」,而一旦失德,那麼這個人就等於失去了天命,所以就可以推倒他,消滅他。周武王認為殷紂王已經失德,上天已經把天命從紂王那裡拿給了周武王,從而天命已經歸周,所以周朝的統治者也稱為周天子。

而周武王正是在這一言論下,隨後開始了歷史著名的「武王伐紂」事件。最後歷經500多年的商朝也隨之滅亡。周武王從殷商的滅亡發現了天下百姓們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周武王認為夏商的「天命論」已經不足以維持其的統治,所以周武王在維護「天命論」的同時,又提出了「以民為本」的觀點,也就是民本思想開始萌生,開始重視百姓的意願,將民心放在國家政策的首要考慮因素,從而珍惜天命,避免天命在次轉移。


一直到西周末期,春秋初期,由於西周的分封制度,導致出現「諸侯強,國君弱」的局面。而諸侯的野心也隨著勢力的擴大而膨脹,導致王權旁落,舊奴婢主貴族制度也隨之瓦解。「天命論」也開始動搖,「以民為本」的思想順應歷史潮流迅速發展。

引用:《左傳·桓公六年》記載當時的人們開始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從上面史料記載可以說明,進入春秋時期的人們已經覺醒,不再受「天命」「天罰」的壓迫,擺脫了夏商時期統治思想的欺騙,在西周末期逐漸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思想,也稱為民本思想。

從西周衍生出來的楚國統治思想發展變化

引用:《史記·楚世家》記載 :「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爵之田。」

從上面記載可以看出,楚國是從西周周成王時期分封出來的一個諸侯勢力,逐漸後來自立為國,成立的荊楚,也稱為楚國。而因為楚國是從西周諸侯國中衍生出來的,所以在楚國初期,民本思想便開始盛行,也出現了很多以民為本的政治家。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公元前671年,楚成王統治時期的令伊子文(令伊等於宰相)。楚國在楚成王時期,國力還得以發展,還屬於低谷時期,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任令伊的子文,變賣了自己的家產,去分發給楚國的百姓。當楚成王得知子文身為楚國令伊,生活卻非常貧困,可以說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楚成王就要賞賜子文一些財物,從而能緩解子文的生活拮据。但是子文卻拒絕了。

引用:《史記·楚世家》記載子文表示:「夫從政者,以庇民也。」

子文的意思的,一個從政的人,必須要以民為本,不能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要處處以身作則。從子文的觀點可以看出,楚成王時期的「民本思想」之所以能深入楚國的官員和統治者的心裡,就是因為在殷商和西周末期,各路諸侯紛起爭鬥的戰亂時期,楚國人深深的意識到了「民本」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民眾的支持,統治階級也不會長久。

另一層來看,歷史一直都是發展趨勢的,而優勝劣汰從來都是發展的必然規律,使得楚國時期的統治者及官員吸取前朝的教訓,不得不從「天命」轉向「民本思想」。而在楚國上下以民為本的統治思想,更為後來強盛的楚國創下了良好的國民基礎。

楚成王之後,公元前613年楚莊王時期,楚國更是將「民本思想」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有史料記載,在晉朝軍隊要攻打楚國之前,晉朝的大臣欒書曾評價楚國說:楚莊王經常對朝內官員表示百姓生計的不易,不管當下如何的穩定,也不能「坐享其成」,時刻要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更經常用楚國民間百姓的疾苦,去激勵楚國官員。從這可以看出,當時的楚莊王作為楚國國君,無論是在治國還是治軍上,最核心的依舊是秉承著「以民為本」的基本思想,這可以證明楚莊王內心是深受「民本思想」薰陶的。而楚莊王時期的令伊孫叔敖,更是繼子文之後又一個著名的令伊。

引用:《荀子·堯問》記載孫叔敖曾說過:「吾三相楚而心瘉卑,每益祿而施瘉博,位滋尊而禮瘉恭,是以不得罪於楚之士民也。」

從上面記載可以看出,孫叔敖任令伊期間,以民為本,廉政謙恭,將楚國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史料記載,孫叔敖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嚴格,身為楚國令伊的他,出入都是乘坐著低賤的小馬車,吃的更是粗糙的剩飯或者菜湯,冬天穿的衣服都是不禁凍的小羊皮做的衣服,夏天穿的都是葛麻布做的衣服,導致孫叔敖臉上都透漏著窮苦的面色。

