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高地民族的歷史:蘇格蘭為什麼鬧獨立?這事從300年前說起

跟着地圖看世界 發佈 2019-12-30T06:03:05+00:00

大不列顛衛星圖300年前,有些蘇格蘭人希望與英格蘭「邦聯」,但英格蘭人卻說他們談的是合併,沒有其他選項。300年前,蘇、英合併前不久,大眾激烈反對統一,幾個月的時間就足以讓財務有問題,手上卻有投票權的政客萌生異心。

300年前,有些蘇格蘭人希望與英格蘭「邦聯」,但英格蘭人卻說他們談的是合併,沒有其他選項。

300年前,蘇、英合併前不久,大眾激烈反對統一,幾個月的時間就足以讓財務有問題,手上卻有投票權的政客萌生異心。

最後簽下與英聯合條約的地方,一年前的2018年還擠滿鼓譟「處決英格蘭人」的蘇格蘭民眾。

現在的主張蘇格蘭獨立人士與歷史學家,痛心疾首,認為與英格蘭合併,是沒有代表性的寡頭統治階級,為他們的利益,犧牲蘇格蘭幾百年反抗英格蘭的歷史與傳統,裹脅人民,跳進「統一」陷阱的愚行。

出生高地的蘇格蘭民族

蘇格蘭是英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宏觀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內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蘇格蘭的歷史記錄可追朔至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時期,那時羅馬帝國在不列顛設省治理,還在蘇格蘭中部建有安東尼長城,長城橫跨克萊德河到福斯灣,以北則是被蘇格蘭人祖先皮克特人統治的喀里多尼亞區域。

在皮克特人和羅馬人的征戰中,出現了一位高地英雄,其重要性可從出現在史家塔西佗(公元56-117)為不列顛總督撰寫的《阿格里科拉傳》中可見一斑。

據塔西佗的見證,身為喀里多尼亞的領袖帶領3萬皮克特人,在公元84年的戰役中迎戰2萬人的羅馬軍團,作戰前,他發表了一段載於史書的演說:

「每當我想起這場戰爭的起源,對今天,對你們的同心協力,我都有十足的信心這會是整個不列顛自由的開端。」

不知是否被演說奏效,羅馬向南撤退到了英格蘭北方的哈德良長城,至3世紀時,羅馬終於離開了蘇格蘭地區。

到了9世紀初,肯尼斯一世團結了蘇格蘭內各民族、擊退來自北歐的維京人,建立孕育今日蘇格蘭的王國阿爾巴;蘇格蘭和英格蘭在那時幾乎互不侵擾,直到1066年,法國諾曼地公爵威廉跨過英吉利海峽來到不列顛。

在海斯汀戰役中,威廉擊敗盎格魯薩克遜王國的哈羅德二世(1022-1066),建立了諾曼王朝,而亡國的哈羅德子嗣往蘇格蘭逃去,並與蘇格蘭王室結為親家,此舉讓威廉一世大為不滿,因而在1072年向蘇宣戰,逼得蘇格蘭俯首稱臣,還將繼承人送往英格蘭作人質。

從此,兩王國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往後500年間,雙方透過聯姻穩定政治關係,也曾因蘇格蘭不時靠攏法國而出現裂痕。

1995年,描寫蘇格蘭英雄威廉·華萊士對抗英格蘭的史詩電影《勇敢的心》,囊括1996年奧斯卡5項大獎。《勇敢的心》的情節就是發生在1296年的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 1295年,蘇格蘭和法國簽訂著名的「老同盟」,雙方約定用蘇格蘭傭兵交換法國美酒後,讓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得知後大為光火,隔年便率兵進攻蘇格蘭。

在華萊士帶領下,蘇格蘭軍隊於史特靈橋大敗英格蘭軍隊,卻在次年福爾柯克戰役慘敗,最終,華萊士是以叛國罪名處死;至於華萊士和愛德華一世媳婦伊莎貝拉的羅曼史,就留在電影里供影迷揣測了。

