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舉世聞名,從五代到明清,哪些皇帝推動了瓷器的藝術發展

李夫子說史 發佈 2020-05-24T10:51:09+00:00

到了雍正這兒他說了,咱們必須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所以在雍正6年由怡親王親自操辦清朝自產琺瑯研製成功,而且咱們還煉出了12種西洋顏料沒有的色彩,光有這好顏料也不行,好顏料還得需要好畫師,甭管是著名的西洋畫師郎世寧還是普通的工匠,只要你畫的好,雍正親自下旨,發獎金、漲工資。

話說在五代時期的後周朝,這一天有一位大臣正在向周世宗柴榮稟告一個消息:「啟奏陛下,這幾日搬遷到新址的御窯已經完全建好了!」柴榮:「那就好,等第一批瓷器燒好就呈上來吧。這次希望能燒出一些新的顏色才好。」大臣:「陛下希望能燒出什麼樣的顏色呢?」柴榮:「這幾日陰雨連綿,今日撥雲見日。這正是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你就讓他們做外面那種天青色的器物來。」大臣:「天青色?是,陛下!」

皇帝的喜好客觀推動中國藝術品的發展

皇帝拍腦袋的一個決定,可真是讓工匠們費盡了心思。但正是這種獨特的審美,也促使中國的制陶藝人燒制出了驚艷世人的作品。其實說起喜愛陶瓷的皇帝還不止周世宗一個人,那麼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哪些皇帝在陶瓷上展現了自己的藝術范?他們用地上的泥土燒制天空的顏色,他們因自己的喜好客觀推動了藝術的發展。中國歷史上最有藝術范的皇帝都有誰?李夫子和大家聊聊那些與陶瓷有著不解之緣的皇帝的故事。

宋朝藝術皇帝宋徽宗

要說起對藝術最在行、最鍾情的皇帝,莫過於宋徽宗趙佶了,他甚至創立了中國最早的藝考,並且親自出考題。所以很多人都說,宋徽宗除了不會做皇帝,琴棋書畫是無所不能。據說藝術皇帝宋徽宗曾經還做了一個夢,他夢到在一場大雨之後,天空出現了一抹奇怪的青色,他醒來之後就對這種青色是念念不忘,想來想去寫下了一句詩:「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並要求工匠按照他描述的夢境去燒造這種顏色,最終汝窯的工匠實現了他的願望,完成了天青色汝窯的燒制,不過看了前面開篇的對話,大家應該就就知道了,其實這句詩並不是出自宋徽宗之口,而是他的老前輩後周皇帝柴榮的作品。

其實後周時代的柴窯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御窯,據說當年柴窯在鄭州一帶建成之後總是不能燒出成品,最後移到新鄭以南才得以成功。當工匠們聽說皇帝要燒出天青色的陶器後,一下子腦袋就大了,沒做過。這玩意怎麼燒?沒轍!大傢伙也只能是硬著頭皮試著燒。可是有句老話說的特別好,叫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工匠們的努力之下,他們終於燒出了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產品,燒制出來的瓷器滋潤細媚有細紋,成為了當時的精品。只是柴窯的產品有限,瓷片又薄,後周存在的時間也非常短暫,所以說傳世的柴窯瓷器很少能看見完整的,大多數都是些碎片。所以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叫「片柴值千金」。可惜由於柴窯只聞其名,又沒人發現過窯址,所以柴窯在後世就很少被人提起了。

其實我們剛才說的後周皇帝柴榮,他原本是個武將,一輩子都在南征北戰,曾經下令整編軍隊,廣募天下壯士,練就了一支威震鄰國無比強大的禁衛軍。而這支禁衛軍的負責人就是後來陳橋兵變的「趙匡胤」,到了宋徽宗時代,趙佶始終對柴窯的作品十分關注。雖然「雨過天晴雲破處」不是他的詩句,可是宋徽宗真是愛死了這種天青色。咱們剛才說了,柴窯的傳世作品很少,而且幾乎全是碎片,這更讓宋徽宗動了恢複製作天青色瓷器的念想。他認為釉色含蓄素雅、極致至簡才是美學之道。宋代上流社會追求自然的顏色,於是這種介乎於藍與綠之間顏色的汝瓷,就成為了宋徽宗設計的代表作品,也讓汝窯成為了宋代五大名窯之首,以天青色為上品和最大特徵。只是宋徽宗喜歡的那種光滑內斂的青色,終究成為了歷史的一瞬。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戰亂,前後20年間汝窯盡廢、技藝也失傳己近千年,實在是讓人遺憾。

