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片已無翻身可能?觀眾不再上當後,國產喜劇未來路在何方?

武俠小王子 發佈 2020-02-24T16:17:32+00:00

在這次武漢病毒疫情的影響下,春節檔院線片紛紛選擇撤檔,成為了歷年院線最慘澹一屆。細數撤檔的7部電影,除了高燃向的《緊急救援》和《急先鋒》,喜劇依然是2020年春節檔的主力。

在這次武漢病毒疫情的影響下,春節檔院線片紛紛選擇撤檔,成為了歷年院線最慘澹一屆。細數撤檔的7部電影,除了高燃向的《緊急救援》和《急先鋒》,喜劇依然是2020年春節檔的主力。

《唐人街探案3》和《囧媽》映前的賣相好,幾乎成為了業界的共識;但是結局可想而知,陳思誠前一天還在呼籲戴口罩去電影院觀影,後一天便撤檔。


歡喜傳媒的《囧媽》從提檔大年30,到最終全網免費播出,也算是在無聊假期中犒勞觀眾的一份心意。

其實《唐人街探案3》和《囧媽》的微妙競爭關係,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下喜劇電影並不樂觀的基本面。

簡而言之,喜劇片沒有以前那麼賺錢了。

曾幾何時,喜劇片是內地觀眾進電影院的不二之選。

曾經的王者:馮氏賀歲喜劇

自90年中期,國產電影商業化改革以來,至2000年左右喜劇片的優勢愈發顯現。馮氏賀歲喜劇,更成為了百姓喜聞樂見的類型片。

早在內地觀眾還沉迷於90年代港片輝煌之時,成龍攜《紅番區》於內地上映,轟動效應可想而知。在票價低廉的1996年,《紅番區》賺足了1億人民幣,這給內地電影工作者可謂當頭一棒。


此後,第五代導演馮小剛不破不立,以獨特的幽默、極接地氣的敘事方式,在國內院線成功賺取了第一桶金。

當年電影體量,顯然無法與現在同日而語,《甲方乙方》在1997年底上映後,斬獲3300萬票房的佳績,喜劇片成為了國產電影商業化的領頭者。

隨後《不見不散》的4300萬票房、《沒完沒了》的3300萬票房、《大腕》的4200萬到《手機》的5000萬佳績,「馮氏喜劇」的成功,多少見證了國產喜劇片前進的腳步。


喜劇崛起事出有因

源於商業利益的驅使,在投資人看到賀歲喜劇巨大的商業潛力時,大手筆投入不可避免。21世紀後,喜劇片伴隨國產電影的快速崛起,樣式和風格逐漸走向多元。

細數風格,主要有以下幾類:

1.馮氏喜劇:馮小剛試圖維繫賀歲檔霸主地位,他的求新求變卻顯得更加迫切。《手機》之後2004年上映的《天下無賊》,港台明星和內地明星的聯動、動作犯罪和喜劇的混搭,卻取得了新的成功。


隨後馮小剛於其他電影類型的嘗試,一定程度上損傷了「馮氏喜劇」的金字招牌。直至5年後《非誠勿擾》的回歸,才宣告他重新撿起了老本行。

2.寧浩的瘋狂系列:因對劇本和演員表演要求過高,黑色幽默想來是許多導演不敢觸碰的類型。

而2005年《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年輕導演寧浩的成功引起了國內電影界極大的轟動。而小成本黑色喜劇在隨後幾年,一度成為了市場的寵兒,山寨系列數不勝數。

瘋狂系列的不斷延續,《心花路放》逼近10億票房。同樣,黃渤徐崢和寧浩的鐵三角組合日益穩固,國產喜劇有了更多的可能。


3.港式喜劇:90年代,周星馳成為香港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星爺的成功,也讓影迷記住了劉鎮偉和王晶等大腕。

可隨著香港電影的末落,香港電影人北上,港式喜劇卻迎來了創作上的瓶頸。王晶無法擺脫爛片之王的標籤,劉鎮偉更反覆賣情懷,星爺則忙於搞怪和自我表達。

港式喜劇造成大量觀眾的視覺疲勞,更影響了其後續的自我表達。


4.相聲小品舞台劇的新變種:喜劇的方式並不止電影一種。春晚上趙本山和東北小品的崛起,相聲界德雲社和郭德綱的崛起,皆為國產喜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這一批喜劇人參與了電影主演,一段時間引起了觀眾的喜愛。開心麻花進軍電影界,《驢得水》和《夏洛特煩惱》的好評不斷,構建了全新的喜劇電影樣式。

