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提升大語文能力的繪本提問法,寒假正好用(快娃保存起來)

東西兒童教育 發佈 2020-01-03T03:36:24+00:00

K12的閱讀教學體系中也用到了這個框架,繪本提問法就是依據這六個教學層次來建立,大語文能力強調的基礎記憶、閱讀理解、應用寫作也都包含其中了,咱們只要在日常閱讀中,多用這六個類別來提問,孩子語文想不學好都難!


快放寒假了,咱們策略雞娃界的媽媽們又開始忙了起來,忙著制定假期計劃。在雞娃老母親眼裡,假期就不是用來「躺屍刷劇」的,假期是「學校教育退場,家庭教育顯神通」的好時機,怎麼陪娃玩中學,學中玩,勞逸結合張弛有度,需要好好安排和籌劃。

就拿閱讀來說吧,平時孩子學業壓力大,發揮餘地小,假期終於有了時間,正好用來提質增效,精讀什麼的可以做起來了。

逃媽之前分享過美國小學老師常用的「繪本提問法」,就非常適合精讀時使用,我實踐後也覺得很不錯,對提高孩子閱讀理解和寫作水平(大語文能力)有奇效,今天就分享給大家,寒假正好用起來!


01、什麼是繪本提問法?

蘇格拉底大家都知道,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問問題。

他在教學生知識時,不是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大量運用在教育界,被證實能幫學生有效集中注意力,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思考學習。

這個方法在繪本閱讀中也適用,一個好的問題延伸出的討論,就是一次極好的聚焦式閱讀理解練習。

只不過,很多家長迷惑於該如何提問,什麼樣的問題才算「好問題」。

美國教育研究中心的Benjamin Bloom教授提出了一個教育目標分類框架,叫Bloom’s Taxonomy,這個框架把學習分為六個層次,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

K12的閱讀教學體系中也用到了這個框架,繪本提問法就是依據這六個教學層次來建立,大語文能力強調的基礎記憶、閱讀理解、應用寫作也都包含其中了,咱們只要在日常閱讀中,多用這六個類別來提問,孩子語文想不學好都難!


02、如何實操?

接下來,千媽就把分屬六個類別的「經典問題」分享給大家,助你這個假期陪娃讀書效能蹭蹭上漲(這些問題是幫助孩子提高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的利器,並且,幾乎適用於所有繪本閱讀)。


Remember 記憶

1、誰/什麼是主要角色呢?

2、你可以講講故事的開始、中間、結尾都發生了什麼嗎?

3、故事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發生的呢?(時間、地點、周圍環境)


以繪本羅力小恐龍系列的《我和老爸》為例(《我和老爸》是莉茲·克里莫的作品,講述了小恐龍羅力和爸爸之間溫暖治癒的故事),讀完我會問千尋:「這個故事主角是誰?故事開始和中間發生了什麼,結尾是怎麼樣的呢?故事發生在哪裡.....」

一般來說,故事主角是孩子最容易回答出來的。

「主角是羅力和他的爸爸!」

故事的發展軌跡就得動動腦筋了,第一次不見得能講準確,有時孩子還喜歡加入一些自己的想像,導致和本來的內容大相逕庭。

爸媽們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急著糾錯,先耐心聽孩子講下去,保護積極性先。待他講完了,再友情提醒一下就好。

還記得千尋第一次回答中無厘頭的「自編情節」:「羅力去山上摘了紅果子,給爸爸吃.....」拜託,這不是《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裡面的情節麼,不過我只是在心裡這麼說,沒有馬上指出來。

一直等到她發揮完畢,才有意無意地講道:「剛才咋突然聽到小甲龍的台詞了,不太對勁啊......」她也就在嘻嘻哈哈中盤整了回憶。

說是梳理記憶,卻是寫作能力的基礎。

你肯定也發現了,記憶類別里的三個問題,對孩子寫作很有幫助。小學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問題里都涵蓋了。這類問題回答多了,孩子以後寫作文打框架時,自己就知道怎麼把握六要素。


Understand 理解

1、你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給爸爸/媽媽講一遍嗎?

2、故事裡主要講的是什麼呢?

3、你能為這個故事畫一幅畫,然後給我講講究竟發生了什麼嗎?

這個類別里的問題最能鍛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通過第一個問題,我們能發現孩子哪些語言是沒有理解透的。


《我和老爸》中有一段父子間的對話:

羅力:「老爸,我覺得你蠻帥的喔!」

羅力老爸:「我也覺得。」

羅力:「那你覺得我帥不帥?」

羅力老爸:「比我只差一點點啦。」


千尋用自己的話講述這段情節時,說羅力老爸覺得羅力更帥。

顯然,她沒有理解透「比我只差一點點。」這句話。

我就回到語境中,重新給她講了一遍這句話的含義。

以後遇到類似語句,閱讀理解上她就不容易出錯了。

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主要講的是什麼?」,就是鍛鍊孩子對中心思想的提煉能力,這個能力,語文閱讀題中也常常用到。


Apply 應用

1、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嗎?

2、你覺得這個故事是不是有某種特定的模式?


在這部分,第一個問題主要是用來提高孩子興趣的,「演繪本」永遠是孩子們的心頭好,當然,表演的過程也是用肢體語言進行了一次內容的邏輯梳理。

亮點在第二個問題上。

模式這個詞有點生僻,給孩子提問的時候,我們可以換個詞:「你覺得這個故事是不是有什麼特定套路?」


最好再舉例說明,比如很多故事都有相似的「套路」,公主遇難,王子拯救,最後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啊;平凡的孩子有個夢想,剛開始困難重重,經過努力最終成功之類的......

關於故事套路的討論很特別,它可以幫孩子從具體事例中看見寫作的套路。

我經常用這個問題跟千尋討論,吸引人的故事都有什麼共性?是不是角色性格都很鮮明?是不是情節都有起伏,就像小恐龍羅力「離家出走」,偏偏就遇到了下雨,如果沒有下雨,老爸就不能在掛在高高的椰子樹上,變身天然的擋雨屏障......


這樣的討論,是引導孩子站在「作者視角」看問題,對他們日後寫作文大有裨益,熟悉了作者思路,到自己當作者時,就知道怎麼設計一個故事,才能打動人!


Analyze 分析

1、故事裡的每個角色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2、這個故事有沒讓你想起你自己的一件什麼事情,類似的故事在你身上有發生過嗎?

3、如果讓你選,你希望你是故事裡的哪個角色? 為什麼?

分析部分,主要是為了幫孩子提高獨立思考能力。

問題1,很適合用Thinks map里的雙氣泡圖,在咱們東西兒童教育學過思維導圖的小盆友,不妨一展身手。


問題2和3,都是為了促使孩子主動思考,通過聯想、類比、分析,來完成對故事內容乃至故事傳遞價值觀的延伸和反思。


還是以《我和老爸》為例,千尋在思考問題2時,就想到了她五歲的時候,我鼓勵她自己下樓去超市買東西。但我又很擔心,就偷偷跟在她身後,經過小花園的時候,不小心被她發現了。


千尋最後總結了一句:「大人是想放手又不敢放手的孩子。」

我覺得這句話還蠻有點哲理,寫作文時用上,不就挺出彩嘛。:)


Evaluate 評估

1、這是你讀過最好的/還算好/不怎麼樣的一本書嗎?為什麼?

2、你覺得這個故事能拍成一部好電影不?為什麼?你知道有其他故事書被拍成電影嗎?


這部分我就不多說了,和「分析」一樣,評估也是為了鍛鍊孩子的主動、獨立的思考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評價體系,懂得怎麼客觀地看待一個事物。


Create 創造

1、故事還可能有什麼其他的結局呢?列舉越多越好。

2、你想為原有的主角重新設計一個故事嗎?

3、我們仿照這個故事來重新編一個吧,但是把好人和壞人對換一下。

以我的經驗,這部分的問題最受小朋友歡迎,因為他們對自己掌控一個故事的走向充滿了熱情。那就讓孩子們大膽發揮吧,這是培養創造力的好時機,也是一次「口頭表達」的實踐練習。

我還記得,提出這幾個問題後,千尋小朋友卯足了勁,把《我的老爸》改得面目全非。(掩面)

講了好幾個版本,有老爸掛在椰子樹上給羅力擋雨時,不慎掉落的搞笑版,還有老爸在羅力過河時,不但不幫忙還扮成鱷魚嚇羅力的暗黑版......我偷想,原作者莉茲.克里莫要是看到,估計都會笑掉下巴,跌掉眼鏡吧,吼吼~~

好了,6個類別的「繪本提問法」千媽就全部介紹給大家咯。

一口氣讀完是不是覺得有點多?別擔心,並不是每次孩子看完一本書,讀完一個故事,我們就要和他討論那麼多東西。你只需要在合適的時候,選幾個合適的問題,輕鬆地和孩子聊一聊,完全不需要面面俱到。(太強迫性就搞成尬聊了)

你也可以此製作出自己的「家庭閱讀提問卡」,隨機抽選其中一張來提問,有了這套提問卡,就再不用發愁親子閱讀中該怎麼提問,什麼才是提高孩子能力,激發孩子思考的好問題。(話說美國在閱讀方面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不只著眼於閱讀量,而是有很多系統的方法,這些方法也許一眼看不出精妙之處,但實際用下來卻很見效)

正好馬上就是寒假了,平添不少閱讀好時光,還沒開始用提問法為閱讀提質增效的爸媽們,可以試著用起來了,且不說這些「經典問題」對孩子語文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哪怕討論本身,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育兒咨訊」,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