從以上可以看出,孫叔敖與楚成王時期的子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凸顯了當時楚國上下奉行的「民本思想」,使得楚莊王統治下的楚國一度成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

在楚國君主奉行「民本思想」的統治下,經歷了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時代,楚國終於成為了一方霸主。但是由於楚國中後期一些君主遺忘了先祖的思想,逐漸開始追求了奢侈享受,「民本思想」也逐漸的變淡了,但是在多年「民本思想」的薰陶下,楚國大臣里還是有很多明智之士,依然奉行「以民為本」的思想。

在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在位時期。楚靈王比較喜歡吃喝玩樂,更喜好大興土木,建築了章華台以供玩樂。而這個時候,就有楚國官員站出來提示楚靈王不要忘了「民本思想」,不應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然而楚靈王卻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最後終落得被人打下台,遭人殺害的結局。從這可以看出,楚國後期統治階級的「民本思想」。已經開始動搖,這與春秋戰國時期不斷變革的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下,楚國後期逐漸產生了「反神論,務實主義思想」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在位期間,楚武王的兒子屈瑕俸命帶軍攻打鄖國。楚大夫斗廉建議屈瑕留守郊鄖抵禦鄖國軍隊,然後斗廉率兵夜襲鄖國都。因為屈瑕擔心鄖國會聯合其他國家攻打楚國,所以就請求楚國軍隊援助。斗廉不同意,認為只要在郊鄖守住,就不會有問題。而後屈瑕還是擔心,想要打卦,看看能否取勝。斗廉又反對說:打卦是為了解決疑惑的,這個結果已經明確了,沒有必要在打卦了。果然不出斗廉所料,最後在斗廉的協助下,屈瑕贏得了勝利。從以上可以看出,當時的楚國已經有了不信「天命」只信自己的務實主義思想。


楚國建國初期被中原一些國家視為蠻夷之邦,認為楚人崇巫重祀,將個人的命運嫁接到打卦、祭祀上,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所以一直很受歧視。但楚國逐漸的出現了重實、務實,不信鬼神,只信自己的官員。而除了上面說到的斗廉反對屈瑕大戰在即,將勝利與否嫁接在一個卦象,只信自己的事件外,楚國的統治者也有著「反天命,務實主義」的思想。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在位期間,帶兵攻吳救陳的路上,楚昭王得了重病。就有官員打卦說是,看守黃河的河神作祟。建議楚王馬上在黃河岸邊祭祀河神。但是楚昭王沒有同意,有史料記載如下:

《左傳》:昭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

楚昭王認為,他的病與黃河的河神無關,就不同意進行祭祀。後來在同一年,楚國國都的天上出現了血紅的雲彩,一直徘徊在楚國國都上空。楚昭王隨即派人詢問周太史。周太史說:這是徵兆君主的身體有異乎,需要拿楚國的令伊與大司馬來祭天。楚昭王知道後,也沒同意,並且表示寧可自己死去,也不肯嫁禍於令伊和大司馬。

從楚昭王在出現異況的時候派人詢問原由,而後又不肯祭天可以看出,楚昭王不信鬼神的思想,在那個封建迷信的古代是難得可貴的。也可以證明,在當時的楚國,「天命論」「民本思想」「反天命,務實主義思想」是共同發展的,並且存在著一定鬥爭性的。

結語:

從上面總結可以看出,楚國初期在奉行「民本」統治思想的影響下,逐漸的從一方小國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方霸主,這都是離不開楚國上下君臣「以民為本」的統治思想的。而到楚國中後期逐漸產生的「務實主義」思想,更表現出了楚國並未蠻夷之邦,而是一個明智,有著深厚民族文化的國家。

楚國自古出現的很多人才諸如:幫助勾踐復國的范蠡,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最後消滅秦朝的西楚霸王項羽,都可以看出楚國其民族文化的沉澱與思想的豐富。而楚國之所以能屹立800多年不倒也絕非偶然,而是必然的。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