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版《花木蘭》:西方拍中國故事的背後,是文化軟實力的碰撞

令狐伯光 發佈 2020-02-05T05:52:37+00:00

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在號稱有「美國春晚」的超級碗當中,率先放了一個超級碗預告,隔天迪士尼放出電影的「終極預告」。

文|令狐伯光

2020年2月3日,中國抗擊「肺炎疫情」正如火如荼的進行。

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在號稱有「美國春晚」的超級碗當中,率先放了一個超級碗預告,隔天迪士尼放出電影的「終極預告」。


劉亦菲版《花木蘭》之前已經有過兩版預告,現在終極預告一放出來。

這個預告確實展示了電影更多的情節、細節,尤其是場景和戰爭場面上面,明顯遠遠超越了98年動漫版《花木蘭》。

與迪士尼其它真人版漫改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睡美人》、《沉睡魔咒》也不是一個路子。

劉亦菲版《花木蘭》類型是奇幻,結合戰爭動作的史詩片。

與前兩版預告放出來相同,劉亦菲版《花木蘭》終極預告漂洋過海來到了國內。因為「肺炎疫情」關係,網上沒有前兩版預告的廣泛討論。

但只要有關注這部電影的觀眾,下面的評價和前兩版預告一模一樣。

粉絲們是夸上了天,普通觀眾嫌棄得不行。

如果深究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答案是劉亦菲版《花木蘭》背後引發的一場「文化之爭」。

《花木蘭》的優點

迪士尼全球電影工業頂級的實力,值得劉亦菲粉絲們誇讚和熱情

《花木蘭》這個終極預告,基本完整勾勒出電影的故事劇情。

預告這裡就不詳細解析,結合前幾版預告,電影的敘事結構大致如下。

1、木蘭平靜生活在天下太平的北魏福建鄉村,內心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2、家人並不清楚木蘭心中所想,安排木蘭相親追求當時普遍的生活

3、木蘭雖然不太願意但為了家人還是妥協了,在媒婆的安排下化妝和打扮

4、這個時候柔然突然入侵北魏,朝廷讓徵兵木蘭為了家人隱瞞參軍


5、木蘭到軍營做迎戰前的訓練,同時要面對女扮男裝的心魔

6、敵軍來首領襲發覺木蘭是最大阻礙,女巫則發現木蘭的秘密用此要挾


7、木蘭歷經種種困難戰勝了心魔,最終打敗敵人成為一名真正的英雄。

說句實話。

故事結構真的挺套路的。

正所謂: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迪士尼商業大片在全世界大賣靠的也不是什麼「真情」,而是好萊塢頂級的電影工業保駕護航,與歐美西方文化強勢「普世價值」的人心。

《花木蘭》的電影工業

這個不用分析,什麼美術、構圖、攝影、服化道、動作設計和特效水平等。

迪士尼全世界最頂級的電影工業絕不是蓋的,雖然很多地方並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但電影各個環節沒有掉鏈子。

《花木蘭》的普世價值觀

這點值得中國電影人學習,同時也值得中國人警惕。

現在「女權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崛起是絕對的正確,不單單某些國家的「政治正確」。

但因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國情的不同。「女權主義」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還是有各種現實意義的巨大討論。

這裡無意比較中國和歐美「女權主義」的情況,但假如比較肯定是歐美文化更加的強勢。

畢竟西方文明更加的「普世價值觀」嘛!

劉亦菲版《花木蘭》的敘事結構非常套路,但預告呈現的西方「普世價值」的思想內核,說實話真的挺見人心。

故事核心有這幾段:

第1、嫻靜、淑雅、沉著、守禮——

這一段是媒婆給木蘭相親化妝的時候說的。

代入現代是父母讓你去相親,讓你找到另一半過安穩的日子。

然而,這是很多現代中國年輕人並不想要的,至少不想要這種形式。

第2、「我會為家族帶來榮耀。」

帶入當下中國是年輕人並不願意,但為了家裡願意妥協和付出。

木蘭為了家人假扮男兒上了戰場,中國年輕人為了家庭生存,遭遇多少生活的苟且。

第3、可我站在這裡,就證明了你我這樣的人有立足之地。

從預告來看,這話是木蘭對於女巫(鞏俐)說的,這是十分明顯的女性自我覺醒之語。

延伸到背後的迪士尼與西方的價值觀。

女性勇敢面對自己身份,突破接受自己身份,成為真正的英雄(女性)。

說到底,這部電影又是一個找尋「真我」的主題,歐美商業大片的一貫風格了。還是那句話,套路是很套路的。

不過,它西方普通價值套到中國故事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保家衛國。隨著中國城市化越來越深入,和女性意識崛起的融合。