可口碑的連續斷裂和表演的崩壞,對劇本的粗製濫造,一度挑戰了觀眾的底線,在觀眾對部分喜劇產生免疫力的同時,喜劇商業化的代代價是十分慘烈的。


部分喜劇片成為了低俗的代名詞;《大笑江湖》《猛蟲過江》和《祖宗十八代》的豆瓣接連低評分,更證明了觀眾在自我進化之餘,國產喜劇也開始了優勝劣汰的篩選。

低俗喜劇的末落

在一段時間內,喜劇片的爆炸潛能終於顯現。《夏洛特煩惱》逼近15億票房,《捉妖記》24億票房,讓國產喜劇片揚眉吐氣。

2015年大鵬導演的《煎餅俠》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們為國產喜劇歡呼雀躍之時,誰也沒想,這次卻成為了喜劇片轉變的節點。

在人們去電影院歡笑的同時,這部電影並沒有給觀眾留下什麼;而部分人也開始反思,我們欣賞一部電影,從中到底能到什麼?



但更為致命的是,曾讓觀眾發笑的諸多套路,逐漸開始不那麼好笑了。刻意製造的喜劇包袱、以賣丑和賣奇為的表演,演多了之後,已經無法提起人的好奇心。

對低俗喜劇的抵制,直接反映在電影本身。喜劇電影票房的大幅度下滑,2019年開心麻花艾倫主演的《人間喜劇》只獲6000萬票房,評分更慘不忍睹。

早在《捉妖記2》取得了22億的票房,多少藉助於春節檔的大勢;但是後續上映的喜劇片則沒有那麼幸運了。


觀眾早已經不是90年代的觀眾,在經歷了大量爛片的洗禮之後。越多觀眾的觀影從演員和類型導向,逐漸轉為了評分導向。

而最明顯的莫過於在2018年的暑期,《胖子行動隊》和《猛蟲過江》的接連虧損,觀眾對喜劇的高度警惕,已然成常規化姿態。


而2018年另一部集合了岳雲鵬、葛優和小瀋陽的喜劇電影《斷片兒之險途奪寶》,投資2.7億之後,而獲得了區區5000萬票房,更讓這部喜劇血本無歸。

同樣折戟沉沙的,還有肖央的喜劇片《天氣預爆》。自2018年12月21日上映之後,上映7天時間僅僅1.2億的票房,顯然無法與當年動輒20、30億票房相提並論了。

就連周星馳這塊金字招牌,也倒在了2019年的春節檔。《新喜劇之王》剛破6億,星爺的神奇魔力顯然已經不再。


部分喜劇電影的沉淪,也在告訴我們一個淺顯且又深刻的道理:千萬別拿觀眾當傻子!

只有認真做內容,才能挽回喜劇電影的顏面。

內容才是王道

比起觀眾,國內電影人更意識到了喜劇片的危機感。加上其他類型對票房的稀釋,進一步減少了喜劇在大盤中的份額。

而未來的出路在哪兒,我們可以從這幾部電影中找到答案。

1.《唐人街探案2》結合喜劇、推理和犯罪等類型,以故事推進喜劇包袱,以推理帶動觀眾燃點,近34億票房,讓陳思誠團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2.《我不是藥神》以現實真人真事為基礎,結合國人看病貴、買藥難的痛點,觸及到了每一個國人的神經,且一度引發現象級熱點。


《我不是藥神》源於喜劇,更高於喜劇。在喜劇背後,更展現了一個深刻的現實主義道理;其立意高度,則遠超於一般國產喜劇片。

3.2019年動畫神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便借用了經典喜劇片中的大量元素。港式喜劇的成功嫁接,中式家庭觀的細心打磨,給電影帶來了爆炸級的票房。

可見喜劇不再單單是喜劇,以好故事和紮實劇本為推動,與其他類型的交融,更給喜劇帶來了新的無限可能。同樣,喜劇的新樣態,進一步打壓了低俗喜劇的生存空間,這也證明了:低俗不等同於喜劇。


既然讓電影走向商業,那麼院線必然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戰場。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才是精品。喜劇為他所用,喜劇更可以凈化喜劇。

但從根本上來說,只有用心做內容,打造精品內容,以觀眾的訴求為出發點,才能讓喜劇再度回歸大眾、回歸民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