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封建體制的弊症,才是導致外戚擅權,王莽篡漢的最本質根源

李子炎 發佈 2020-03-04T01:56:24+00:00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制度中,作為統治者皇帝的外戚,與皇室家族在封建統治階級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劉邦去世後,惠帝劉盈繼承帝位,劉盈是呂后之子,雖然劉盈繼承皇位,但大漢王朝實際的掌權人卻是呂后。

大家都知道王莽篡漢的根源在於漢朝外戚擅權,但卻沒人探究外戚擅權的根源所在,王莽篡漢只是一個結果,而導致王莽篡漢的根源是外戚勢力一家獨大,而導致外戚勢力一家獨大的根源又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制度中,作為統治者皇帝的外戚,與皇室家族在封建統治階級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歷史的長河中外戚擅權之事時有發生,其中在大漢王朝400年歷史中,外戚掌權的時間最長,可以說漢朝權力大部分時期都被外戚掌控著。

而作為掌控大漢王朝三代政權的王政君更是讓外戚權勢達到頂峰,最終導致王莽篡漢稱帝,為何漢朝外戚擅權之事比比皆是?這其中根源何在?與王莽篡漢有何內在聯繫?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揭曉。



漢朝外戚擅權的根源


漢朝外戚擅權的源頭——呂雉:
呂雉是漢朝第一任皇后,是大漢王朝創始人劉邦發跡前的正宮原配夫人,在劉邦爭奪天下,剷除異姓王時立下了大功。

在劉邦去世後,惠帝劉盈繼承帝位,劉盈是呂后之子,雖然劉盈繼承皇位,但大漢王朝實際的掌權人卻是呂后。

呂后為了報復當初劉邦差點廢太子之事,殘忍毒害戚夫人,把戚夫人弄成「人彘(zhì)」,惠帝看到後驚嚇過度而大病,幾年過後憂鬱而死。

其實惠帝一開始就只是呂后手中的傀儡,因惠帝仁慈又對呂后不滿,呂后對權力的迷戀換掉惠帝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惠帝的死正好合了呂后的意,於是就立自己的孫子為少帝,自己為太皇太后。呂雉臨朝聽政獨攬朝政大權,並大量扶植呂家勢力,大肆的封呂家為王,建立了強大的外戚勢力集團,將漢朝政權牢牢的掌控在呂家手中,雖然當時還是劉姓的漢朝,但實際已經是呂家的天下了。

自從呂雉攝政掌權讓外戚擅權後,大家都開始效仿呂雉做法,導致漢朝權力大多時期都被外戚掌控,可以說呂雉開了外戚專權的頭。



幼帝繼位,後宮攝政外戚掌權: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古代皇帝都比較短命,活的長的屈指可數。因為皇帝短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這時太子的年紀一般都還很年幼。一個國家的命運是不可能讓一個年幼未成熟的小孩掌握,因此往往就會讓皇帝的母親代為執政,或認命輔政大臣代為執政,等到幼帝成年再還政與皇帝。

而皇帝的母親,作為一個女人如何治理江山?必定還是多靠娘家人,這樣一來必然導致外戚擅權。

《漢書·外戚傳》
太后發喪,哭而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陳平曰:「太后獨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陳平曰:「何解?」辟強曰:「帝無壯子,太后畏君等。今請拜呂台、呂產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軍,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脫禍矣!」丞相如辟強計請之,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乃立孝惠后宮子為帝,太后臨朝稱制。復殺高祖子趙幽王友、共王恢及燕王建子。遂立周呂侯子台為呂王,台弟產為梁王,建城侯釋之子祿為趙王,台子通為燕王,又封諸呂凡六人皆為列侯,追尊父呂公為呂宣王,兄周呂侯為悼武王。

封建王朝權力演變的各階段

第一個階段:功臣派掌權

一個朝代在創業初期爭奪天下的時候,打仗是第一位的,天下是要靠軍事力量奪取的。所以在朝代建立之前的奪取天下階段,是軍隊掌握著權力,誰的拳頭大誰的拳頭硬誰就說了算。

這樣一來在奪取天下之後,建立了政權朝代,這些建立了功勳的開國功臣就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可以說除了開國皇帝誰都鎮不住這群老將功臣。



皇帝出於權力帝位安全的考慮,這就進入第二階段:皇族勢力掌權

作為開國功臣的老將,因江山是他們打下的,因此難免自侍功高,如果一但開國皇帝去世,新皇帝是鎮不住他們的,這對於皇帝權力來說是及其危險的。

因此皇帝就會大量扶植自己族人,對自己族人封王封侯,建立起皇族勢力以此來制衡功臣派勢力,這樣一來皇族勢力集團變登上了歷史舞台。

第三階段:外戚掌權

因為皇族勢力權力過大對皇帝自身的權力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皇帝為了分解皇族勢力集團的權力,就必須要新扶植一個勢力集團起來對抗皇族勢力集團。

