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異國他鄉的中華國寶敦煌絹畫《千手觀音菩薩》

愛妃說畫 發佈 2020-03-05T03:47:13+00:00

上身披天衣帛帶,下身穿裙裳,衣帶飄拂流暢,衣帔繞背後沿手臂環繞,呈波紋狀沿二側滑下,形成觀音菩薩全身的輪廓,畫面十分曼妙優美,頗具動感。

9世紀 絹本設色 規格:148.3 x 55.9 cm

大英博物館收藏文/ 隆日編譯整理

  這是一幅極其精美的敦煌絹畫;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黑髮結髻於頂,散髮披肩,細眉長眼,雙目微垂,雙耳垂肩,面相慈悲安詳。畫中觀音右手捻楊枝,左手持凈瓶,體態莊嚴,身姿婀娜。上身披天衣帛帶,下身穿裙裳,衣帶飄拂流暢,衣帔繞背後沿手臂環繞,呈波紋狀沿二側滑下,形成觀音菩薩全身的輪廓,畫面十分曼妙優美,頗具動感。身佩各種無價瓔珞寶珠飾品莊嚴全身,有耳環、項飾、手鐲、臂釧及腳釧等珠寶八飾,雍容華貴,盡顯華麗富貴。整幅畫面神聖莊嚴,極具感染力。

【大英博物館對此畫的注釋】

  此精美的觀世音菩薩立像,右手持小柳枝,左手持淨瓶,姿態與圖2、3以及第1卷圖23等的觀音像相同。

  此畫與有咸通五年(864年)題記的四觀音文殊普賢圖(參照第1卷圖23)中的四觀音描繪極其相近,推斷其製作年代爲9世紀後半葉。那四觀音的姿勢中不見與該繪畫一樣的動態,但臉部的輪廓線和髮型的描繪等都很相似。頭髮先高高盤在華麗的寶冠上,然後垂下,在額上描出流暢的弧形,繞過耳朵背後到肩上,好像是黑色的鑲邊圈起了臉。邊緣飾有雙雲渦文的頭光的形式,也和四觀音中的兩身相同。

  注意其衣著,上半身只披瓔珞、天衣和綬帶等,幾近裸身,殘留了很濃的受印度影響的痕跡。肩頭的雙層的輪形裝飾綬帶很突出,黃色和橙色裙褶線等,也使人想起四觀音的描繪。雖然四觀音也那樣,但尤其是本圖的觀音,在保持均衡的身體曲線上下了很大功夫。底稿的線不僅用墨,也用了淡紅色,像眼瞼和嘴唇等特別引人注目的部分,則用濃墨強調。其嘴唇部分的描繪,相當於唇線兩端稍作膨脹的簡單表現向鉤狀表現轉移的第一階段。而進入完成階段的濃墨的勾勒線,隨處有不顧底稿的淡墨和紅線的地方,引人注目。這會使人想像,完工的線是由其他畫家或者匠師完成的,非常有趣。

  千手觀音傳入中國經歷了一段波折。唐初武德年間,中天竺瞿多提婆攜帶細氈上畫象、結壇手印經本進獻高祖,但「太武見而不珍」,結果其僧抑悒而歸。貞觀年中又有北天竺婆羅門僧持梵本奉進,唐太宗即敕令智通共梵僧翻譯,隨即送入內廷,未能流通。智通因而又以闍提、婆伽兄弟傳本譯成,至高宗永微四年,智通又在總持寺譯出千轉觀音經、清凈觀音經與觀音隨心咒。其隨心咒法親得三藏玄奘法師所傳,據經後記,「通作此法,觀世音菩薩親自現身」。當時隨智通學密法的僧人很多,影響不小。而北天竺蘇施伽、常州正勤寺主慧琳、居士李太一是在洛京(洛陽)傳千手法的另一派。

  武則天時,烏杖那國達摩戰陀,在洛京傳千手法。據波頗所作經序,「於妙氈上畫一千臂菩薩像,並本經咒進上,神皇令宮女繡成,或使匠人畫出,流布天下,不墮靈姿」。武則天倡導畫繡千手觀音像,能不使天下流布嗎?敦煌藏經洞中也偶有北魏剌繡佛畫出現,俄國所藏有觀音三尊之繡像,可知從北朝至唐一直有繡佛作品出現。唐梵伽達摩譯出《千手經》後,此經像才流行。關於千手觀音的由來,有觀音菩薩發大誓願訖即得千手;化現千手千眼降魔、其千手眼可出千佛及千轉輪王之說。後世則結合中國孝道說觀音化為妙善公主,舍已身手眼以救父,終得千手千眼,妙善公主事廣泛流傳民間。

