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你都去過嗎?

小特聊神話 發佈 2020-02-11T19:08:46+00:00

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記》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總首也。「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還以其集雄、奇、險、秀、幽於一體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的帝王將相

道教十大洞天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據《雲笈七籤》卷廿七所載是: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


第一洞天 王屋洞府

王屋洞府又有「小有清虛之天」 之城,位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


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巔有石壇,據說為軒轅黃帝祭天之所,

黃帝於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遂

乃克伏蚩尤之黨,自此天壇之始也」。故又稱天壇山。


  魏華存《清虛真人王君傳》稱其師王褒(字子登)得道後,被封為「太素清虛真人,領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稱小有清虛之天,被列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記》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總首也。「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還以其集雄、奇、險、秀、幽於一體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遊覽於此,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詩仙李白有「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大詩人白居易也盛讚「濟源山水好」。


第二洞天 委羽洞府

委羽山洞 「大有虛明之天」,位於浙江省黃岩市委羽山。


委羽山洞位於浙江黃巖縣城南2公里處。委羽山,谷名俱依山,系一小山丘,山東北有一個寬、高各約2米的深長古洞,道書稱此洞為「天下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洞口鐫刻「第二洞天」四個大字。


委羽山,民間傳說上古周代劉奉林在此修煉得道,駕鶴飛升之時,片片鶴羽,委墜此間,故而得名。司馬承禎記,委羽山洞,周回萬里,號曰大有空明之天,青童君治之'。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載,舊傳道士嘗持炬入,行兩日不可窮,聞櫓聲乃出,故云此洞通往東海。南宋龐元英《談藪》載,有天台樵夫失足墜穴中,行二日乃從委羽山洞出。


南朝年間,委羽山始建大有宮。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賜皇宮內鏞鍾給大有宮道人。元代始,信奉全真龍門派。現大有宮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宮外古柏橘林,景色清幽。宮內有北宋鏞鍾、瑞井,存大殿、前殿及兩廂四十多間。大殿內供奉玉皇、邱處機、呂洞賓及'三清'像,為明宣德與清康熙時製作的漆金木雕。


  《黃巖縣志》記載,民國年間,大有宮道教還非常興盛。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有宮舉行全真龍門登錄儀式,有來自全國十一省道教領袖四十多人、省內百餘人參加盛典。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編大有宮《宗譜》統計,元代至民國,大有宮有道教宗師、律師和嗣師三千二百多人。


第三洞天 西城洞府

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雲在蜀州;按《辭源》和《宗教詞典》解釋:對第三洞天的西城山洞沒有指明具體地點,今考紫柏山五雲洞石碑「周曰西城,韓曰紫柏」和張良廟內碑刻,第三洞天就是西城山洞的遺址。


北魏的酈道元著《水經注》云:「濜水又南逕張魯治東,水西山上,有張天師堂,於今民事之「。說的就是現在的張良廟地址。《留壩廳志》云:「濜水者,今勉縣之白馬河也;張天師者,漢張魯所立。」故此,張良廟早期為張良八世孫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所居之「天師堂」,後來演變為張良的「漢張留侯祠」。張道陵在青城山創立道教後,時為四川管轄的漢中(今勉縣古陽平關),為天師道的「中八治」之一(天師道分天下位上中下各八治,共二十四治管理全國道教);在紫柏山建立的天師堂為「下八治」之一,張良廟所在的紫柏山在隋唐時,與山西五台,四川峨眉,山東蓬萊並列為四大名山之一,成為道教鼎盛時期。張良在四川遂寧市蓬溪縣和重慶,南充等川中一帶還有後裔的支系,並有《張氏家譜》並自認為是張良的86,87,88代孫。其支系可能與張道陵,張衡有關。還有在山東微山島也有張良的後裔。 


紫柏山岩谷地貌奇異,自然風景秀麗,野生動植物較多,森林覆蓋面積4000公頃。山下張良廟背靠紫柏山,其最高建築「授書樓」屹立山顛,掩映在紫柏青松之間,隱現於雲海霧濤之中,雄偉壯觀。