它不但是普世價值的正確,確實也能打動中國年輕觀眾。

《花木蘭》的缺點

迪士尼和西方的文化獵奇,中國觀眾排斥和不喜歡實屬正常

劉亦菲版《花木蘭》故事內核,是用中國故事套到西方的審美價值觀,確實找不出什麼大毛病,同時還很見人心。

當前最值得詬病的地方,仍是西方眼中的東方文化獵奇。

自從《花木蘭》首個預告一出,福建土樓生活的花木蘭,抗擊廣西「遊牧民族」的地理錯誤,早已經是貽笑大方了。

根據有些網上大神的考據,劉亦菲版《花木蘭》的服化道相當考究。

但西方人主導做的中國古代文化,始終充滿了一種「文化獵奇」的視角,與中國人自己做的古代影視劇感覺迥然不同。

比如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精氣神與文化細節。


比如中國的北魏皇帝與北魏朝臣的對答,根本沒有半點中國古代朝堂的感覺。

中國南北朝的影視劇確實很稀少,有的也是《陸貞傳奇》類古裝偶像劇,非常缺少《漢武大帝》《大明王朝》這種歷史劇。

類型不同導致的根本區別是,文化細節不太講究。

假設找個時間相近,歷史朝代按近的例子,當屬2019年的《長安十二時辰》。

中國主流古裝劇的古代朝堂,它一定是寫實的,一定是細節到位的。

《長安十二時辰》里官員對於大唐皇帝,不管何種場景只要提到,都是行著叉手禮,口呼:「聖人」。

當大家得令的時候都會唱「喏」,「喏」一定要念上聲。

這些是中國主流的古裝劇,方能展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細節。

劉亦菲版《花木蘭》所有演員說的都是英語,同時有大量西方華裔和亞裔的演員,英語的生活語境,與中國古代天壤之別。

所以,北魏皇帝下令後,北魏朝臣微微的頷首說:Your Majesty!

一瞬間,你就穿越到歐美古裝劇,它就不是中國古代朝堂的文化感覺。

哪怕它讓中國官員跪下來,口呼「微臣遵旨」。不管符不符合北魏的行令方式,但符合中國觀眾長期以來,養成的古裝影視劇的印象思維。

哪怕電影上映中國會有漢語配音,但它內核帶來的文化差異,很難磨滅。


一如電影里中國古代的亭台樓閣,中國古代男女的妝容和服化道,人物角色的身份設置。


劉亦菲版《花木蘭》始終感覺怪怪的,原因是即使同樣參照中國古代的文獻。

西方文明對於其它文明,始終有著「文化獵奇」的審視因素。

同樣的國產頂級古裝影視劇,比如《長安十二時辰》的妝容完全不同。相信這樣的審美結果,不是唐朝比魏晉南北朝晚了兩三百年吧。

正午陽光的古裝劇,《延禧攻略》,古裝電影《大明劫》、《繡春刀》和《影》等等。

只有中國人才能做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審美,傳統文化韻味。

如果詳細解構,原因無非還是製作的理解,什麼調色、什麼美術、什麼攝影、什麼服化道的文化細節處理。


《花木蘭》背後的文化之爭

東西方的文化話語權,中國觀眾對於文化產業的觀點衝撞

劉亦菲版《花木蘭》國內引起的爭議,究其根本是兩種觀眾的「文化之爭」。

記住:

根據目前《花木蘭》預告的呈現。

這部電影的電影工業屬於全世界頂級,文化內核是歐美主流的「女權主義」的覺醒。

前者不用多提,後者隨著中國城市化越來越深入,與西方文明強勢的「普世價值」之下,中國年輕人(尤其女性)也能感同身受。

對於中國的觀眾而言,最大爭議是西方對於中國的文化獵奇。

兩種觀點相互的融合衝擊,在國內主流觀眾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1、劉亦菲粉絲和某些觀眾的刻意拔高

背後支撐是好萊塢的文化強勢,與中國流行文化的弱勢

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與」女性主義「崛起的普世價值觀,很值得中國影視同行的學習。

比如近些年國產影視作品,不管古代作品亦或者現代作品,類似劉亦菲版《花木蘭》式的女性力量的崛起。

如果要伯光推薦作品。

2018年,正午陽光《琅琊榜之風起長林》里的林奚。

2019年,王倦編劇的《大宋少年志》的女主角趙簡等。

這是近年中國真正「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了,可絕大多數國產影視劇的女性角色,都是又」瑪麗蘇「,又」白蓮花「的。

關鍵是,她們還蠢得驚人。

比如2019年的電視劇《破冰行動》,《我的真朋友》《你是我的答案》等等。

近年來大熱的國產大女主劇,除了極少數作品,從《花千骨》《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那年花開月正圓》。

女主角全是是個男人都愛女主的」瑪麗蘇「。

如果要說中國流行文化女性角色最缺的是什麼?