  現知洛陽龍門石窟的初唐千手像為最早,而敦煌莫高窟的千手經變最為豐富。

  千手千眼觀音之形象、姿態、持物、印相等變化很多,主要有三面、十一面等等,手臂則有二、四、八、二十五手和四十手諸種,更有密匝如數作成千隻手的,如大足石窟中宋代石雕、開封大相國寺、莫高窟元代壁畫,皆有觀音千手皆現。敦煌千手經變起於盛唐,出現有單、三、十一面及51面等,日本僧人輯成的《秘藏記》中載有廿七面像,而京都法性寺有廿七面觀音立像,奈良金峰山寺與兵庫清澄寺中有廿七面絹畫像。

  千手像的法器,主要為四十正大手所持執,以示息災、降服、祈願、成功種種表征。《千手經》中載:若為富饒種種珍財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若為種種不安求安穩者,當於絹索手;若為腹中種種病者,當於寶缽手;若為降服一切鬼神者,當於寶劍手;如此等等。不空譯本則有:甘露手、施無畏手、日精摩尼手、月精摩尼手,寶弓箭手等。蘇哺羅所譯經中專有略說四十手之法的部分,此經將四十手分置五部即:佛、金剛、摩尼寶、蓮華、羯摩(事業)部,每部配有八手,分管理息災、調伏、增益、敬愛、鉤召法。《千光眼秘密法經》云:三昧光中湧出25菩薩,頂上具11面,身上具足40手,各有一慈眼。25菩薩各具40手目,可合為千手千眼。又40手中每眼亦表示25有,合計亦千。依《入楞伽經》,生死輪迴之謎累計分為25種,有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稱為25有。如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阿修羅有等。雕刻與繪畫中龍門初唐像雕有12正大手,大足宋刻有1070正大手,手勢生動,持物各不相同。而敦煌70幅千手觀音壁畫中正大手從2、8、10至50、62、72至100隻的種種變化皆有,但仍以合於經軌的42正大手為多。而榆林窟第3窟中西夏塑繪的千手觀音62正大手圖樣,過去均釋為有踏碓、犁耕、釀酒、鍛鐵等勞動工作埸面,近來發現其決非描畫一般生產勞動埸景,實為藏密中的得大成就者,是西夏觀音圖與藏傳密法結合的珍貴特例,不同像系及傳承之間融會變通之例,非常獨特。

  千手觀音眷屬有廿八部眾,皆為護法神,如密跡金剛力士、摩醯首羅王、那羅延堅固王、金毗羅王、滿善車王、摩和羅王、畢波迦羅王、五部凈、帝釋天、大辨功德天、東方天神母天、毗樓勒叉天、毗樓博天王、毗沙門天王、金色孔雀王、婆藪仙人、散脂大將、難陀龍王、沙迦羅龍王、阿修羅龍王、乾達婆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後羅伽王、大梵天王、金大王、滿仙王、雷神、風神。不難看出廿八部與諸天部很是接近,天部有廿天、廿四天、廿八天之說,其間有所增長變化,一般諸天排列有禮佛之隊列,還有金光明經道埸、即薰修道埸之列。而千手觀音及眷屬,在四川石窟、敦煌絹畫與佛寺皆有,排列方式多種多樣。北京明代大慧寺殿堂中,廿八部眾的塑造極為出色,而且與諸天的關係更為相貼近。如鬼子母、帝釋與四天王等,但現存廿八部眾圖像與經本紀載難以完全對應,其間有些源流變化尚不易釐清。大英博物館藏《千手千眼觀音圖》之中,繪出了日光、月光菩薩、如意輪菩薩、帝釋天、白梵天、金翅鳥王、功德天火頭金剛、大黑天摩訶迦羅、摩醯首羅天等。摩醯首羅天的形象竟然出現了具明妃的雙身像,說明藏密的圖像教法很早就融入了漢地密教,吐蕃時期已在敦煌有所流行。這對了解漢藏密宗的傳承很有價值。

  千手眼觀音又多具十一面,據清工布查布譯著《造像量度經續補》,觀世音菩薩也分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法身觀世音菩薩有八手,頂為十一面,報身觀世音有四十手,化身觀世音有九百五十二手,合為千手。西藏系的十一面千手觀音都是11首重疊,千手作成放射形的三層團扇狀,四十八手中各有執物,極為繁複精緻。其餘的九百五十二手,不持物,皆作施願印。「掌中眼目,參差互見,一一分明。諸臂相皆極柔順圓好,如正開之蓮華,各不侵礙。」

  大悲咒中之梵文咒語,本身即是各種佛菩薩、鬼神的名號。不空與伽梵達摩譯本均有84句咒。有些據大悲咒所作的圖本之中,將這八十四咒形象顯示一一畫出,若明代人畫泥金黑底不空譯本《大悲咒》,其中有八十四章句神咒顯現之像。而現代寺院中傳本系以伽摩達摩本為據繪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