當蘇格蘭王成為不列顛的王,南北一家親,所以英格蘭一定要兼并蘇格蘭?重商主義下,英格蘭有條件對蘇格蘭施加壓力

此後,蘇格蘭長年抵抗英格蘭的兼并。世事難料,1603年英格蘭都鐸王朝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逝世,沒留下子嗣,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因血緣關係即位,成為兩國的共同君主,又稱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而兩王國也在1707年簽署的《1707年合併法案》後正式成為大不列顛王國,南北一家親,讓英格蘭以後近一百年有了合併蘇格蘭的藉口

蘇格蘭人也參加不列顛內戰,在查理斯二世與克倫威爾的慘烈戰鬥中,雖然最後沒能站在勝利者的同一邊,但他們的彪悍,尤其是高地氏族勇士,讓英格蘭人不寒而慄。寫出葛利佛遊記的托利黨作家史威夫特後來主張,合併是必要的,因它可以防止如前一世紀覬覦英格蘭王位的蘇格蘭瑪麗女王一再出現。輝格黨的思想家吉伯特・本奈特,也告訴威廉三世,蘇格蘭因位於英格蘭北方邊境非有武裝部隊無法防禦的地方,所以英格蘭必須合併它;但用武力,無法長久維持統一,必須是蘇格蘭人因利益所在,主動投靠,才是正解。

1660後,英國視蘇格蘭為異國,就蘇格蘭盛產的炭與鹽開徵關稅,貨物需由英國船承載(否則征高稅額);但兼任蘇格蘭國王的斯圖亞特王室彼與法國交好,接受波旁王室每年38萬英鎊(約現在的6000萬英鎊)的財務補助,那時法國的劫掠船隻並未針對蘇格蘭船隻,所以蘇格蘭的對外貿易還有些空間。

但1688光榮革命後形勢丕變,英格蘭海軍拒絕保護蘇格蘭商船與殖民地,蘇格蘭貴族投資建立的巴拿馬殖民地受到西班牙的攻擊,全面崩潰,損失2000多人(那時蘇格蘭全境人口只有100萬人),資本額40萬英鎊的特許公司與股本120萬英鎊的蘇格蘭銀行相繼破產。開始時充滿著蘇格蘭民族英雄華萊斯與布魯斯熱血精神,要與英格蘭一爭長短的蘇格蘭貴族股東們兩、三年間落得債台高築,更倒楣的是那幾年農產歉收,處處餓莩,低、高地農民死的可能有20萬人以上。

英格蘭人趁著蘇格蘭倒楣的七年(1695-1702),打鐵趁熱,頒布了外人法案:剝奪雙重國籍蘇格蘭人的英格蘭公民特權、禁止進口蘇格蘭商品、蘇格蘭貴族在倫敦財產不能繼承、武器、彈藥、馬匹禁運,武裝部隊中的蘇格蘭軍官不能晉升。除非蘇格蘭人在1705耶誕節前承認安妮女王繼承王位。法案中並指定若干代表與對方談判兩國的合併。

交心、讓利與媒體口水戰:站到道德制高點前,應釐清相關人的壓力來源

愛丁堡宮廷內的官員走在議會與群眾前面,希望與英格蘭合併,因為他們的職位要看安妮女王及其在蘇格蘭掌璽大臣的臉色;山盡水窮的蘇格蘭政府沒有收入,官員的薪水要由英格蘭政府施捨。當首都街頭開始聚集對條約有敵意的民眾,政府官員就使出賄賂、霸凌、恐嚇等手段來對付他們,藉以向宮廷派交心,以鞏固他們的地位。

像現在的網路、媒體充斥著有疑慮的政治主張、假消息與宣傳一樣,那時的愛丁堡,小冊子、宣傳品與各項請願書的發行與分發,在合併條約談判進行時,變得很瘋狂,前後100多年歐洲政治文學無出其右。