中國這幫影視文化工作者,對於新時代中國女性的認識不足,絕對是首要問題之一。

劉亦菲版《花木蘭》,與2019年的美劇《致命女人》相似,「女性力量」的內核在歐美非常的套路了,但國內稀少。

所以它火了。

當然不用提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事情。

中國流行文化發展全方位的弱勢,有的觀眾全面拔升國外做的中國作品,這當然可以理解。

但很多時候,他們提升達到了一種「中國文化在外國」,還有「外國拯救中國文化」的特殊現象,這就大可不必了。

2018年,日本拍過一版漫改真人版電影《王者天下》,故事背景是中國戰國末期。



《王者天下》首版預告出來後,中國社交網站上立刻引起較大的爭議。

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上述這樣的言論,著實是不少。

《王者天下》正式上映後,中國觀眾先後在網上觀看了。

因為不如很多中國觀眾的歷史印象,此時這樣的評論又大行其道。

所以,成者「中國文化在外國」,敗者「一部外國電影何必上心。」根據伯光在網上的觀察,這種觀點的觀眾著實不少。

劉亦菲版《花木蘭》是同樣道理,背後原因是粉絲與某些觀眾。對電影愛屋及烏選擇一味拔高「文化定義」,真的沒有必要。

比如鳳凰涅槃代表木蘭崛起的隱喻。


比如《木蘭辭》和電影表達的逐段比較。

比如中國古代孝道,木蘭保家衛國與女性意識崛起的代表。

這些分析未必沒有道理,但文化解讀到刻意拔高優點,從而忽視任何的缺點,很容易造成「粉圈」般的偏執,引來路人的反感。

比如北魏時代出現福建土樓不科學的狡辯,再到「文化細節」不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的固執。

這個背後是中國流行文化的弱勢,與西方流行文化強勢的融合衝突。

這種過於拔高西方拍的中國故事的文化延伸,在當下中國經濟和文化崛起的當口,容易引起和另一派觀眾引起「文化話語權」之爭。

2、中國觀眾和不看好的一味貶低

註:背後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崛起,與西方文化話語權的衝撞

從2012年的《泰囧》開啟,再到2017年前後流量爛片的撲街。再到《戰狼》系列,《行動系列》,《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再到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午陽光等古裝劇的崛起。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的突襲,春節檔七部大片競爭更是將中國商業大片推到一個高度。

2020年的中國流行文化,雖然距離歐美日韓差距極遠。但已經過渡到中國影視工業,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崛起的時代。

《花木蘭》首個預告出來的時候,國產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與古裝偶像劇《陳情令》正在熱播。

除此之外,當時漫威首部華人超級英雄《尚氣》鬧得沸沸揚揚。

2019年9月前後的現實因素,逼得這種文化價值觀在國內異常的高漲。

如果說漫威首部華人超級英雄《尚氣》的聲討不容置疑,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它就有點像是夾在了中間。

劉亦菲版《花木蘭》意義過於拔高,延伸到背後的」文化話語權「,自然引來較大爭議。

《花木蘭》就是部好萊塢商業大片

回歸一部商業大片本身,與東西方流行文化的學習影響

最後,對於《花木蘭》和很多國外拍中國文化的作品,伯光覺得理性客觀看待便行了。

中國正統文化沒有在哪個外國,外國也拯救不了中國文化。

中國人對於已開發國家文化產業一味貶低,這幫助不了中國流行文化的崛起。

2014年,美劇《馬可波羅第一季》開播,伯光當時就已經發現。

歐美憑藉強大的電影工業,能夠還原宋元時代朝的攻城器械,與歷史細節。但它的故事劇情,全是典型的西方的」文化獵奇「。

中國影視行業當然需要學習西方成熟的影視工業。

比如這個蒙古戰爭前的場面,中國影視劇上次見是03版《射鵰英雄傳》的蒙古戲,再找就要追溯到《一代天驕》去了。

2015年《琅琊榜》成功過後,國產古裝影視劇的製作越來越高。

但與英美劇影視工業帶來的成熟相比,仍然需要大量學習和進步,這都是事實。

劉亦菲版《花木蘭》亦是如此,除了迪士尼頂尖的電影工業,」女性力量「的內核在流行文化的表達,是中國對世界所要講的故事。

我們都需要潛心的學習,需要長時間發展來拉近距離。

可是這些外國拍的中國文化的作品,真的承擔不了」中國正統文化在國外「的歷史責任。只怕人家外國人,也沒有這個心思。

可話說回來,劉亦菲版《花木蘭》只是一部迪士尼的商業大片啊!

2020年,迪士尼的商業大片又不止這一部,《花木蘭》恰好拍的中國故事而已。它是歐美西方文明的強勢,背後的普世價值觀的巨大影響力。

我們的流行文化是中國故事都沒講好,怎麼可能去拍外國的故事。

中國影視工作者能拍好嗎?

觀眾們能夠接受嗎?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學習,自然也需要認清警惕。

有的觀眾一味的嘲諷貶低,覺得不需要外國解釋中國故事的存在。有的觀眾一旦是外國拍的中國故事,又當成它能拯救中國流行文化一般。

它都是一種文化自卑的體現,其實客觀理性看待就行。

所以劉亦菲版《花木蘭》只是部迪士尼拍的中國故事的商業大片。

——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