而能讓皇帝信任的親近的,除了自己皇族集團就剩下自己母親一派的外戚集團,這樣一來作為皇帝就必然將自己母親、舅舅外戚一派扶植上位以此對抗皇族勢力,因此外族勢力集團就登上了歷史舞台。

小結:

其實權力勢力集團的更替是出於對皇權自身安全的考慮,因為不管哪一個勢力集團掌權時間一久必然會對皇帝權力安全造成威脅,這是誰也沒辦法改變的事實。



王莽靠著皇族外戚關係崛起篡漢,外戚擅權的極致表現

都說東漢是斷送在王莽手中,這其實都只是表象,其本質根源需要我們細細深究去分析,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漢朝外戚擅權所導致。

王莽依靠王家的崛起而崛起:

王家因王政君被封為皇后,太子繼位後又被封為太后從而發跡,王太后有兄弟八人,只有弟弟王曼因為早亡而沒有封侯,其中王鳳官至大司馬。

在王政君封為太后以後,王家這個外戚的勢力就開始掌控了整個漢朝政權。王莽正是王曼的次子,因王政君對王莽一家多有照顧,再加上王鳳在臨死前將王莽託付皇帝與太后,讓多對其照顧,因而王莽才真正進入仕途。

《資治通鑑·漢紀》
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鳳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



王莽扳倒政敵後,受到王政君照顧保護:

王莽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接任大司馬一職前,就又一個外戚內部的競爭者淳于長,王莽費盡心機將其扳倒後成功得到大司馬一職,從此成為了王家新一任掌權者。

但王莽也並非就高枕無憂了,漢成帝的暴斃​以及哀帝的登基,打破了原本的勢力平衡。因哀帝上位後,哀帝的外祖母傅家和母親丁家作為新的外戚勢力集團就開始於王家爭權,哀帝也不喜歡一直被王家掌控著,於是就針對王家進行打壓。

當然首當其衝的就是王莽及王政君,畢竟王家專權近30年,在朝堂勢力盤根錯節,其是那麼容易就被扳倒的。於是王政君為了暫避其鋒芒保護王莽及王氏勢力,以及給哀帝一個下馬威,就讓王莽罷官回家,王政君也隱退後宮,等哀帝他們去弄。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哀帝他們還是太嫩了,整個朝堂沒有哀帝的勢力根本就玩不轉,沒辦法哀帝只好認輸妥協,王莽因此重新回歸朝野。

《漢書·王莽傳》
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書令詔莽曰:「先帝委政於君而棄群臣,朕得奉宗廟,誠嘉與君同心合意。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順先帝之意,朕甚悲傷焉。已詔尚書待君奏事。」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聞太后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太后復令莽視事。



哀帝去世無子,幾代皇帝的英年早逝讓王氏一家獨大,王政君無心理政,王莽專政篡漢:

說來也巧哀帝也英年早逝,雖然哀帝在去世前將大權及璽綬都交給了董賢,但董賢怎是王政君和王莽的對手,最終王政君還是從董賢手中奪走了傳國玉璽,逼的董賢自盡。

雖然王政君奪回了傳國玉璽,但王政君畢竟年事已高,已無心再理朝政便將大漢王朝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王莽,自己退居幕後攝政。

王莽從此走上了專政之路,王莽在專政之路上黨同伐異,扳倒自己的政敵,一步步加強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王莽在趕走了丁家、傅家兩家外戚後,王莽徹底掌控了大權,從此朝堂再無敵手,而王莽的野心也不再掩飾,走上了篡漢稱帝之路。建始以來,王氏始執國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蓋其威福所由來者漸矣!


結語:

自古以來,開創功業的帝王以及繼承皇位的君主,並非只憑藉自己身份與能力登上帝位,其中與外戚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一個朝代的權力一直都是在皇室、外戚、權臣、宦官之間傳承,一但其中一個得勢必然權力的控制權就會傾向與他,在這其中又以皇室與外戚之間權力爭奪最為常見,因為這兩者之間關係最為親近。

在古代封建王朝制度中,外戚專權是不可避免的,這不僅是制度的缺陷,也是權力平衡發展所導致的必然現象。別看皇帝高高在上,實則暗潮洶湧,「自古無情最是帝王家」皇帝的苦與痛是孤獨的是別人無法理解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