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教育,人工智慧將對社會做出巨大改變

運之後營 發佈 2020-03-24T04:10:06+00:00

作為顛覆性科技的最典型代表,人工智慧有望進一步引領科技變革,推動生產力成為巨變的根本動力,決定巨變的歷史選擇和演進方向,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器網絡、腦科學等新理論和新技術的推動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下,第一代人工智慧在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軟體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智能增強時代正加快到來,人機協作將成未來教育常態!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作了《智能增強時代的學習革命》的主題報告。

目前,世界正處於一個百年未遇的巨大變化之中。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正在加速融合和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機器革命深入推進,全球權力格局加快重建。從幾次工業革命的角度看,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的革命,進而導致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


作為顛覆性科技的最典型代表,人工智慧有望進一步引領科技變革,推動生產力成為巨變的根本動力,決定巨變的歷史選擇和演進方向,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器網絡、腦科學等新理論和新技術的推動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下,第一代人工智慧在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軟體和應用等方面呈現出全面提升的趨勢硬體升級,形成深度學習、跨境集成、人機合作、群體智能開放、自主控制等新特點,推動包括教育在內的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快速跨越。


基於這樣的背景,與大家分享三個總體判斷。


第一個判斷是以人工智慧為標誌的智能增強時代正在加快到來,更加呼喚面向21世紀的通識教育

一是人工智慧將越來越顯示智慧特徵。隨著腦科學、認知科學、類腦計算的迅猛發展,人工智慧在感知、記憶、推理等方面的功能「短板」有望得到補齊,人與智能機器不僅可以在物理世界開展溝通對話,還可以在虛擬信息世界實現高效互動,浙江大學的足球機器人可以像人類那樣進行比賽,完成攔截、傳球、射門等一系列動作。


二是人工智慧將越來越具備普惠價值。人工智慧的成果將更廣泛地應用於物理世界和虛擬信息世界,進一步把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聯繫起來,重塑產業模式和產業格局。例如,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企業相繼推出開源平台,並逐步形成晶片、新架構、智能作業系統和認知計算平台,谷歌、騰訊、亞馬遜等深度學習平台先後由百度、微軟和IBM推出。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裡程超過1000萬英里;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在烏鎮、港珠澳大橋進行了測試,阿里巴巴將人工智慧帶入了新的零售、移動支付等領域;騰訊開始進入無人農業;科大訊飛的智能教育產品覆蓋全國25000多所學校。


三是人工智慧將越來越彰顯顛覆意義。人工智慧的發展將產生超級智能、融合智能等形態,深刻改變物理世界、虛擬信息世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引發社會對智能機器道德倫理等問題的全新思考,如人工智慧發展的視角從僅以「機器」為中心開始轉向人機混合,人的智能將引入並作為智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浙江大學為例,我們針對機器智能與人類智能的互補性,探索了從「人在環路」到「腦在迴路」的人機混合增強智能過程,在嚙齒類、非人靈長類等生物體上研製了原創性混合增強智能原型系統。

我們認為,只有推行面向21世紀的新通識教育,才可能應對智能增強時代帶來的教育變革,回歸尊重生命的教育本源,提供更多基於智慧創造、協同合作、意義建構的教育體驗,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世界公民。具體來講,21世紀的通識教育將為以下問題提供答案。


一是將回答智能增強時代的知識傳授問題。智能增強時代的知識獲取方式將被顛覆,傳統的感知、記憶形式將無法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我們需要藉助人工智慧的手段開展深度學習,讓受教育者在課堂教育、慕課教學、移動學習、網絡平台的創新互動中,建立廣博深厚的知識結構和融會貫通的行為方式。


二是將回答智能增強時代的能力培育問題。智能增強時代的能力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聽說讀寫能力,我們需要藉助人工智慧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的特徵,提升受教育者的建構能力,特別是在深度學習基礎上的新智慧建構、方法論建構能力,讓受教育者在四元空間中形成整合資源的創造力和把握全局的領導力。


三是將回答智能增強時代的素質提升問題。智能增強時代的素質有別於物理世界的傳統素質,我們需要藉助人工智慧群智開放的屬性,提升受教育者應對四元空間的計算思維和數據素養,讓他們在自我激勵和交互培養中,推進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會聚,進一步感受人文與科技融通的魅力。


四是將回答智能增強時代的人格塑造問題。智能增強時代的人格將更加豐富,展現出物理世界、虛擬信息世界情況下的多重特點,我們需要藉助人工智慧同時連結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信息世界的優勢,進一步開展立體式、多維度的人格塑造,讓受教者在四元空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關懷生命的情懷。


第二個判斷是人工智慧科技正推動教育1.0轉向學習2.0 ,不斷構建教與學互動的新空間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人與機器將共存,人與機器智能的合作模式將繼續延伸到學習領域,迅速推動教育1.0向學習2.0發展。學習2.0是指學習者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以數字化方式學習的過程。與教育1.0相比,學習2.0的進步在於:在目標上,學習2.0不同於傳統的以掌握知識為中心的教育,將轉向知識、能力、素質、人格的「四位一體」教育;在觀念上,學習2.0將從教學型向學習型轉變;在環境方面,學習2.0將不再單純依靠傳統課堂,而是從方法上注重課堂學習,學習2.0將改變記憶學習的做法,更加強調自主學習、在線學習和深入學習。

可見,學習2.0將由學生、教師、智能機器共同參與,其中的學生是探究者、發現者、合作者,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組織者,智能機器在物理世界、虛擬信息世界並存,具有協同開放、多維共生、智能增強的特點,表現出以下的優勢。

一是將解放教學生產力。讓教師從枯燥乏味的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加專注於教學創新,如批改作業、考試閱卷、答疑等工作量大的教學工作可被人工智慧取代,優秀教師資源的稀缺與不平衡問題或將得到緩解。


二是將引起學習中心的轉移。個性化學習將逐步成為主旋律,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如可以提供全面的個性化學習方案。


三是將形成人機共生的學習環境。教與學兩者間的交互耦合變得前所未有地緊密,形成人機共生的學習系統,可以時時刻刻地學習,如智能交互技術可以推動人與機更加融洽地互動。


因此,學習2.0將重塑教與學的關係,通過智能輔助教學,如VR/AR 、虛擬交互等,打造教與學從信息感知到信息反饋的信息迴路,形成兩者不斷交互、疊代、互進的過程,進而達到教與學增強的功效,在環境、主體、方式、階段等方面掀起新一輪的學習革命。


一是人機協作將成為常態。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將進一步協同發展,信息網絡將放大學習成效,認知技術將增強教育效果,推動形成人機共生的學習系統。


二是師生交互將成為必然。師生可以成為學習共同體,教師更加專注於教學創新,學生更加喜歡在探究基礎上的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將迅速發展。


三是終身學習將成為主流。學習將不再限於某一人生階段,而是放眼世界、追求一生的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機會更加普適,人人有望通過深度學習實現個人的卓越。


四是泛在學習將成為普遍。四新的教學思想和技術手段將深度改造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開放式、泛在式、個性化的在線學習得到持續偏愛,多次數、多地點、多時段的共同學習得到廣泛認可。


第三個判斷是人工智慧的賦能應用將成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聯動的關鍵,加快形成終身教育共識


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中的啟用和應用,將帶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加快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打破教育階段界限,打通人才培養鏈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