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與中國、印度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中國建鐵路修通唐蕃古道

路生觀史 發佈 2020-03-24T06:46:07+00:00

在印度人的心裡,一方面,認為中尼鐵路沿線人跡罕至、氣候覆雜,要建成鐵路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多少表現得有些恐慌,甚至是不安。

中尼鐵路是指中國將把2014年通車的青藏鐵路支線拉日鐵路的延長線日吉鐵路,延伸到中國-尼泊爾邊界的吉隆縣的吉隆口岸(即走吉隆藏布河一帶,不走路線艱險的樟木口岸)。從日喀則延伸540公里,在2020年延伸至兩國邊境的吉隆。2022年可以建成。

中尼鐵路工程符合「一帶一路」的中國交通發展戰略,將大大提高尼泊爾的旅遊經濟、大大提高中尼貿易量,使尼泊爾擁有從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中受惠的機會。中尼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

尼泊爾在文化和習俗上與印度相似,受印度影響深遠,因此,一直被視為印度的勢力範圍。又因為地理的關係,可以說印度曾掌握著尼泊爾國家的生存命脈。所以,中尼鐵路令尼泊爾很開心,卻讓印度很失落。在印度人的心裡,一方面,認為中尼鐵路沿線人跡罕至、氣候覆雜,要建成鐵路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多少表現得有些恐慌,甚至是不安。

其實,當人們翻開歷史就會輕易地發現,印度的這種失落、恐慌甚至是不安,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唐蕃古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今天的學者給了唐蕃古道這樣的線路走向:起點是唐王朝的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跨越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5個省區,全長約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內。它的大致路線是,從長安沿渭水北岸越過陝甘兩省界山──隴山到達秦州(今甘肅天水),溯渭水繼續西上越鳥鼠山到臨州(甘肅臨洮)。從臨洮西北行,經河州(甘肅臨夏)渡黃河進入青海境內,再經龍支城(青海民和柴溝北古城)境內西北行到鄯州(青海樂都)。以上可以稱古道東段,全在唐王朝境內。

在西段的古道線路中,從西寧經共和縣、興海縣、貴南縣、同德縣、瑪沁縣、甘德縣、達日縣,進入今天四川境內經阿日扎部落到(色須)石渠縣再到玉樹縣進入今天西藏境內經囊謙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巴青縣、索縣到(柏海)那曲地區再經過當雄縣到達(邏些)拉薩。

唐蕃古道是漢代以來從中原進入河湟地區的傳統路線。它的歷史甚至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正是沿著這樣一條路線開拓前進的。它像一條長虹,將藏漢人民緊緊連在一起,是漢藏友好的歷史見證,被譽為是民族團結的「千年平安路」。在漫長歷史歲月里,它起著維繫唐蕃甥舅情誼、加深和強化藏漢兩大兄弟民族友好的重要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史籍記載是有限的,側重翔實地記載了西安至拉薩這段,相比起來,使中國西藏拉薩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線路至少是在文字的記載上有一些削弱。主要是因為這段路條件艱苦,人類活動範圍相對較少、較小,但較少、較小並不等於不存在,並不等於沒有貿易和交流。所以,當人們把唐蕃古道稱為絲綢南路,那麼,它應該還包括西安至拉薩3000公里以外的西藏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線路,就像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而不是只有中國段。



尼泊爾為南亞內陸山國,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三面與印度接壤,北鄰中國,與中國邊界線長達1400公里。在喜馬拉雅山區,尼泊爾的一些少數民族如謝爾巴族、達芒族等,與中國的藏族在文化、宗教上有很深的淵源。他們使用藏語,信仰藏傳佛教,同藏族人的交流比較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很早就有藏族人到尼泊爾經商並定居。據不完全統計,當下常住尼泊爾的藏族人約有兩萬人左右,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加德滿都和博克拉谷地。(環球時報《尼泊爾有兩萬藏族人》2002年6月7日)

在尼泊爾,印度人種占絕大多數,只有少量的蒙古人種。這些蒙古人種的祖先都是來自中國西藏地區,他們的血緣、文化和宗教與藏族有關。歷史也是這樣的,從公元前6世紀起,尼泊爾境內出現了一些國家,主要有基拉特(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4世紀)、李查維王朝(公元4世紀到13世紀)、瑪拉(公元13世紀到1768年)等王朝。1768年,廓爾喀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統一了尼泊爾,建立沙阿王朝。沙阿王朝的祖先是印度人。

印度德里蘇丹國時期,北印度拉賈斯坦地區信奉印度教的月亮族人不願意改宗伊斯蘭教,其王族遷入尼泊爾西部山區建立了一個小國家。當時,尼泊爾瑪拉王朝名存實亡,559年,月亮王族後代德拉比亞·沙阿征服了位於加德滿都西北方的廓爾喀地區的公國,並遷都於此,將國號改稱為廓爾喀王國。又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月亮族人與當地土著融合,逐漸形成了廓爾喀人。至其第10代君主普里特維時期,廓爾喀王國才具備了統一尼泊爾的實力。1789年至1792年,廓爾喀王國與中國清朝發生衝突,史稱廓爾喀之役,從此,廓爾喀王國向中國清朝稱臣內附,屬於中國。

廓爾喀人作為外國人對尼泊爾全體居民的統稱。包括廓爾喀人、尼瓦爾人、古隆人、馬嘉人、拉伊人、林布人、松瓦爾人、塔芒人和夏爾巴人等。這些民族人種大多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如:林布人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與拉伊人和雅克薩人一起統稱基蘭蒂人。其來源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來自中國西藏,有人認為系當地土著。使用林布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有文字,但文獻不多。而拉伊人,又稱坎布人,亦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的拉伊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再如塔芒人,使用塔芒語,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藏語中,塔芒是馬販子的意思。有人說他們是松贊干布643年援助尼泊爾國王納倫德拉復位的士兵,但滯留在尼泊爾後形成,因為他們來自西藏,又叫菩提亞人。

還有夏爾巴人,藏語意為「來自東方的人」,散居在喜馬拉雅山兩側,主要在尼泊爾,少數散居於中國、印度和不丹,語言為夏爾巴語,使用藏文,1980年(陳乃文考察時期)人口約4萬,中國西藏境內僅有約1200人,居於和陳塘溝。關於他們的族源:學者們有不同看法,其中唐榮堯調查專著《王朝湮滅:為西夏帝國叫魂》影響很大。主流看法說:藏文資料和其內部傳說都說他們是西夏國王族逃難群體的後裔,在蒙古時代逃到昌都(一說含義是羌都,西夏党項族屬古羌族),再到西藏內地,後去喜馬拉雅南方。有的認為是源於四川的木雅人。

另外,尼瓦爾人也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關於民族來源至今尚無定論,有人認為來自中國西藏,有人認為系由土著居民與外來移民融合而成。事實也是這樣的:作為尼泊爾共和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從外形看,尼瓦爾人分成兩種:一部分人屬於印歐語系的尼泊爾語,一部分人屬於漢藏語系的尼瓦爾語。兩部分人雖然在語言和容貌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尼瓦爾族,而且彼此認同,同時也得到其他民族的承認。

……

人是前提,有人的交流就會有文化與商貿的交流,而這都是唐蕃古道延續或絲綢南路的傑作。所以,印度真的不該為中尼鐵路而感到失落,多少年了,中國經過尼泊爾與南亞的交流都是以路的形式存在的,不過是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了,人們把這條路建成了鐵路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