英格蘭在1696年9月派出後來寫出「魯賓遜飄流記」的笛福到愛丁堡,打探公眾態度,並為聯合王國宣傳,有考證說他帶了兩萬英鎊到愛丁堡,準備行賄關鍵人物,但未經證實。

他文筆很好,但在英格蘭被當成「俗辣」,只好投奔情報系統。他寫了許多報告與小冊子,一直強調蘇格蘭同意簽約後,因自由貿易的好處,大概是「貨出去,錢進來」這個概念。

反對合併的,有許多是詹姆斯黨人,他們不能接受蘇格蘭主權的喪失,強調法國國王對蘇格蘭的支持。當然,激烈的蘇獨如果事先知道邱吉爾的祖先,馬爾博羅公爵,是法國路易十四的剋星,打敗他好幾次,讓英國在最後的和約中,可以要求太陽王驅逐詹姆斯三世出境,或許做什麼前都會考慮本土的現實了。

長老教會在蘇格蘭經1個世紀的努力,除了克倫威爾當權那幾年,大致上取得主導的地位。因為英格蘭是崇奉聖公會,面對合併,在蘇格蘭有許多教會基層以小冊子抗議,主張草根權利,在第二大城格拉斯哥,教會甚至發起暴動。但英格蘭卻迅速做出妥協,史無前例的同意蘇格蘭政府將來會由新教與長老教會組成,一付一國兩制的樣子。教會上層人物的聖俸既獲保障,基層教眾的不滿與敵意就被和諧了,暴動無疾而終。

18世紀的不列顛軍隊有25%的軍團軍官是蘇格蘭人,有1萬蘇格蘭士兵為英格蘭與法國打仗,蘇格蘭人掌握了16個軍團里5個團長職位。但英格蘭如與蘇格蘭衝突時,這些人不會變生肘腋,因他們已選擇在英格蘭發展軍事專業。

數據顯示,英國軍官在愛丁堡的親戚,也選擇支持他們:聯合條約第一條雙方合併,有44位投票支持,其中的18位有男性親戚在英格蘭軍隊中服務;反對這一條的21位,只有兩個與軍隊有關係。

蘇格蘭人統一前夕對英格蘭的恨,為何談判時,英格蘭人在大方向都不讓步?

1707年1月16日是整個條約作最後投票的日子,結果是110比69通過了。

可怕的是反英氣氛在一年多前的1705年3月還是很高,有一艘在蘇格蘭佛斯港停泊的英國商船渥斯特號,被指控對前此破產的蘇格蘭特許公司另一艘船有海盜行為,船長與船員被帶到愛丁堡受審。因為群眾對英國人的恨,審判者一致決議,船長、大副等三人要處決,其餘船員緩刑,一位參加審判、親英的貴族說,如不這樣,等在外面手持長棍的群眾,會把我們打死。

到了1705年8月11日處決當天,約有80000群眾,擠滿愛丁堡至萊斯絞刑台的道路兩側,其中多人帶著武器,高喊「不許緩刑」。雖然無證據顯示這三個人有罪,但處決他們,可以解消群眾的怒氣。那時氣氛如此,有誰想到1年4個月後,在同樣的地方能夠通過與英聯合條約?

許多蘇格蘭的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那時已發展出國家意識,也知道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已很難支撐一個獨立的國家;尤其是商業較發達的低地蘇格蘭人們,也知道遠在法國的斯圖亞特王室和他們的庇護國都靠不住。於是有些人就希望以「邦聯」的方式與英格蘭達成協議,但英格蘭人卻告知蘇格蘭談判代表,他們談的是合併,不是「邦聯」或「聯邦」,沒有其他選項。

歷史的類比不一定準確,但在實務上,如果一方自認占絕對優勢,是不會修改他的立場的。

蘇格蘭統治階級,財政上已經山窮水盡,英格蘭在條約中承諾全額補償特許公司的股東,就足以在蘇格蘭國會中贏得多數票;在某些情況下安妮女王的代表,還可以答應某些貴族成為改制後愛丁堡政府的大臣,對若干小咖議員,英倫方面更承諾支付年金,公然固票,後世歷史學者指控這是「賄賂」,但如前史威夫特與本奈特所說,統一「對英格蘭政治是屬必要,對蘇格蘭則因於經濟」,如果蘇格蘭統治階級在「現實」上開更高的價,英格蘭也會接受的。

