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出現了內閣首輔和廷推,為什麼沒能演變成類似英日的內閣制度

歷史百家爭鳴 發佈 2020-03-24T03:44:21+00:00

不得不說,朱元璋是一個精力超級旺盛的人,宰相制度廢除以後,也就沒有中書省,六部都向皇帝直接負責,奏摺也就全部由皇帝來處理了,朱元璋一開始還能應付,但是王朝初步建立,百廢待興,事情也多,而且明朝仿照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政務就更加千頭萬緒了,朱元璋也有處理不了的時候。

明朝其實是有丞相的,也是最後一個有丞相的朝代,胡惟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明朝的內閣就是伴隨丞相制度而出現的,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朱元璋早年乞丐,和尚的經歷開闊了他的視野,但也同時讓他多疑,控制欲強。



朱元璋的控制欲屬於報復性的控制欲,大概因為他早年艱苦的經歷讓他對到手的權力捨不得放手,多疑讓朱元璋無法做到像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那樣用杯酒釋兵權對待下屬,朱元璋廢黜丞相這個職位也是控制欲在作祟,丞相或者宰相這個職位是百官之首,很多時候都是丞相帶領百官跟皇帝做對。


朱元璋登基以後,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設立了中書省和六部,中書省下設置丞相,從明朝建立到丞相制度被廢除,大明僅有四個丞相,分別是李善長、徐達、胡惟庸、汪廣洋,除徐達外,另外三位都被處死。


明朝的丞相絕對是一個高危職業,最後一任丞相是胡惟庸,胡惟庸權力薰心,有些政務自己處理而不是上報朱元璋,導致朱元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被處死,宰相制度被廢。


不得不說,朱元璋是一個精力超級旺盛的人,宰相制度廢除以後,也就沒有中書省,六部都向皇帝直接負責,奏摺也就全部由皇帝來處理了,朱元璋一開始還能應付,但是 王朝初步建立,百廢待興,事情也多,而且明朝仿照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政務就更加千頭萬緒了,朱元璋也有處理不了的時候。


其實宰相很大程度上跟秘書類似,可以幫皇帝處理很多事情,所以沒了宰相,雖然朱元璋享受了獨攬大權的快感,但面對這麼多政務也是吃不消,於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其中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為四處大學士,這其實就是朱元璋的四個秘書,也就是四輔。


而到了朱允炆,大概是因為沒有宰相幫他拿主意吧,而且昏招迭出,最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翻盤了,朱棣成為了第三個皇帝,朱棣雖也是有著旺盛的精力,但還是比不上朱元璋,而且朱棣喜歡御駕親征,所以更加對政務 無法顧及,於是朱棣就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與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


不過這個時候的內閣 真的是一個秘書機構,宰相是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而內閣只有議政權,行政權在六部,這就是貫穿明朝始終的制衡,內閣的權力也是隨著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發展而壯大的,到了成化年、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內閣權力的擴大,要感謝朱棣和朱高熾。


朱棣時期,讓內閣兼管六部,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短,但是卻讓內閣大學士兼有尚書職位,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內閣的地位,到了明宣宗時期,由於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前面說到過,內閣有議政的權力,這個議政怎麼回事呢,就是奏摺呈上來之後先交給皇帝過目,然後皇帝讓太監搬到內閣,由內閣大學士討論處理方法,「用小票墨書」,即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夾在奏章里 給皇帝過目,這大大減輕了皇帝的負擔。


本來批覆的意見應該由皇帝親自來,但是朱棣的子孫都比較懶,連抄奏章都不願意,於是朱瞻基想到一個辦法,教太監讀書,讓太監讀給皇帝聽,再由太監在奏章上批覆,這就是所謂的批紅。


其實之所以把批紅權力給到太監,其實也是制衡,內閣權力大,皇帝比較難過,所以拉了太監進來,由太監製衡內閣 所以內閣首輔雖然權力大,但有時候也不得不對太監客氣一點,批紅過的奏章還需要蓋上皇帝的章,所以又有了掌印太監,也是讓太監相互制衡

內閣的人選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由皇帝任命,後來發展成了由皇帝任命的屬於中旨入閣,文臣是不願意中旨入閣的,文臣覺得這是文臣自己的事情,如果由皇帝指定,那麼就成了皇帝的跟屁蟲了。


《明史.科舉》中記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也就是說,只有進士出身,進入翰林院,否則是不能入閣的。這個制度在明代可以說是幾乎得到完全的執行,從永樂到明亡,164個閣臣中只有7個不是進士出身,而且這7人還都是在內閣設立不久時,尚未定下非進士不入內閣之例時入閣的。


皇帝為了平衡內閣和六部,採用了廷推的方式,明朝任用高級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薦,經皇帝批准任用的,稱"廷推"。參加廷推的官員有有六部尚書、都御史、六科給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大致上是有資格上朝的那些。



皇帝搞個廷推,並不是為了民主,而是通過廷推,讓文臣內部分裂,廷推還是很多派系的,這樣皇帝居中調停,不至於內閣是鐵板一塊。


至於說內閣的作用,在個人看來還是很大的,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嘉興和萬曆都曾經二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國家依然運轉正常,萬曆年間還打了三大征,最著名的就是抗日援朝的戰爭,都取得了勝利,內閣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畢竟能夠入閣的大部分人都是人精,反觀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竟然前後換了19任內閣首輔,這導政策不能持續的執行,最後滅亡了。


這是因為內閣的權力是依附皇權的,皇帝把手中權力分了好多份,給了太監、內閣、六部、東廠、錦衣衛,因此明朝內閣也是皇權的附庸,不可能成為近現代意義上的內閣政治制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