紫柏山因張良歸隱此地而成為天下第一山,最高海拔2610米。山勢巍峨、蜿蜒起伏,自古就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之說,是與華山、驪山齊名的陝西三大名山之一。海拔2200米以上的亞高山草甸面積達2萬多畝,大小鍋坦100多個,已被證實為「中國最大的天坦群落」。


第四洞天 西玄洞府

《洞天福地記》云:第四西玄山洞.周回三千里,號三元極真洞天,恐非人跡所及,莫知其所在。


第四西玄山洞府,說法不一。


一說陝西省華陰市華山,按陶弘景說西城山在終南山附近,那西玄山就是在蜀州。但是杜光庭說西城山在蜀州,西玄山在金州(金州在終南山附近)。


一說西玄山桃花谷,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與京西古道牛角嶺關城相鄰。距北京市中心30公里。西玄山桃花谷就有一個洞穴群,極適合人類居住。山頂洞人、東胡林人都可能利用過這些洞穴。占盡天下風水寶地的道教人物,也沒放過這處仙山瓊閣、洞天福地。今人在清理洞穴時,發現了一些陶、瓷殘片,其中有元明遺物。還發現了康熙、道光銅錢。特別在一些瓷片上有八卦圖案,其中有一個完整的坎卦卦象。似可證明,此洞有道士居住過,曾為修道之所。


一說西玄山即湟中縣南佛山,又叫南朔山,西源山,海拔3265米。地處青海省湟中縣魯沙鎮和塔爾寺西南15公里處,是積石山西段一座奇特的山林,此山山勢層巒疊嶂,山勢高峻,宏偉壯觀!山頂平坦。有「終南之尾,西源之顛」之說,是名副其實的「洞天福地」。山中道觀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道教徒居住此山後,改稱西玄山,傳說元、明時期山中有道士修煉成仙,即被道教定為全國道教十大洞天之四,命名為「太玄極真洞天」,後改「玄」為「元」稱「西元山」,道名「太元極真洞天」。明代是西元山道教活動的全盛時期,建築規模宏大,道士眾多,香火旺盛。


第五洞天 青城洞府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


第六洞天 赤城洞府

赤城山又稱燒山,在浙江天台西北,為天台山南門。海拔306.5米,為丹霞地貌,是歷代名道的修身之處。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所據: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縣(今浙江天台)。


赤城山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寬7米。洞內隨岩構造三開間樓房,周圍植有松柏,鑿有古井。相傳晉代魏華存夫人於此棲養修真,得黃庭內外景二冊自古號曰黃庭經,為丹經絕品。


《天台縣誌》載西漢高道茅盈和三國吳赤烏初年高道葛玄在此修道煉丹,相傳也是西晉時任城魏夫人煉丹之所(存疑),道家稱之為十大洞天之「第六大洞天」,全稱「上玉清平之天」,俗稱「上岩」。現為道教活動場所,洞內古井、古樹、岩筍融為一體。門口對聯是唐著名山水詩人王維的詩句「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以示境界。


山上還有許多與神話傳說相聯繫的景觀,如悟月樓、洗腸井、曬腸岩、八仙洞、金錢池、搖鈴石、青雲洞(韓湘子吹簫處),以及眾多的摩崖石刻。


第七洞天 羅浮洞府

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從博羅長寧鎮進入羅浮山,約6公里,便到羅浮山門,朱明洞景區也從這裡起步。門額「羅浮山」為著名書法家秦?生手書。「羅山萬仞雲中起,浮島一峰天外來」的楹聯,形象地概括了羅浮山的氣勢和「浮山嫁羅山的神話故事」。


朱明洞天,是羅浮山十八洞天之首,是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洞天是道教的稱謂,朱明洞天原意為「朱明耀真之天」。 朱明洞天由象山、獅山、梅花山、馬山環抱。前臨溪澗,背依青山,林木參天,環境幽雅,仿如世外桃源,是羅浮山風光精華所在。