所以蘇格蘭人在正式的條約審查中,只取得英格蘭人一些行政上的小讓步,如在合併後的不列顛國會席次,以及地價稅占全國額度的比例,蘇格蘭都比真正按照兩地人口或土地計算較為便宜。

高地氏族的叛變——除了見忠臣,也能見奸臣

當蘇格蘭在很短時間內背離幾百年來獨立的路,投向宿敵,從客觀的形勢來看,確是無可奈何;但這裡也有大家最痛恨的背叛。那些收受特許公司虧損全額補償,或為年金,本身利益等轉向的,在投票表決前後,態度大概可以看出來,就議會民主來說,這隻讓人討厭。但出身高貴,大家視為領袖,以為可靠的人,在緊要關頭,卻故意去帶風向,緩和反對派的意志,這種政治變色龍在當年的蘇格蘭,有好幾位。

如四世漢米爾頓公爵就是是蘇格蘭疾風知勁草的反例,直到最後,眾人都以為他是反對與英格蘭聯合的領袖。他具有斯圖亞特王室的血統,安妮女王不兼蘇格蘭王位,他也許能當蘇格蘭王,但法國國王支持流亡的詹姆斯二世,所以造反成功,漢米爾頓公爵也當不上國王。或許這樣他因此轉向,同意安妮女王兼任蘇格蘭女王。這雖是猜測,但不予家奴,是人性之常。

當蘇格蘭國會要表決誰要當與英格蘭談判的代表時,漢米爾頓公爵誤導他的部下,以為當天不再有會,離開議場,稍後漢米爾頓公爵卻提動議,建議談判委員應由女王提名,讓宮廷派在表決中大勝。現代學者認為他受了宮廷派的賄賂,做了第一次背叛,這指控因漢米爾頓公爵一直缺錢,好像有點道理。他從1686年期待很高的婚姻中,拿不到妝奩,1712年因財產繼承問題,與另一位蘇格蘭公爵在倫敦海德公園決鬥死亡,經濟上一直很窘困。

詹姆斯黨一直在蘇格蘭活動,他們派出一位密探虎克企圖促成暴動發生,他跑遍蘇格蘭,觀察山川地勢與駐軍狀況,得到兩個結論:蘇格蘭無法抵抗一場造反,大多數蘇格蘭人民會支持造反。經他的努力促成高地氏族勇士與西南長老教會民兵結盟,然後他與蘇格蘭議會議員,包括漢米爾頓公爵,談判如何舉事。但笛福與英格蘭的密探也努力勸阻對聯合王國憤恨,想參加武裝暴動的卡麥隆教徒,從意識形態上下手,解消一部分的暴動能量。最後,漢米爾頓做出他第二次的背叛,送出指示給聯盟雙方,在最後一刻取消叛變

最後,另一位反英、反商,反大型政府的領袖佛萊戚向漢米爾頓公爵提議,在愛丁堡找來蘇格蘭的大小地主,請求女王在蘇格蘭的掌璽大臣放棄簽署合併條約,或重新選舉議員。有400或500地主響應,跑到愛丁堡,但詹姆斯黨人冒犯了不肯接受斯圖亞特復辟的佛萊戚,也與漢米爾頓作對,於是掌璽大臣有機會發布命令,稱此類言論為煽動,禁止聚會,就這樣,因為內鬥,蘇格蘭人失掉一個機會。

地主在一月的第二個禮拜再度集會,反對派在抗議中說明國會只是國家意志的暫時監護者,沒有權力去消滅或解散一個國家。大批的仕紳與知名人士聚集在國會參加分離人士的聚會,打算給予支援,但作為領袖的漢米爾頓沒出現,這些人到聖十字宮問的結果說公爵牙痛在家休息。條約通過後,漢米爾頓的爵位頭銜一直增加,不像是在反對合併曾出過大力的人。

失去了國家的愛丁堡群眾群情激昂,但各宗教團體已受安撫;英格蘭又在重要的煤、鹽,稅賦讓步;地主對佃戶、長工的壓榨權力在英格蘭已不存在,在這裡卻為討貴族歡心,受到特別保障;最重要的是前此因蘇格蘭不是獨立國家,無法保護殖民地,導致特許公司崩潰,所有的股本,英格蘭也全部補償。統治階級不再講話,暴動沒有人加柴添薪,失去了熱度,蘇格蘭就接受了他的命運。

對這種羞辱,只有生活在高情境文化下,講究義氣、情面的高地氏族,在1715年與1745年響應在詹姆斯黨人兩度舉事,但手持刀劍斧頭的勇士已不是持滑膛步槍的英軍的對手。

300年後的獨立:詹姆斯·邦德要做蘇格蘭人,哈利波特卻說他是英國人?

