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有一定經濟價值,藥用植物甘草栽培技術

農業空間 發佈 2020-03-05T18:00:34+00:00

●採收與加工   甘草根深,必須深挖,不可刨斷或傷根皮,挖出後去掉殘莖、泥土,忌用水洗,趁鮮分出主根和側根,去掉蘆頭、毛須、支杈,曬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曬至全乾;也可在春季於甘草莖葉出土前採挖,但秋季採挖質量較好。

●生長習性與特點

  甘草,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草。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裡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為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狀莖入藥。有藥用價值。甘草多生長於北溫帶地區,海拔0~200米的平原、山區或河谷。土壤多為砂質土。土壤酸鹼度以中性或微鹼性為宜。喜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生態環境。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均適合種植甘草。

 栽培甘草應選擇地下水位1.50米以下,排水條件良好,土層厚度大於2米,內無板結層,PH值在8左右,灌溉便利的沙質土壤較好。翻地最好是秋翻,若來不及秋翻,春翻也可以,但必須保證土壤墒情,打碎坷垃、整平地面,否則會影響全苗壯苗。

 

●甘草的田間管理   

1. 良種是奪取甘草高產的內在因素。採用種子做播種材料者,播前種子用電動碾米機進行碾磨,或將種子稱重置於陶瓷罐內,按1千克種子加80%的濃硫酸30毫升進行拌種,用光滑木棒反覆攪拌,在20℃溫度下經過7小時的悶種,然後用清水多次沖洗後晾乾備用,發芽率可達90%以上。定苗播種行距為30厘米,則定苗時株距保持18.5厘米~20厘米即可。   

2.灌水甘草在出苗前後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長。具體灌溉應視土壤類型和鹽鹼度而定:砂性無鹽鹼或微鹽鹼土壤,播種後即可灌水;土壤黏重或鹽鹼較重,應在播種前澆水,栽培甘草的關鍵是保苗,一般植株長成後不再澆水。

甘草在春、夏、秋三個季節均可播種,其中以夏季的5月份播種為最好,此時氣溫較高,出苗快,冬前又有較長的生長期。播前施用優質農家肥每畝4000千克、磷二銨每畝35千克做基肥,若用種子播種,播種方法可採用條播或穴播較好,播種量每畝2-2.50千克,行距30-40厘米,株距15厘米,播深2.50-3厘米,每穴3-5粒,播後覆土耙耱保墒。

 

3.中耕除草一般在出苗的當年進行,尤其在幼苗期要及時除草,播種當年一般中耕3-4次,以後可適當減少中耕次數,結合中耕主要消滅菟絲子等田間雜草。從第二年起甘草根開始生長,雜草很難與其競爭,不再需要中耕除草。   

4.施肥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以廄肥為好。播種當年可於早春追施磷肥,在冬季封凍前每畝可追施有機肥。甘草根具有根瘤,有固氮作用,一般不施氮肥。   

5.病蟲害及其防治多雨季節易發生白粉病和鏽病,乾旱季節易發生紅蜘蛛,可用40%樂果乳油1000倍~1500倍液噴治。被真菌侵害後,葉的背面出現黃褐色的皰狀病斑,把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鋼400倍液。被真菌感染後,葉片產生圓形和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褐色,邊緣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狀物,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1:1:1~16的O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採收與加工   

甘草根深,必須深挖,不可刨斷或傷根皮,挖出後去掉殘莖、泥土,忌用水洗,趁鮮分出主根和側根,去掉蘆頭、毛須、支杈,曬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曬至全乾;也可在春季於甘草莖葉出土前採挖,但秋季採挖質量較好。

若採用人工種植栽培時必須年年採種,在開花結莢期摘除靠近分枝梢部的花與果,即可獲得大而飽滿的種子。採種應在莢果內種子由青變褐時,即進行定漿中期最好,此時種子硬實率低,處理簡單,出苗率高。採種時間不宜過早,否則播種後影響種子的發芽率,造成缺苗斷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