明朝藝術大咖宣德帝

那麼只有10年皇帝生涯的明朝宣德皇帝究竟對藝術有著怎樣的執著?他最喜愛的天空顏色又與宋徽宗的天青色有何不同呢?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26歲時登基,36歲去世,所以說只當了10年皇帝,可這10年他可以說是過得任性又精彩。朱瞻基從小就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喜愛,爺爺喜歡孫子到了什麼程度呢?這麼說,為什麼要讓朱瞻基他爸當太子?就是因為爺爺喜歡這孫子,希望將來把江山傳給小孩。而且朱棣還指定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姚廣孝教他帝王之術。贏在了起跑線上的朱瞻基從小深得爺爺真傳,又受過較為完備的皇家宮廷教育。治國10年,朱瞻基輕鬆造就了大明著名的仁宣之治,就連二叔朱高煦造反都被輕易擺平了。社會治安良好,百姓是安居樂業。

朱瞻基一看四海生平可以開始折騰自己的業餘愛好了,他最喜歡的遊戲就是投壺,什麼是投壺?有點像是扔飛鏢,具體的講就是把箭矢投到間隔一定距離的容器里,只有心理素質好,掌握一定技巧,成功率才會高。朱瞻基的投壺技術越來越純熟,他不再滿足於與太監宮女后妃們的比賽,甚至和大臣們商議完國事也要比一回。而且他很討厭大臣們故意退讓,只要比賽他就下令必須全力以赴。大臣們為了在皇帝面前爭點面子,紛紛都回家積極訓練,結果上行下效,投壺就成了大明帝國的全民愛好。這也使得大明的體育運動從力量型項目轉向了技巧類的雜技,棋類、投壺等產品,成為了社會主流的體育項目。

大家可別以為朱瞻基只是搞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遊戲,他可是大明皇帝中極富文藝氣質的一位,不僅會寫詩、會畫畫,大名鼎鼎的宣德爐也是他的心頭好。宣德二年,他又下令嚴控官窯瓷器,整治景德鎮玉器廠,開始玩起了瓷器。朱瞻基這人有個特點,要麼就不干,要干就得幹完美了,玩也得玩出精品來。他一玩瓷器,這宣德官窯的藝術價值就開始蹭蹭蹭的往上漲,甚至可以與宋代最名貴的汝窯相提並論。其中宣德青花是宣德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種,與明代其它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了我國的瓷器名品之一。

而且這宣德皇帝也喜歡天空的顏色,所以他喜歡的釉色是「霽藍釉」。霽的意思是雨過天晴,但是霽藍色與汝窯天青色的青有所不同,它是那種更加濃烈凝重的藍,尤其是霽藍又採用了鄭和由西域帶來的特殊青料叫做蘇麻離青,紋飾描繪帶有筆墨暈染的效果,又色藍如深海,明亮如寶石,而且宣德青花瓷在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宣德8年,朱瞻基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4435件的任務,其中青花瓷占大多數,這些產品不僅朝廷自己用,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清朝文藝達人「雍正」

清朝皇帝入關之後,對中原文化的興趣是一天比一天濃厚。大家覺得康熙、雍正、乾隆這祖孫仨誰最文藝呢?誰是藝術品的發燒友呢?在熱播電視劇《如懿傳》里,剛剛由宮女上位的魏嬿婉,也就是後來的令妃,不小心碰到了養心殿陳設的瓷器,慌忙道歉說自己碰壞了白瓷香爐,結果乾隆皇帝一臉嫌棄地糾正他說這不是白瓷,這是甜白釉。此後一段時間皇帝冷落了魏嬿婉,認為這個女人雖然美麗,卻沒有學識,粗俗的很。雖說這是電視劇的藝術處理,不過當時的皇帝一張口就能叫出瓷器的種類,也是很正常的事。誰讓人家老爸就是個藝術品的發燒友呢。

乾隆皇帝喜歡出遊,喜歡收藏,喜歡寫文章,算是最文藝范小清新的皇帝代表。其實康雍乾這三代之中,乾隆皇帝的老爸,雍正皇帝那會收集的文物製造的瓷器是最精緻最好的。雍正在位才13年,所以傳世的文物相對也比較少,但老話說的好,濃縮的才是精華,別看少,可是咱的東西個個拿得出手,可謂雍正出品、必屬精品。咱就拿瓷器來說,老爸康熙朝的是真大氣,可是大氣歸大氣,總是略顯粗糙,兒子乾隆朝的是真華麗,可是華麗歸華麗,但又有點俗氣,還就是雍正一朝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時時給人驚喜,總能刷新拍賣市場的價格記錄,能拍出高價也是因為確實是好東西。