300年前蘇格蘭的貴族、教士會眾、工匠、商人,隱約感覺自給自足經濟已一去不復返,封建社會向正在萌芽中的英格蘭資本主義投降,感情、習慣上雖然不舒服,但不像是交出生命的一切。

史詩電影《勇敢的心》片中華萊士向蘇格蘭勇士喊話的演說,是影史中的經典畫面:

「我是威廉·華萊士,我看到我民族組成的軍隊向暴政宣戰。沒有自由你會怎麼做?你願意為此作戰嗎?沒錯,作戰你們可能會死,逃開,至少你還能活一陣子,但好多年後,當你要死在床上時,你願不願意用所有的一切來交換這一天?為了一個機會,就為了一個機會,以一個年輕人的姿態告訴我們的敵人,他們或許可以帶走我們的生命,但奪不走我們的自由。」

歷經300年的聯合關係,蘇格蘭因經濟現實的考量與英國鬧分家:英國經濟政策重南輕北,使得蘇格蘭經濟無法獲得提振,雙方因此為蘇格蘭獨立與否展開激烈爭辯。

蘇格蘭議會在1999年5月12日重新開啟,除了國防、外交以外的權力,他們通通都有了,完成了所謂的地方分權,其中經歷了一次獨立公投和一次脫歐公投。

這些年來,英格蘭和蘇格蘭就像一對吵吵鬧鬧的歡喜冤家,開彼此玩笑更是家常便飯,如今這對冤家也終究到了抉擇的一刻,尤其自蘇格蘭國家黨在2011年蘇格蘭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後,便持續往獨立的目標前進。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進行了第一次獨立公投。結果是以55.3%反對、44.7%贊成的結果,遭選民否決。之後,發起公投的蘇格蘭民族黨大老薩孟德也立即辭去了蘇格蘭首席部長一職,當時接任的施特金亦多次透過執政宣言表達:除非民意有明顯轉變,否則蘇格蘭政府都應尊重2014年的公投結果。

在2016年英國舉行的全國性脫歐公投中,雖然最終結果是贊成脫歐,但蘇格蘭地區的票數顯示,蘇格蘭人明顯反對脫歐。

然而到了2017年,蘇格蘭又再次揚起獨立的大旗。施特金當時宣布,由於英國政府的脫歐方針與蘇格蘭的立場相差太大,因此蘇格蘭政府也提出「第二次蘇格蘭獨立公投」。

蘇格蘭首席部長表示兩王國的聯合關係已不適用現狀,尤其假如沒有英格蘭一同分享富裕的石油資源,脫離大不列顛的蘇格蘭或許將成為世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英國時任首相唐納德·卡梅倫仍不死心,造訪愛丁堡時表示:「如果這個國家的家庭分裂,我將會傷心欲絕。」

飾演第一任邦德、蘇格蘭人肖恩·康納利表示:「對獨立說yes對蘇格蘭有正面的願景,它會根基於包容和平等」,而同樣身為高地人的《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卻是捐了一百萬英鎊給支持「統一」的團體,並真情流露發信說道:

「我希望維持原狀是因我熱愛這個國家,並且希望她成長茁壯,只全心希望當回顧這過程,不會覺得我們犯下一個歷史上的嚴重錯誤。」

2019年12月,聯合王國國會大選後,蘇格蘭民族黨奪得高於預期的席次,蘇格蘭首席大臣表示將提出二次蘇格蘭獨立公投,首相鮑里斯·詹森已明言不會允許再舉辦公投。

如果蘇格蘭想要獨立,下一次公投會勝利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