最早來到這裡修道的是秦代山東琊琅的安期生,以後是朱靈芝等人。東晉葛洪在朱明洞建沖虛觀修道,服自煉仙丹,「屍解得仙」。從此,沖虛觀名揚海外。90多歲高齡的明朝南京禮部尚書湛若水(增城人),在朱明洞建精舍講理學,「從游者三千餘人」,使這裡逐漸成為嶺南的道教聖地。


觀內有三奇:主殿三清殿周圍大樹環繞,屋頂卻無落葉;觀內無蜘蛛網;長生井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斗米才能換斗水。


第八洞天 句曲洞府

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之天」,位於江蘇省句容縣。《梁書陶弘景傳》齊永明十年,陶弘景辭祿,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恆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宮,名金壇華陽之天,昔漢有咸陽三茅山,《元和志》:「山本名句曲,以形似已寧,句曲有所容,故邑號句容。」有三峰,曰大茅、中茅、小茅。


據《雲笈七籖》卷二七云:「在潤州句容縣,屬紫陽真人治之」(即今跨江蘇句容、金壇、溧水、溧陽等縣境之茅山)。為道教茅山派發源地。相傳西漢景帝(西元前157一前141年在位)時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號「三茅真君」,又將三人結屋的三個山峰稱大茅、中茅、小茅,因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以後,葛玄、葛洪、楊羲、陶弘景等都曾在此修道。陶弘景以後形成道教茅山宗,到唐代成為當時道教主流派,帝王以受茅山符篆為榮。元代,茅山成為正一派為主的道場。後因全真道的擴展,茅山五觀也傳習全真道。茅山有著名的「三宮五觀」(即九霄宮、元符宮、崇禧宮、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


句曲山為茅山古名。西漢時陝西茅氏三兄弟來山採藥煉丹,救民濟世。因而後人改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此東晉時葛洪在此煉丹著書。齊梁時陶弘景不受梁武帝禮聘,隱居山中,創立了道教茅山派。茅山故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說。茅山風光秀麗,有9峰、26洞、19泉,著名的大茅峰海拔372.5米,險峻雄偉。


第九洞天 林屋洞府

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吳地記》載:「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書。」《郡國志》載:「洞庭山有宮五門,東通林屋,西達峨眉,南接羅浮,北連岱嶽。東有石樓,樓下兩石,扣之清越,所謂神鎮。」林屋古洞,《山海經》、《風土記》等古書也均有記載,足見歷史之悠久,洞府之深邃。唐宋時遇有水旱之災,朝庭多派官員至林屋洞祭神。


全洞有6個景區,分別為:1.雨洞,洞頂密布水珠,灑落如雨;2.隔凡洞,此處已在太湖之下,洞頂時傳波濤之聲,恍如與凡界相隔,有超塵之感;洞多鐘乳石,景致甚佳;3.天后別宮,據《吳郡志》載:「天后者,林屋洞之真君,住大湖包山下」,此傳為天后居處;4.丙洞,有「碧波清漪」題刻,亦稱水晶宮;5、龍洞,唐宋時帝王遣使投放金龍玉簡之處;近年出土有4條金龍,7條銅龍和3塊玉簡;6.煬谷洞,有仙坪、神台,即大禹藏書石室所在。


如今的林屋洞,不僅以石多、澗多、泉多、橋多而聞名,更是西山觀賞梅花的最佳去處。每年正月,登高可觀「林屋梅海」。初春時節,西山萬畝梅林,競相怒放,白如花、金如銀,叢香果里,暗香浮動。登上駕扶閣,但見太湖煙波浩淼,湖光山色,孤帆遠影,八百里太湖浩浩蕩蕩,氣象萬千。