雍正絕對可以說得上是一絲不苟的完美主義者,他有兩句話經常掛在嘴邊,一句是「往細處收拾」,還有一句是「花紋得往精細里做」,這兩句話可是愁死了御用作坊的師傅,而且人家雍正不只是喜歡指導,還經常自己上手參與器物的製作,他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苛,大到瓷器、雕塑,小到鼻煙壺、香囊,稿子來來回回的修改,只要不是十分滿意,是絕對不會製造的。就這麼來來回回的修改,估計除了工作,他花在養心殿造辦處的時間比花在后妃身上的還要多!

雍正皇帝為何喜歡將俗氣二字掛在嘴邊?他最喜歡的瓷器又是什麼樣的呢?為何一件舶來品最終變成了雍正時期的代表作?有很多朋友會問,為什麼雍正皇帝這麼文藝?你要問這問題,那就說來話長了。因為他老爸康熙很重視皇子教育,阿哥們從小受教於國家一流大師,所以即便這些阿哥們不喜歡文藝,整天泡在名師的課堂上耳濡目染,各方面素質自然就比平常人要高很多。再者,雍正出生時生母烏雅氏還沒受封為德妃,她的地位比較低,所以按照當時的規矩,她的兒子也就是雍正,要交給當時的皇貴妃,也就是後來的皇后佟佳氏撫養。這樣一來,四爺從小就能有機會見識皇宮裡最頂尖的工藝品,所以這方面的審美比其他皇子的起點還要略高一籌。

在康熙48年,四爺被封為和碩雍親王,賜圓明園居住,他自號為圓明主人,當了13年的富貴王爺,這13年人家可是一點都沒糟踐,那是吟詩作畫、修習佛法、鑑賞古玩,把之前學到的知識都應用於實踐了,怎麼開心怎麼樂呵,那就怎麼生活。繼位之後,他把這段時間做的詩詞整理成了《雍邸集》,這序言寫得特別好,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我當年可是天下第一大閒人!」雍正爺特別喜歡把「俗氣」二字掛在嘴邊,連檔案裡面都有記載,在養心殿造辦處的檔案里,隨處可見雍正要求把工藝品改的素凈簡潔些的旨意,他對不滿意的活計最常用的批語是「甚俗」或者是「蠢了」。

他曾命工匠把新作玉壺上的螭虎去了,還說如意柄上萬壽無疆四個字俗氣,琺瑯葫蘆是馬掛瓶花紋和群仙祝壽花籃春城亦俗氣。四爺說俗氣不要緊,可是苦了工匠,因為四爺覺得俗氣的樣式,那都是歷朝歷代一直這麼做下來的最傳統的最討喜的樣式。大家也是為了討個吉利的好彩頭,做著也順手,可是他們哪裡知道四爺的標準是簡單才是生活,這物件必須先得簡潔、大氣、素雅、清新,然後才是好彩頭。所以歷代名瓷當中四爺對宋瓷是情有獨鍾,因為宋瓷最素凈,最有文人氣質,而且傳世稀少。在位期間他多次命造辦處仿宋瓷燒制瓷器,還特彆強調均窯的要記,當然還免不了加上一句,「先做木樣呈覽,朕看準時在發去燒造。」

除仿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外,雍正朝製作的瓷器如今最受稱道的是青花和琺瑯。可見皇帝們都喜歡這天藍色。原來琺瑯顏料要從西洋進口,供不應求。到了雍正這兒他說了,咱們必須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所以在雍正6年由怡親王親自操辦清朝自產琺瑯研製成功,而且咱們還煉出了12種西洋顏料沒有的色彩,光有這好顏料也不行,好顏料還得需要好畫師,甭管是著名的西洋畫師郎世寧還是普通的工匠,只要你畫的好,雍正親自下旨,發獎金、漲工資。有了激勵機制之後,雍正朝的琺瑯彩不僅畫的精緻,花樣題材也有所突破。原本琺瑯彩是個舶來品,本來是西洋風格,到雍正朝經過消化吸收之後再發展,就成為了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藝術品。

從藝術家宋徽宗到鑑賞家宣德皇帝和雍正,從天青汝窯瓷到霽藍釉再到琺瑯彩,歷代帝王的審美追求客觀上推動了古代燒造科技的不斷進步。不過雖說三位皇帝都很有文藝范了,但是藝術和工作孰輕孰重,這裡面卻有拎不清的人,以至於斷送了一個王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