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山居設計 / 尌林建築設計事務所

中國設計聯盟網 發佈 2020-02-28T17:07:16+00:00

首先是鄰居不願共用通道,套房獨立樓梯超出邊界取消,入口超界退進,而後村裡道路寬度保證通車便利建築台基退讓等各種領地歸屬邊界退讓的問題,當然也正是鄉村營造所獨有的特殊性,也因為有這些因素和邊界,鄉村項目變得有趣和生動,有更多的社會性存在,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學會了很多應對這類問題的策


村中建築依山而建,大部分建築都是木結構夯土牆,一條小溪穿流過村落,溪邊古樹尚存。山居坐落於村莊的古樹旁小溪邊,小溪對岸就是梯田和環山,背靠整個村落和大山,是理想中的隱居之所,場地原址有一棟三開間兩層高的夯土房和一個小公廁,夯土房牆面已經大面積開裂,牆體傾斜外擴,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決定將其拆除重建。




勾連場的關係


場地上的原建築體塊分布呈圍合狀,一棟三開間的夯土主房,旁邊分布三個小輔房,還有一個公廁,都落在一個兩米高左右的石坎台基上,與旁邊的道路小溪呈階梯狀關係,邊界呈鋸齒狀,場地原建築主房入口在建築的背面,由北面一條小弄堂進入。站在場地對面的山坡上,能看到整個村子的全貌,項目場地位於河邊最顯眼的地方,在這個位置做一個民宿,應該要完全融入原村落的整體肌理和空間組織關係中。在建築方案中延續建築體塊的內向型組織關係,保持原有組團的體塊軸線關係,重新梳理建築邊界,延續和強化建築在台基上的基地關係,重新組織村落肌理、組團空間、建築形態、台基、巷道、小溪、梯田、環山之間的勾連關係。



鄉村在地性


在村落中行走,隨著地形的高低變化,民居的體量大小變化,方向的偏轉,屋頂的邊界關係呈現出來一種錯落有致,變化無窮的狀態。這種狀態希望在建築中呈現出來,以呼應當地建築屋頂形態的變化關係,所以建築的體量被打散分解重構,屋頂方向斜度變化,形成與原有村落民居和諧的屋檐關係和體量關係。村子房屋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而且多為夯土房,怕潮濕和水,自然形成很多階梯狀台地,房屋都造在一個個石砌台地上。基地處原建築也是建造在一個石砌台地之上,台基下方是一條沿溪村道,溪流與村道又有比較大的高差,所以場地處就形成了多層級、高差大的階梯狀台地關係。建築的主入口設置從下面村道處進入,便出現了入口處的三次次轉來消化地形的高差關係,一段為石板鋪設的坡道,上坡道後一條路經順勢通往鄰家,一條折回,幾個石條踏步進入建築入口處,進門後,轉向又行幾個踏步進入庭院,入口處有一種婉轉上山的體驗,也是台地高差所帶來的路徑變化,這種體驗也延續了在古村中的行走體驗。







鄉村營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在建築材料運用上,利用在地化的材料變成一種建造策略,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原建築夯土牆體材料、當地的毛石砌塊、竹子、老石板、回收老木板,水磨石,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再生環保。在建造工法上,遵循當地的的一些傳統建造工藝,建築主體的牆體材料回收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來的土料,拆除後堆放在建築旁邊空地,民宿建造時將其重新夯築作為牆體,一方面節約材料的採購和運輸成本,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體現。延續鄉村記憶和建造工法,是對鄉村匠人智慧的尊重和傳統建造技藝的傳承,也是提倡一種再生循環和在地化的鄉村營造理念。


建造的過程中,我們要求用當地的匠人參與建造,干一天活給一天錢,他們會用匠人精神把活干好,每天做多少算多少,做完工地的活就回家干農活了,不指望著賺多少錢,這樣才能把活干好。看鄉村匠人幹活能感受到什麼是真實建造,砌石頭牆每塊石頭都要挑過,順應其形態則其位置,下大上小,自下而上,真實的受力關係和建造邏輯,同時保留手工建造的痕跡和時間的印記,強調建造的真實性。




如何將自然引入建築中


站在場地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溪對岸的梯田古樹和環山,將自然景觀引入建築空間中變成一個重要元素,最大限度的把山景映入室內空間。望山亭是專門為了看山而設置的喝茶休閒空間,穿插在內庭院和小溪之間,故意將屋檐口壓的很低,站在內院視線是被屋檐高度控制往下看梯田和小溪,當你靜坐在亭下便環山入目。水吧作為民宿裡面的公共空間,可以對外開放,是一個比較扁平的空間,外立面用竹格柵疏密布置,分上中下三段,水吧三個介面的視線明暗形成橫向連續的畫面關係,類似一張古畫捲軸,古樹在橫向的捲軸中變成了畫的一部分,捲軸連續的展現了村落巷道、連廊、水院、梯田、古樹這些場景,希望用這種視角將人工和自然關連起來。水吧上面的屋頂平台集合了聽水看溪、望山、觀屋、賞樹的所有視角,上樓梯步入平台,視線豁然開朗,建築與村落環境的關係一下子被放開。




風穿過院子,微氣候循環


夏天的一個中午,外面的溫度很高,在其他的房子裡也感覺特別熱,我從村子裡走入民宿,體感溫度一下子就降了下來,廊子裡,能感覺到對流的風從中穿過,即使站在有太陽的院子裡也感覺不到熱,室內就更加的涼爽了。在建築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其通風采光、保溫隔熱各方面的性能,建築的體量上沿著地形關係呈階梯狀,在外圍牆體上開了很多通風和視線穿透的小窗洞,空氣順著這樣的空間形態產生自然風的流動,同時建築材料也緩解熱量吸收,再加上旁邊小溪的水面和古樹綠蔭更加強了建築的微氣候循環。










模糊邊界產生的矛盾


建築處於古村中,建築周邊場地歸屬權比較複雜,在設計之前也沒法給到非常確定的邊界,我們就按照之前原建築拆除之前的建築邊界來定的範圍,但是在建造的過程就不斷的遇到問題,給建築落地帶來很多的困擾,這是在設計之前沒有想到的。首先是鄰居不願共用通道,套房獨立樓梯超出邊界取消,入口超界退進,而後村裡道路寬度保證通車便利建築台基退讓等各種領地歸屬邊界退讓的問題,當然也正是鄉村營造所獨有的特殊性,也因為有這些因素和邊界,鄉村項目變得有趣和生動,有更多的社會性存在,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學會了很多應對這類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為今後的項目實踐積累經驗。



建築師: 尌林建築設計事務所

面積:320.0 m2

攝影師:趙奕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