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田地常年不長莊稼,老農無意挖開,竟發現中國最大古墓

海佑講史 發佈 2019-12-19T01:22:35+00:00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大多都集中在陝西、河南一帶,王公貴族們大多也都埋葬於此,因此陝西河南的盜墓活動也極為猖獗,在關中地區更是有傳言「一橛頭下去就能挖出個古墓來」,這傳言可不是空穴來風,真的就有人無意中挖出了中國最大的古墓群。具體的故事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大多都集中在陝西、河南一帶,王公貴族們大多也都埋葬於此,因此陝西河南的盜墓活動也極為猖獗,在關中地區更是有傳言「一橛頭下去就能挖出個古墓來」,這傳言可不是空穴來風,真的就有人無意中挖出了中國最大的古墓群。具體的故事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陝西省鳳翔縣城南雍水河的北岸,有一塊沿河的平坦平地,位置極為優越,按理來說這樣的河邊地應該是十分肥沃的,臨近水源,澆地也十分方便,長出的莊稼應該是極好的,但是這塊地卻有點古怪,上面寸草不生,連雜草都沒有,更不要說用種莊稼了。村民們對此也感到十分奇怪,但是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不長就不長吧,不往上種不就完了嗎,因此誰也沒有深究這塊地為什麼不長莊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塊地就一直被閒置了下來,直到1976年的一天,村裡的一個老農民家裡要蓋房子,要挖土打地基,正常的莊稼地肯定不能挖土浪費啊,就只能找一些閒置下來的土地用來挖土。這塊地正好可以用來挖土打地基,而且老農也有些納悶,這麼好的地,為什麼就不長莊稼呢?是不是下面有什麼東西?

帶著一絲疑問,老農就開始挖了,剛挖了半米深就覺得有點不對勁,正常的河邊地表層是肥沃的黃土,而下面則是黑泥,可是這塊地挖出的泥土有黃有紅還帶點白,而且還有石塊,這下子老農不敢再挖下去了,他猜測這塊地肯定有古怪,於是立馬上報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專家趕來之後發現,原來這塊地半米之下就是五花夯土,這塊地不長莊稼的原因也正在於此,五花夯土是生土和古墓內的白膏泥或木炭等結合而形成的幾種顏色並存的人工熟土,這種土是經過人工處理過的,因此上面並不會長莊稼,考古專家和盜墓賊們也因此來判斷地下是否有古墓存在。此刻這塊河邊地挖出了五花夯土,自然也就說明了這塊地下面有一個古墓。

考古專家們立馬對古墓進行了搶救式挖掘,在挖掘的過程中,讓專家們大驚失色,原來這個古墓的面積之大,足足有兩個足球場大,面積高達5334平方米,而且還分層建造,深度高達20多米,規模宏大,氣派非凡,按照專家們的猜測,能有這樣規格的墓葬至少是一方諸侯。

經過進一步的挖掘和分析,我們終於確定了這座古墓,原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景公的墓葬,秦景公嬴姓趙氏名石是秦桓公之子,公元前576年到公元前537年在位。這座墓葬也被稱為秦公一號大墓,這座墓葬的挖掘為我國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在挖掘秦公一號大墓的過程中,陸陸續續挖出了許多屍骨,尤其是在古墓的第二層中,挖出了20多具無任何棺槨的屍骨,這些屍骨都形狀各異,極為恐怖,有的屍首分離,有的肢體殘缺,有的更是整個身體裂為兩半,由此可以推斷這些屍骨並不是事後才被埋葬於此的,很明顯,這些屍骨是殉葬者。他們很可能受到了碟刑,也就是古代的肢解。

這些殉葬者的發現,為我國斷代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殉葬制度被認為是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的標緻劃分,在奴隸制社會,殉葬較為常見,而在封建社會,殉葬制度則少了很多。在秦公一號大墓被發現之前,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秦國已經率先進入了封建社會,而秦公一號大墓的發現,則向人們證明了,在秦國仍然是處於奴隸制社會非封建社會。

在這座墓葬中,還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有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和文物價值。

另外在秦景公的棺槨中還發現了珍貴的「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本身並沒有多大價值,在周朝和漢代的帝王棺槨中一般都會有黃腸題湊,但重要的是,「黃腸題湊」是帝王才能夠使用的槨室,級別最高,一般只有皇帝和皇后有資格享用。但是卻出現在了秦景公的墓葬中,這也就說明了,秦國自秦景公時代起,就已經有了稱霸天下的野心,就已經有了想要取周天子而代之的目標。

秦景公墓葬規模宏大,出土文物眾多,而且歷史價值極高,因此被譽為「中國最大的古墓群」,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