第十洞天 括蒼洞府

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括蒼山脈主峰,海拔1382米,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張家渡鎮西。括蒼山洞,宋真宗皇帝賜名為「凝真宮」,地處道教名山括蒼山主峰米篩浪腳下,坐落在仙居下各鎮羊棚頭村西山。當地人稱四十五洞。唐時列為中國道教第十大洞天,系中國道教宗修煉地之一。


自東漢(公元25——220年)開始,括蒼洞稱為道教洞天。東漢時,太極法師徐來勒到括蒼洞任職,管轄括蒼洞周圍三百里,總管水旱罪福。到東晉穆旁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仙居單獨建縣(始名樂安縣),首任樂安縣令羊忻(湖北襄陽人)弟羊愔在四川省夾江縣當縣尉,罷官來仙居隱居在括蒼洞修道,後來得道成神仙。


  曾在括蒼洞修道過的國內高道、名道,漢時除徐來勒外還有王遠,三國吳時有左慈、葛玄、蔡經;晉時有鄭思遠、平仲節、羊愔;唐時有葉常質;宋時有陳會真、馬自善、王崇等。


  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唐宋皇帝對括蒼洞重視非凡,有六代帝王對括蒼洞有過賜名賜物:


  1、唐玄宗李隆基皇帝於公元748年,得奏括蒼洞口出現一種似煙非煙,像雲非雲,鬱郁紛紛的仙氣慶雲覆蓋洞口,是為吉祥之兆,即頒布詔書,建造洞宮,賜名為「成德隱元」。


  2、北宋真宗趙恆皇帝執掌時期,於公元1018年括蒼洞重新修繕,真宗皇帝改稱題額賜名為「凝真宮」。


  3、北宋徽宗皇帝於公元1103年,奏聞仙居縣括蒼洞真徐來勒治理成效卓著,應予昭報,追封他為「靈應真人」。其封令《台州仙居縣括蒼洞徐真人封靈應真人制》全文如下:台州仙居縣括蒼洞徐真人,至德之人,用心若鑒,損虛靈應,下視無方,加惠吾民,在所昭報,申之顯號,茲謂國章,屍而祝之,俾永承事,可特封靈應真人。

  北宋末期1121年,括蒼洞(凝真宮)毀於寇亂,南宋高宗趙構皇帝繼位後,於公元1127年進行了重建。北宋真宗皇帝賜名「仙居」,今已千年。


  4、南宋孝宗趙慎在位,於公元1182年皇宮賜給凝真宮道士陳會真道教經典總匯《道藏》等經卷。


  5、南宋光宗皇帝趙惇在儲宮得到有關括蒼洞靈驗的奏聞,給括蒼洞書贈「瓊章寶藏」四個字,賜給道士陳會真。


  6、宋寧宗趙擴,在未登皇位時,就賜給括蒼洞「自己的手畫」和「金鑄星宮像」。


括蒼洞的第一任住持真人道士徐來勒,在東漢時,於公元178年前就已經是太極真人,或叫太極法師。在中國道教史上,道教界被尊為「太極真人」的全國只有三位,第一位是全國道教第一洞天山西王屋山洞的杜沖;第二位是西漢時安徽淮南劉安;第三位就是仙居括蒼洞的第一任住持徐來勒,北宋徽宗皇帝於公元1103年嘉封他為「靈應真人」。


  括蒼洞還有一位真人道士葛玄,他於公元239年,75歲時與左慈一起到括蒼洞修煉,81歲羽化飛升,宋徽宗皇帝於1104年封他為「沖應真人」。一個洞天,有兩位真人道士受到皇帝嘉封,在中國道教史上實屬罕見。還有在括蒼洞修煉過的東晉羊忄音、鄭隱,唐朝葉藏質等高道,在中國道教史上地位都是很高的。(括蒼洞住持葉藏質,於唐朝公元825-826年重修了括蒼洞宮後,於公元864年到天台桐柏宮,於公元865年起接任天台桐柏宮住持。74歲羽化)

關鍵字: